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第一個最成功的應用是比特幣相信沒有人會質疑,所以一直有人認為區塊鏈帶起了一種新型的「代幣經濟」,而比特幣、以太幣這些也是代幣的一種,所以代幣崛起也帶動了像 ICO 這種新型募資方式,也促進了不少新的應用和商業模式。在第二屆區塊鏈愛好者大會的「代幣經濟」主題上,多位講者為大家介紹了代幣跟底層技術對近期區塊鏈發展的影響。
區塊客創辦人:「ICO」就是「Crowdsale」的概念
區塊鏈中文媒體「區塊客」的創辦人賀堅威,以他長期觀察 ICO 募資的經驗講述「Crowdsale 案例研究分享」。賀堅威一開始先說明,所謂的 ICO 就是 Crowdsale(群眾募資)的概念,除了 ICO 之外,市面上常聽到的 ITS(Initial Token Sale,首次代幣銷售)及 TGE(Token Generation Event,代幣產生活動)其實都是 ICO 活動,這些都是只是為了規避各國政府法規而取的別稱。
「ICO 正好填補了群眾募資『Kickstarter』與『IPO』之間的空缺,讓新創公司能以一個的營運企劃來進行一定金額的募資,不用花時間在跟傳統創投進行條件談判,然後又要處理漫長的 IPO 準備過程。
另外,他也表示新創在 ICO 時就能拿到巨額資金,可能會失去開發動力,因為錢拿得太容易。」賀堅威先生補充。
此外,他也提到目前各國政府對 ICO 有不同態度,以及有越來越多的公司使用「未來代幣簡單協議」(Simple Agreement for Future Tokens ,SAFT)項目來保障權益。最後,他提到大家對於是否一定要區塊鏈公司才可以進行 ICO 的疑問,他以日本區塊鏈募資平台 Starbase 為例,說明 ICO 只是一種運用了區塊鏈與代幣技術的募資方式,所以 ICO 本身不只侷限於區塊鏈相關項目。
此外,對於目前 ICO 是否存在泡沫,他指出相較於 2000 年的互聯網泡沫爆破,現在加密貨幣市場規模還很少,所以要談泡沫危機還為時過早。
Kyber Network 所有交易皆在鏈上完成 提供用戶更好的服務
標榜具高流動性以及能做到加密貨幣即時交易和兌換的鏈上去中心化交易所「Kyber Network」,他的執行長 Loi Luu 以「On Chain Exchange」為題,分享他們團隊在設計與執行 Kyber Network 時的構思與未來展望。他以 2014 年的比特幣交易平台「Mt.Gox」被駭作為引子,當時黑客入侵導致 Mt.Gox 有 85 萬個比特幣不翼而飛,之後 Mt.Gox 申請破產保護造成投資者巨大的損害。為避免這樣的情形再次發生,許多「去中心化的交易所」便紛紛推出,例如 EtherDelta 、 0x 、 Omise 及 AirSwap 等,而 Kyber Network 也是其中一份子。
「我們想打造一個支援多種數位資產能做到即時交易和轉換的全新系統,實現用戶在不同代幣之間能輕鬆轉換和支付,我們預計推出一種 API 來支援支付需求,並推出新一代的合約錢包來讓用戶管理資產。」Loi Luu 道。
此外 Loi Luu 也提到,Kyber Network 希望達到「不提供結算保證」、「依靠可信的第三方」以及「低兼容性」為前提,打造出一個流暢的分散式與即時性代幣轉換環境,他們不主張採用區塊鏈外交易,堅持所有交易都在區塊鏈上執行。此外,他們與其他 Dapps 合作,因在線交換易於整合的特性,有助於智能合約之間的互動,並朝著兼顧「安全性」與「實用性」兩方面的考量下,致力於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使用方便性、提高資金流動性、提升信任機制與防駭機制等。
避免為「區塊鏈」而「區塊鏈」,跨企業合作建議使用區塊鏈技術
