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軍突起的中國新交易所-FCoin
今年六月,中國的全球交易量數據榜首被一個陌生的名字所佔據-「FCoin」。這個連國際公信幣價數據網站 CMC 都未列入的交易所,交易量已數日突破知名交易所幣安、火幣等日交易量的「總合」。 (引用中國網站 6/28 下午四點數據,僅供參考)
名次 | 交易所 | 交易量 (人民幣) |
1 | 529 億 | |
2 | 169 億 | |
3 | 78 億 | |
4 | 75 億 | |
5 | 74 億 |
它的主力來源還是來自其平台幣,在中國網站上你可以看到 FCoin 的平台幣 FCoin Token(FT) 日交易量僅次於 USDT,日交易額 483 億人民幣。 (引用中國網站 6/28 下午四點數據,僅供參考)
FCoin 官方也自行宣傳:「上線短短半個月,雄踞全球榜首。」
賣點一:交易即挖礦 全額返還
FCoin 做出了平台幣新玩法,不同於主流交易所的交易折扣優惠,FT 主打用戶付出了多少交易手續費,就返還多少對等的 FT 。在當天累計的交易手續費,都會在隔日早上轉成等值平台幣發回給用戶。
官網公告表示:「每小時都會將用戶所產生交易手續費,100% 折算成 FT 進行累積,折算價格按該小時 FT 的均價計算」
據其白皮書所述,在固定發行量 100 億個 FT 中,會有 51%供給用戶進行交易挖礦,挖完即停止。
賣點二:80% 平台收入回饋
更可怕的是,FCoin 提出「平台收入什麼,就回饋什麼」的概念。 FCoin 會以日為週期,拿出平台 80% 的收入分配給 FT 持有者,20% 的收入用於平台營運與研究。
平台收入不僅限於平台的手續費收入,而是所有透明的收入。譬如:手續費收入包含 BTC 、 ETH 、 LTC 、 FT 等,那麼分配出來的也是 BTC 、 ETH 、 LTC 、 FT 等等。
八成的平台收益將以用戶持有的平台幣比例每日結算分配,非交易挖礦的預先發行 49% 平台幣 (基金、團隊、合作夥伴及私募投資者持有部分),另有解凍機制維護公平性。
據中國媒體報導,私募價格為 1 ETH: 50,000 FT 。依 FCoin 交易所資料數據,於 6 月 22 日達 50 倍 ETH 回報高峰,之後一路下跌至今日 (28) 截稿為止,仍有 38 倍 ETH 回報。
對於私募投資者而言仍有極大利基,也因此當倒賣空間十分龐大。
趙長鵬抨擊為資金盤
幣安創辦人趙長鵬於本月 20 日在微博表示,FT 模式相當用於 BTC 、 ETH 變相購買平台幣,與 ICO 發行沒有差別。
他表示:「如果一個項目 (一個新的交易所) 用高達 500 億的估值,拿 49% 出來 ICO,你願意買嗎?現在就是以這個價格『返還/賣』給你的。」(幣安 ICO 估值是 1.6 億人民幣)
他更提出質疑,如果交易所不依靠手續費收入,獲利模式是靠平台幣的上漲,不靠炒作操弄是如何生存,在這種狀況下,散戶是贏不過莊家的。
並且說道,當 49% 的平台幣都被解凍套現,那麼項目團隊還有什麼動力經營平台。
BNB V.S FT
趙長鵬的第一步論證不無道理,用戶雖然藉著交易獲得了百分百返還的平台幣,但這個平台幣是零成本的,而真正付出的是交易時的 0.1%BTC 或是 ETH 。
真正得利的是用無本平台幣換到 BTC 或是 ETH 的平台本身,而確實如資金盤一般,人們為了 FT 不要崩盤,市場也會試圖繼續炒作。
但誰能預期那 49% 的平台幣擁有者,在尚未全數解凍代幣之前,就可用數倍獲利砸盤脫身了呢?一旦價跌,散戶也會造成拋售恐慌,而交易持續進行之下,生成越多的平台幣,也將引起更多拋售。
不過是否真的會造成這樣的慘況,趙長鵬似乎並沒有提及這個平台的收入回饋機制,事實上這也是所謂「資金盤」用複雜的獎勵機制消除泡沫的慣用手法。
先來看看,BNB 與 FT 的交易手續費:
BNB:
【支出】0.1%(一般費率) x 50%(使用 BNB 最高折扣,逐年遞減)= 萬分之五
舉例來說,就是你交易 1 萬元,將會付出 5 元的手續費。
實際支出 5 元,折扣逐年遞減,第五年之後 0 折扣。
FT:
【支出】0.1%=千分之一
【收入】手續費 100% 等值 FT
【收入】平台分潤 80%
舉例來說,就是你交易 1 萬元,將會付出 10 元的手續費。
