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上集闡述了吳忌寒與巴比特的劉志鵬、比特大陸共同創辦人-詹克團的繼絆,在撐過 Mt.Gox 的比特幣醜聞之後,已見雄霸市場的雛形。然而隨著比特幣的用戶市場擴大,「擴容議題」讓礦工、開發社群、投資人、用戶對於比特幣發展的意見分歧,也影響了對於比特大陸與吳忌寒的評價。 2018 年比特大陸正在進行 IPO 預計年底在香港上市,回首過去,是什麼改變了比特大陸的命運,走向不同的道路呢?
是 Jihan 還是 Jihad
2015 年市場回暖不僅給比特大陸帶來了商機,也為比特幣社區帶來了一個大的挑戰,使用比特幣的人越來越多,網上的交易量不斷增加,而塊大小和確認時間卻是固定的,就像是高速路上的收費站僅有一個出口一樣,大量的交易堵塞了比特幣網絡。擴容的呼聲越來越高。
當時比特幣社區就擴容方案產生了分歧。以吳忌寒為代表的大礦池希望能擴大區塊大小,而 BTC Core 團隊卻主張「隔離見證」和「閃電網絡」的擴容方案。吳忌寒這邊說「隔離見證」並不具備去中心化的特徵,BTC Core 團隊說直接擴大區塊大小需要硬分叉,會導致系統混亂。
後來有圈內人指出——「隔離見證」與當時比特大陸使用的 ASICBoost 技術不兼容,再加上更大的區塊對大型礦池是十分有利的,更大的區塊意味著對單個完整節點性能的要求更高。所以大礦池們才會支持直接擴大區塊大小。
意見不統一,雙方也曾希望能夠達成和解,找到一個折中的方案。於是在 2016 年 5 月的時候,吳忌寒與 Core 團隊的少數派代表繆永權在香港達成了和解協議。說是少數派代表是因為 Core 團隊內部也不統一,沒有達成共識,只有少部分人贊同和解協議——將區塊容量擴大到 2M,同時構建隔離見證。大部分 Core 團隊的人還是不同意增加區塊大小。
在純粹利益面前,共識機制形同虛設。由此可以看出說「區塊鏈對國家構成了威脅」這種言論真的挺可笑的,高舉著去中心化大旗的一眾意見領袖自己都沒達成共識,如何能與龐大的國家機器抗衡。
兩派人就開始了長達一年時間的僵持。打破僵局的是 2017 年 5 月的時候,來自 22 個國家的 58 個公司代表在紐約舉辦了一場「共識大會」。如果以教科書的口吻來描述就是——這次「共識大會」標誌著以吳忌寒為首的大礦池和 BTC Core 團隊的徹底決裂,BTC 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比較有意思的一點在於,紐約「共識大會」最終達成的意見是 Segwit2X,也就是 2016 年 5 月份香港和解協議的方案。
接下來先後發生了兩件事兒改變了 BTC 的發展之路,其一是被拒之門外的 Core 提出了一個軟分叉方案 UASF,打算通過技術手段強制執行隔離見證;其二是 2017 年 7 月 17 日 ViaBTC 宣佈分叉比特幣,新幣種名為 Bitcoin Cash,也就是現在的 BCH 。
新的 BCH 並沒有遵守紐約共識,直接將區塊大小擴容到 8M,而且採用動態區塊大小。於是當時簽署了紐約共識的人坐不住了,站出來抨擊 ViaBTC 背棄了紐約共識,矛頭直指吳忌寒和比特大陸。吳忌寒也馬上站出來說比特大陸和 ViaBTC 只存在投資關係,ViaBTC 是獨立經營的,不是比特大陸旗下的公司。但後續吳忌寒的表現真的是啪啪打臉。
硬分叉後,比特大陸螞蟻礦池第一時間上線了 BTC 和 BCH 的挖礦切換選項,甚至請來了「中本聰」站台 BCH 。這個中本聰的真假很難辨別,他是一個名為 Craig Steven Wright 的澳洲商人,自稱自己就是中本聰,但一直拿不出證據來,而且也沒有第二個中本聰跳出來演一出「真假中本聰」的好戲,筆者在此不做定論,真真假假的事交給時間就好了。
吳忌寒在之後做客《王峰十問》的時候說道:「目前通常意義上的比特幣,已經離我翻譯的中本聰白皮書很遠了。如前面所說,比特幣現金(BCH)社區已經獨立了,我個人的精力和熱忱都在比特幣現金(BCH),對於比特幣(BTC),我不想進行評論。我相信 BCH 目前遭到的誤解和 BTC 在 2011 年遭到的誤解一樣大、而其中蘊藏的投資機會也和 2011 年的 BTC 一樣大。」
自此,吳忌寒從一代「礦霸」一躍成為了幣民口中的「BCH 之父」。因為名字的拼音是 Jihan,所以他在外媒也有一個響當當稱呼——Jihad 。 Jihad 這個單詞是從阿拉伯語音譯過來的,原意是指「聖戰」,後被人引申為「恐怖分子」的代名詞。外媒之所以這麼稱呼他估計是因為他背後站著一個擁有全世界 60% 算力的巨人吧。
在區塊鏈的世界中,掌握了算力就相當於掌握了軍隊。 2018 年的 5 月 24 日,比特幣的另一分叉幣 BTG(比特幣黃金)遭受 51% 攻擊,據估計被竊 BTG 價值超過 1860 萬美元。 BTG 創始人廖翔在回應中隱晦的表示發動這次攻擊的幕後黑手可能是 ASIC 大礦池,因為小礦工不可能發動這樣大規模的攻擊。
能發動這樣攻擊的團體屈指可數,很快比特大陸就成了大家懷疑的對象,吳忌寒對此事的回應也是非常耐人尋味,他站出來說很有可能是廖翔自己攻擊了 BTG,還順帶攻擊了 BCH 。後來罵戰升級,吳忌寒說 BTG 是「垃圾幣」,廖翔說吳忌寒是「下三濫」。
以至於後來幣圈形成了一個名為「區塊鏈反獨裁聯盟」的組織,矛頭直指 BCH 是「礦霸」,是「獨裁式」管理。
這次攻擊事件最終也是以證據不足而不了了之,但吳忌寒身上背負著的罵名是落實了,這位曾經被譽為「佈道者」的先驅如今成為了千夫所指的「背叛者」。
個人評價
「德」和「行」看似是分開的兩件事兒,實際上二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什麼樣的三觀,才會有什麼樣的作為;反過來講,人的作為正是對三觀的體現。我們首先需要肯定吳忌寒對區塊鏈發展作出的貢獻,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若說對他這個人作以評價,筆者自認為還沒有那個資格。而且筆者也不在核心圈子內,很多事都是霧裡看花,真真假假自有時間做定論。
筆者在想,如果換做何一,她會如何回應廖翔的責難?幣圈口誅筆伐的事兒太多了,而且多多少少有些口無遮攔。筆者覺得區塊鏈就和寓言中的巴比倫塔一樣,只不過拆散人們的不是語言,而是德行。
(聲明:此篇文章由客座作家 Canaan 撰寫,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
(註解由區塊客編輯,不代表 Canaan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