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沒有區塊鏈技術,央行數字貨幣(CBDC)出現以及普及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因為伴隨著經濟發展,貨幣的本質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貨幣的主體也由具象變得抽象。
數字貨幣 (註 1) 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嚴格意義上來講,加密貨幣也是包含在數字貨幣中的。有不少數字貨幣的用戶基數遠超加密貨幣的用戶基數,但唯獨加密貨幣引發了大規模的關注及監管,在各種監管政策頒布之後各個國家開始開發自己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
(註 1):數字貨幣,指數位貨幣。
比如新加坡的UBIN 項目,加拿大銀行的Jasper 項目,美國的FedCoin(聯邦幣)等 (註 2) 。中國是眾多國家中走得比較快的國家之一,央行從2014年就設立了數字貨幣研究小組,2016年12月27日區塊鏈被寫入「十三五」全國信息規劃,2017年初就成功測試了數字票據交換平台,2017年7月,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式開始作為中國人民銀行的獨立業務部門運營。
(註2):更多各國CBDC 區塊客報導
很多圈內人士把國家監管和 CBDC 的必然性歸結為區塊鏈具有分布式的特性,認為這和國家中心化的特徵是相悖的。但筆者並不認同這個論調,並且始終對「分布式」以及「中心化」這樣的概念很排斥。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國家一定要監管加密貨幣,並急於推出 CBDC 呢?我們需要從貨幣本身出發來聊著問題。
貨幣的本質
關於貨幣的本質一直沒有一個定論,中國人的教育體系中,將貨幣的本質定義為 「一般等價物」(註 3),更廣泛但更抽象的定義是——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的契約。這樣的定義有個特點——都是站在鑄幣者的角度定義的。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對於使用貨幣的人來說,貨幣的本質是什麼?
(註 3): 一般等價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可直接和其他商品交換並表現其他商品價值的商品。
其實我們看課本 (註四) 中舉的例子就會發現貨幣的產生有一個必須的條件——人需求的變化。所以從使用貨幣的人的角度來看,貨幣的本質是:「不斷增長的需求和有限的物質資源相矛盾的產物。」
(註四):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現在任何一個主流媒體都只會告訴你說:「比特幣有價值是因為它分布式、適合大額跨境交易、區塊鏈網絡很先進」等等,但沒有人會告訴你推動比特幣流通起來的初始力量是搬不上台面的暗網交易,最關鍵的地方在於有人需要它,需要它的匿名性、需要它跨境交易的功能等。
人們先看到了比特幣能牟利,然後才看到了區塊鏈技術的潛力,人們對新技術產生了一個預期,但因為區塊鏈是一種技術含量很高的應用,人們無法對這項技術的上限有明確的認識,過高的預期會形成很大的投機空間。
2017 年的 ICO 泛濫本質上是大規模的投機行為,大規模投機行為必然帶來經濟泡沫,經濟泡沫膨脹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導致通貨膨脹。而這才是各個國家監管加密貨幣的主要原因。
CBDC 的必然性
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他並不會在意貨幣是誰發行的,也不不會在乎貨幣是金銀本位還是基於什麼算法,他只在乎這個貨幣能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按照加密貨幣目前的實用價值來看,如果不是因為有較大的投機空間,外加一些特殊需求,估計都沒有什麼人會使用它。
各國央行發行 CBDC 並不是要針對比特幣或區塊鏈,而是因為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要求貨幣向數字貨幣轉變。
貨幣發展的歷史很漫長,貨幣的形式也一直在發生著變化。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來看貨幣的發展史應該是這樣的:最初相信某個稀有的東西是有價值的,所以這個稀缺的東西是貨幣;接著相信有權有勢的組織說印特殊花紋的紙等於之前稀缺的那個東西,所以這個印花的紙是貨幣;最後是相信「大家都相信這一串代碼是有價值的」,所以數字貨幣就是貨幣。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講,人民已經做好了接納數字貨幣的準備。