並且在隔天,收到 10 元價值 FT + 平台昨日收益 x 80% x (你所持有的 FT / FT 總流通量) 。
這下有選擇困難症的人就要病發了,你將會有兩種選擇:
①立刻賣掉 10 元價值 FT,拿回你的支出,扣掉 0.1% 手續費=實際支出 0.01 元 (前提為 FT 幣價無漲跌)
②為了跟平台分潤,你可能想留著手上的 FT,跟平台共存共榮。 FCoin 在首頁公布目前的平台收益,也提供錢包地址作為檢驗。
以 6 月 27 日收益為例,折合 6,516 個 BTC,現況條件為:
- 約 20 億個 FT 流量
- FT 幣價約 10 元台幣 (也就是你換得 1 個 FT)
- 比特幣價 6,000 美元
6516 個 BTC x 80% 分潤 = 5212.8 個 BTC
5212.8 x (你所持有 1 個 FT / FT 總流通量 20 億個) =0.0000026079 個 BTC * 6,000 USD = 0.0156474 USD (約 0.46 台幣)
不到一塊的分潤賣掉之後,再扣點手續費,實際支出還是趨近於 10 元
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參加前期投資或是透過促銷獲得大量的 FT,平台分潤對散戶而言,根本沒有好處,BNB 仍然較優惠。
誰是真正的獲利者
趙長鵬認為 FCoin 的盈利模式來自於平台幣的漲幅,判定這樣的模式並不長久。
根據 FCoin 的平台分潤模式,手續費的收入有 20% 在平台手上外,只有挖礦產出的「社區獎勵部分」及已經解凍的「預先發行部分」才會參與平台 80% 收入的分配。
每日解凍鎖倉數量:每日交易挖礦數量=49:51(亦即可以參與分潤的比例仍以交易挖礦方居多)
以交易挖礦者都不賣的前提下,平台方基本收入為 20% 利潤+80%利潤 x (創始團隊 12%+FCoin Fund 23%)=48%(平台「至少」還掌握 48% 的收入)
不過,以當前 20 億個 FT 的流通量來看,已解凍流通的部分已達 13 億個 HT,也就是預先售出的既得利益者 (平台 35%+其他 14%) 可以分配 80%收入中的 6.5 成 (13 億個/20 億個) 。這麼ㄧ來,目前平台已經可以掌握超過六成收入。
隨著 FT 幣價升高或是下跌,都會影響人們選擇直接賣幣或是繼續與平台分潤,這種標準的資金盤利益分配模式,都很可能讓這樣的泡沫延長。如 FCoin 創辦人張健所說這個機制最有意思的一點,FT 釋放量跟每天的交易量正相關,跟 FT 價格負相關,但是交易量跟 FT 本身價值又是正相關的。
FCoin 創辦人張健的說法是:「從交易所的角度,什麼是社區?很簡單,那就是交易者,包括傳統的交易所,大家都是交易員,甚至是交易商,我認為,交易者應該成為我們的 “股東” 。怎麼讓他們成為我們的股東?因此我設計了機制叫做交易即挖礦,這也是源於我對比特幣的深刻理解。」
嘴巴上說不要 身體卻很誠實:幣安、 OKEx 跟進平台分潤模式
不久後,兩大交易所紛紛提出了平台分潤機制,更令人驚訝的是,其模式與 FCoin 如出一徹,與複製貼上無異。他們開放其他交易所以 BNB 或是 OKB,作為平台幣,並提供交易挖礦。
6 月 19 日 OKEx 發出公告:
6 月 21 日幣安發出公告:
隨著兩大交易所的跟進,不難想像這樣的模式事實上為交易所帶來更多利潤,並且也提供用戶動機成為交易所的「股東」。
幣安聯合創辦人何一則在微博表示:「用戶的需求是不同的,我們總要給不同的用戶提供不同的選擇。」
究竟這樣的營運模式,是如趙長鵬所說的「資金盤」,又或是張健所說的「FCoin 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個基於 token 的社區組織」,瞬息萬變、玩法多樣的中國幣圈,或許永遠都是西方交易所望塵莫及的。
若真的讓 FCoin「玩」成了這個模式,那些還在為技術苦惱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是否會被這種「利益分配」的去中心化奪走注意力呢?畢竟用戶重視的是使用經驗以及獲利,這樣眼花繚亂的模式至少目前是吸引人的。
區塊客致力於發掘和整理各種與區塊鏈技術有關的內容,只要與區塊鏈或區塊客網站有關的合作和/或建議,我們都非常歡迎。請您發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