曾兩度獲得 IBM 全球最佳業務「Golden Circle」獎項的 IBM 技術長暨業務副總經理徐文暉先生,擁有協助客戶設計資訊系統架構、軟硬體產品技術支援、網路服務管理等專案的豐富經驗,他以「Vitalizing Your Business with Hyperledger Technology」為題,講述公司如何應用「超級帳本」(Hyperledger)能提升企業系統效能。
徐文暉先生談到區塊鏈為企業帶來的機會,並說明區塊鏈技術特性,特別是跨企業領域時區塊鏈技術就顯得格外重要,區塊鏈架構可定義為一個「trust machine」,但在跨企業應用的話,必須要有一個更深入的信賴機制,因為在共享帳本之下,潛在競爭者也能共享帳本,即使有加密機制,商業機密的安全性並非百分之百安全。這也是為什麼商業用的區塊鏈必須要用「私有鏈」或「混合鏈」來提升安全性,接下來要做的是「優化流程」以及「創造商業價值」。
「千萬不要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目前使用的系統,不需全數放棄改用區塊鏈來做,我們應該觀察在作業流程中,哪一個環節需要流程優化或系統改造,這個需要加強的地方用區塊鏈來做。」徐副總建議。
有的企業用 ERP 或 CRM,目前為止我們沒見過「跨企業的」ERP 或 CRM 系統,若想要支援跨企業的 ERP 或 CRM 供應鏈時,他建議可以使用區塊鏈技術。因為區塊鏈是一種有多方參與及必須形成共識的分佈式帳本,能做到提高信任與降低風險。徐文暉說道,有人認為 Hyperledger 的強項在製造業及特流方面,我想要把這個觀念修正一下,我們可把 Hyperledger 當成區塊鏈底層的作業系統,它會提供區塊鏈基本架構和功能。他認為 Hyperledger 是這麼多私有鏈和聯盟鏈之中,不論是在功能、安全性及架構上都是做得較完整的。
現在區塊鏈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現在欠缺的是「業務場景」及「解決方法」,若想以區塊鏈出奇制勝的話,必須要先找到聯盟鏈應該要找誰參與,進而合作共同創造商業價值。
IOTA 創造獨特商業模式 進入「機器經濟」時代
IOTA 基金會的軟體工程師 Lewis Freiberg 以「The Machine Economy and the Tangle」為題,講述 IOTA 所使用的技術以及它在物聯網上的運用過程。 Freiberg 說明 IOTA 是一種用於物聯網(IoT)的加密貨幣。 IOTA 的特點是「Tangle」,一個運用有向無循環圖(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架構的加密幣網路,它能允許每秒數千次的交易,並能存放交易資訊,使它的特性符合「M2M」(機器對機器)小額支付系統所需。 IOTA 從零開始重新打造,包括完全重構的 DLT 架構,以克服目前區塊鏈技術的局限性,進而創造獨特的商業模式,也就是智能共享經濟,進入機器經濟的時代。
「Tangle 提供了一個可以並行驗證交易的架構,而非受限於傳統區塊順序處理的方式,這使得 IOTA 擁有無限的可擴展性,當越多人使用,網路就會變得越來越安全。」Freiberg 說道。
Freiberg 更進一步說明 IOTA 與比特幣系統不同之處,比特幣所使用的是採用礦工挖礦機制達成共識,但這會導致比特幣出現集中化的現象;在 IOTA 中,每個網路參與者在協商一致時都處於活躍狀態,並且在設備互相溝通時驗證交易,而且不必支付任何交易費用。簡單來說,我們就好像是幫助驗證分類帳的礦工,透過 IOTA 的技術,將用戶和驗證器合併到同一個系統中。
IOTA 創始人對真實世界的應用有一個願景,他希望能夠利用物聯網的網路,讓 IOTA 來連接所有裝置並進行數據交流,無論是在身份辨識、大數據、供應鏈、電子醫療,金融科技、智能城市和基礎設施等部分都能發揮更大的效益。
區塊客致力於發掘和整理各種與區塊鏈技術有關的內容,只要與區塊鏈或區塊客網站有關的合作和/或建議,我們都非常歡迎。請您發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