從國家的角度來考慮,相比實體法幣,CBDC 目前已經有條件具備的優勢有兩點:
1. 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從發行方面看,國家每年為了生產實體法幣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為了提高紙幣的防偽功能,技術開發和設備升級也是一筆不斐的費用;流通中的實體法幣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損毀,而且每隔幾年就會回收舊款紙幣發行新的紙幣。這就導致了鑄幣成本高昂。
從流通方面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收錢找零就很拖節奏;ATM 越來越多但依舊有很多事項需要櫃台操作,加上銀行安保、鈔票押運等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也非常多。但數字貨幣就不用顧忌這些。
2. 方便宏觀經濟調控
國家通過調整貨幣政策來對經濟進行宏觀上的掌控,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有兩個,其一是貨幣總供應量;其二是流通中的現金以及個人、集體在銀行的存款。調控的方式通常是改變貨幣總供給量和調整銀行利息。
實體法幣通常面臨著數據統計不完善、數據更新不及時的狀況,因此貨幣政策往往滯後於市場。而 CBDC 則可以實時監控市場,通過對利息的調整來實現單位價格的穩定。
除此之外,CBDC 還有可能會具備的優勢有:防止偷稅漏稅;可以有效預防和打擊金融犯罪行為。
區塊鏈與國家並不矛盾
別看現在各大國家的貨幣體系都很完善,但距離搜刮民脂民膏的年代也不過兩百年左右的歷史。兩百年間人的本性沒有變,變的是國家這種組織形式。兩百年的時間,國家已經意識到貨幣對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只要鑄幣者不亂鑄幣,那人民就沒有必要去爭取這個鑄幣權,社會就安定了,國家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實現權利下放。
權利下放是一件不好把握的事,區塊鏈的權利下放是基於一個很烏托邦的前提——假設參與網絡的額節點都是友好且勤奮的。但人的精神文明發展遠不及此,再加上有限的物質資源不足以滿足人不斷增長的需求,所以監管是必須的。而且作為貨幣的使用者,人們只在乎自己手裡的貨幣還有沒有價值。
相比「分布式」、「去中心化」等形容詞,筆者更願意使用 「權利下放」這個詞,這才是區塊鏈的核心價值所在。所以,從本質上來講,區塊鏈是人類組織形式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區塊鏈技術和國家這種組織形式並不衝突。
CBDC 與加密貨幣:相似但絕對不同
在沒有官方發文之前,人們對 CBDC 有很多猜測,其中包括無幣區塊鏈、無鏈數字貨幣、數字化人民幣等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一些國家叫停了加密貨幣 ICO 之後要開發自己的加密貨幣,總結下來就是——從經濟上講,為了預防金融泡沫導致的經濟危機,且數字貨幣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從技術上來講,區塊鏈為更好的數字貨幣提供了可能,且該技術和國家這種組織形式並不衝突。
2018年8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發表《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原型系統實驗研究》一文,詳細闡述了中國CBDC原型系統的實驗情況,目前來看,中國的CBDC是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由中央銀行發行、商業銀行提供金融服務」的數字貨幣。至於下一步還會有什麼樣的調整,還需要看CBDC開發者後續發出的公告。
基本上可以確定的是,各國對 CBDC 的實驗都用到了區塊鏈技術,CBDC 和加密貨幣都扎根於區塊鏈這片土地之上,但目前的加密貨幣都是以投機為驅動力的,雖然有很多意見領袖呼籲大家回歸區塊鏈技術,但人的本性和資源分配的不均注定了投機行為還會持續很長時間。 CBDC 從設計之初就不是為了投機或牟利,而是為了給人民提供一種可以信賴、可以在市場中流通的貨幣。
(聲明:此篇文章由客座作家 Canaan 撰寫,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
(註解由區塊客編輯,不代表 Canaan 意見)
更多 Canaan 的專欄文章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