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市場假說 (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EMH),定義為在一個證券市場中,價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取得的訊息,這樣的市場就被稱作有效市場。若每個投資者能在同時間,等值等量地獲取相關訊息,價格也能自由地依此變動,在此一假說下,技術分析、股價操弄都是無效的。

但實際上完全效率的理想市場並不存在,現實多是偏向半強式有效市場假說 (Semi-Strong-Form EMH) 或是弱式有效市場假說 (Weak Form EMH),兩種取決於公開訊息被取得多寡和理解程度的狀況,也就是資訊不對等的狀況。
這揭露了投資者並無法透過完全公開透明又即時的投資訊息,成為純理性判斷的機器人。多數人還是在片面和延遲的資訊下行動,而「情緒」往往會影響我們的決策,阻止我們以理性的方式行事。
在加密貨幣的世界尚充斥著未受監管、沒有實質盈利的項目,對於投資人而言,訊息不對等、資訊不透明的狀況下,受「情緒」左右的狀況就更吃重了。
恐懼與貪婪指數
數據網站 alternative.me 制定「加密貨幣恐懼與貪婪指數」(Crypto Fear & Greed Index),每日分析不同訊息源的情緒與感受,將其化為單一數據,反應人心對加密市場的狀態。
人們在牛市時,因為 FOMO(害怕沒跟上漲勢) 呈現貪婪濫買的狀況 ; 而在熊市時因為害怕看到慘跌的數字,出現非理性的出售加密貨幣。這項指數基於這樣的行為模式,企圖提供人們「過度反映」的警訊。
當指數出現 「過度恐懼」(Extreme Fear)時,表示投資者過於擔憂,這可能是一個「買進機會」。
而出現 「過度貪婪」(Extreme Greedy)時,表示投資者已經盲目買進,可能會出現「市場修正」。

感受資料是怎麼來的呢?
目前的恐懼與貪婪指數只有比特幣部分,其中評估依據如下:
- 波動性 (25%):量測現在的波動性與最大值,並與過去 30 日與 90 日的平均值做比較。波動性的異常上昇會是市場恐慌的表現。
- 市場動量/交易量 (25%):量測現在的交易量與市場動量,並與過去 30 日與 90 日的平均值做比較。一般來說,日交易量若呈現高額買進,則會被歸類為過度貪婪或是過於看漲。
- 社群媒體 (15%):目前只針對推特的上不同幣種的標籤數量,量測在特定時間軸中有多快及多少回覆。異常的高互動率會導致公眾對於特定幣種的興趣增加,因此導向貪婪市場。
- 意見調查 (15%):alternative.me 透過自有的意見調查網站,進行加密貨幣民意調查,詢問人們如何看待市場。
- 市佔率 (10%):比特幣通常是加密貨幣的避風港,當比特幣的占比下降,也表示著人們的貪婪指數升高,更積極地投資在其他競爭幣種。其他幣種也是一樣,可以透過其市佔率評斷人們的期待。
- 趨勢 (10%):Google Trend 提供的關鍵字搜尋趨勢,可以一探人們對於現象的興趣,譬如:「比特幣價格操弄」,這一類的關鍵字的搜尋趨勢升高,就能代表市場恐慌的現象。
這一年人們心情如何?

恐懼與貪婪指數越高分代表貪婪,越低分代表恐懼。今年 2 月中、 3 月初、 4 月底到 5 月中、 7 月下旬指數有超過 50 分,偏向貪婪以外,整體市場都屬於恐懼的狀態,8 月直到目前的 9 月,都是呈現「極度恐懼」的低迷狀態。

與比特幣今年至此的幣價變化來看,一遍低迷,年初最高點的恐懼與貪婪指數,伴隨著二月初幣價的一路下滑,也在二月下旬大幅趨向恐懼。三月初另一波的情緒上漲,可能也反應了二月底短暫的幣價回升,三月中旬後幣價一路下跌,在四月也看到情緒指數的低迷。在此後,情緒指數時有漲跌,但幣價並沒有明顯波動,或許也造就了在八九月情緒指數維持在「極度恐懼」的現況。
恐懼與貪婪指數對於幣價多是偏向於過去市場狀況與現況的相對感受,多少可以作為中長期市場的參考依據。
免責聲明: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