區塊鏈聽起來玄之又玄,但其原理其實並不難懂(難的地方在執行細節和各種算法),作為非業內人士,如果被各種術語弄得頭昏腦脹而不去理解什麼是區塊鏈的話,你就要吃大虧了。讓一連四集的區塊鏈奇談為你撥開雲霧見青天。
上回提到,幾經商議後,這本共用的帳簿終於變得公開透明,不可竄改,這 100 台電腦從始便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有一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開始便說:「100 台電腦互相都不知道對方,也不能確定對方的身分」,如果是這樣的話,如何確保它們不會冒充他人呢?退一萬步來講,其實連是不是真的有 100 台電腦都不能確認呢!
這時必須提出一個概念,「算力即身分」。 100 台電腦是一個簡單的說法,其實真正的意思是 100 個單位的算力,其實整個帳簿系統不管有多少 100 台電腦在參與,只不過每次確認交易紀錄需要先找到一條難以計算但卻很容易驗算的鎖鑰,這個計算過程要消耗的正正就時算力。
這是一個很不直觀的概念,因為每一台電腦的算力各有不同,我家的 PC 跟騰訊的超級電腦算力相差何止萬倍,這樣的話一台超級電不是等於一萬台我家的 PC 嗎?這時我們必須拋棄一路以來對身分的觀念,電腦跟人不一樣,人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單位,但電腦卻不是,試想想把一百台電腦連接起來到底算一台還是一百台?反過來說把一台電腦分割成一百台呢?

所以在沒有辦法之下唯有把算力視作最基本的單位(例如每秒浮點運算次數),因為這個定義最客觀,算力為 1000 的電腦可以在一秒內運算 1000 次,這省卻了很多爭論。
我們一再提到,確認交易紀錄需要先找到一條難以計算但卻很容易驗算的鎖鑰,而算力愈多,找出鎖鑰的速度就愈快,假設整個系統有 100 個單位的算力,如果其中有一台電腦控制了 51 個單位的算力的話會有什麼後果呢?
後果就是它可以任意修改所有的記錄,還記得在區塊鏈奇談 3 中的 33 號電腦,假如 33 號電腦是一台超級電腦,而它擁有系統中 60% 的算力,這時候它便可以從頭制作一本帳簿,並令這本帳簿變得比原來的帳簿還要長:
假設用 40 算力去計算鎖鑰需要 6 分鐘,60 算力去計算鎖鑰則只需要 4 分鐘
只要到 10:40,系統上的電腦們便會自動按照規則放棄原來的真帳簿,而接受 33 號的假帳簿。
不過要擁有系統中 51% 的算力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就算超級電腦也有很多台,而且系統愈多電腦參與,擁有 51% 算力的難度愈會隨之增加,亦是這個原因,這 100 台電腦都放心用這本帳簿來進行交易,而且它們還用各種的方法說服其他電腦參與,有的寫文章,有的賣廣告,因為愈多電腦參與,系統便會愈安全。
慢慢地,這個系統漸漸變得多樣化,有的電腦升級了自己的設備,專門以計算鎖鑰、確認交易牟利,有的電腦則用帳簿技術開發其他應用,但這都是後話了。
各位,到這裡區塊鏈奇談便暫告一段落了,希望各位看官真的能通過這 4 篇文章,或多或少地理解區塊鏈到底是什麼。
區塊鏈會為我們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以這種改變會是跨越產業,廣泛而深遠,這場革命會帶來無數的機會,把握區塊鏈由掌握相關的知識開始。
如果想了解更多區塊鏈的事情,可以加我的 FB/微信/Line!
下一次,我將會為大家介紹區塊鏈的各種應用!
免責聲明: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