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是驚險萬分的一年,上半年經歷了史上最瘋狂的 ICO 募資狂潮,隨著比特幣遭到早期投資人及交易所拋售後,主流貨幣價格的價格腰斬再腰斬,直接帶著基礎面貧弱的 ICO 市場在七月時急轉直下,導致大部分的投資人套牢在上萬美金的高點,觀望的投資者恐懼跌幅仍將持續,因此市場也不見新的法幣資金湧入,頓時歸於寂靜。
不久市場上出現了一群人採取短期操作策略,來回炒作主流幣種拉高,試圖吸引投資者,初期確實有拉抬一些行情──但 11 月卻發生了 BCH 內戰事件,產生了極大的恐慌性拋售,使得市場籌碼結構崩塌,讓更多的人認賠停損,離開市場,比特幣價格也直接跌破礦場成本價,間接引發礦場拋售潮。
加密貨幣市場需要礦場持續提供算力維持營運,是靠取得挖礦獎勵後,賣出比特幣換取法幣才得以支付機器投資、維護、水電及相關人力成本,市場每日買盤並不足以維持礦場的賣壓,許多早期投資人也紛紛賣出停利,讓幣價持續破底,寒冬中交易量低迷,進入了所謂真正的「熊市」。
2018 年 ICO 市場發展:從代幣經濟到公鏈開發
今年市場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代幣模型、公鏈到 DAPP,代表區塊鏈技術從探索、基礎建設到應用層的演變階段,過去資訊業需要花費好幾年,靠著風險投資的資金才有辦法逐步演化,區塊鏈科技受惠於 ICO 募資方式及市場投資,鉅額的資金湧入,開發者追著市場資金跑,加速技術演化的改變速度,也不斷在調整技術發展方向。
ICO 市場的爆發式成長從以太坊發幣功能實作成功開始:許多項目方湧進募資市場,夢想將虛擬代幣與現有的商業模式結合,建立起代幣經濟(Token Economy),並靠著 ICO 市場大撈一票。隨著競爭逐漸加劇,許多項目靠著同樣的模式已經募不到太多資金,投資者也對代幣模型快速失去興趣。
但投資人並沒有放棄,轉而對公鏈(Public Chain)產生濃厚興趣。為了迎合投資人需求,許多性能號稱優於現有比特幣與以太坊系統的公鏈項目相繼出現,吸引了許多資金進行開發。
公鏈項目逐漸退燒,將於 2019 年結束
雖然有許多公鏈被開發出來並持續營運,但上頭應用少之又少,大多的開發者仍停留在以太坊與 EOS,如同一塊土地上建置了許多鐵路,其中只有幾條鐵路承載了零星的貨物。到了現在,產業已經體認到「市場不需要這麼多的公鏈及共識機制」,公鏈的募資項目快速退燒,於是 ICO 市場不再有新的東西來吸引資金了。
總結來說,市場上只存在兩種公鏈:無智能合約的公鏈、有智能合約的公鏈。
前者像是比特幣(Bitcoin),能點對點(P2P)進行電子貨幣支付,屬於第一代區塊鏈系統(區塊鏈 1.0);後者有智能合約的包含以太坊(Ethereum)與 EOSIO,能透過合約設定代幣觸發與轉移條件,屬於第二代的區塊鏈系統(區塊鏈 2.0)。
雖然許多公鏈開發項目方自稱為「第三代區塊鏈系統」,但本質上只是「更快的以太坊」,內部也沒有任何落地的應用出現,僅僅是個空轉的伺服器群,這背後的隱憂是,一旦以太坊完成 POS 實作,解決了 TPS 的交易處理性能問題,可滿足一定程度的商用場景,這些新公鏈的開發者與使用者將一哄而散,重新回到市占率最高的以太坊進行開發。
2019 年的趨勢:DAPP 成為顯學,透過應用層吸引新的使用者
為了能生存下去,公鏈必須跟時間競爭,在以太坊的 POS 沒有實作之前,盡力將開發者與使用者拉攏到自己的公鏈上,鞏固自己的產品端與客戶端,所以許多具智能合約功能的公鏈都宣稱自己相容「以太坊智能合約的移植」,讓原有的開發者能快速轉移到自身公鏈上──雖然這也代表要轉移回以太坊平台的困難度也低。
最近許多公鏈到處巡迴舉辦「駭客松」,努力將開發者吸引到自己的生態系中,利用公鏈作為底層開發應用層的 DAPP,來吸引一般使用者進入並消費,建構整個生態系。
不可否認地,公鏈競賽退燒後,市場轉向 DAPP,成為現在的市場顯學,期望透過 DAPP 的應用吸引更多區塊鏈外的實用者,但 DAPP 的實用度仍然需要經過市場驗證──我們真的需要 DAPP 嗎? 目前大多數的 DAPP 仍停留在博弈遊戲類,未來必須與實質的商業應用結合,並成功吸引外部使用者,還要打敗現有的手機 APP 及 Web 應用,能否成功還需要長時間驗證。
討論完演進與趨勢,我們仍要理解為何 ICO 市場會轉折如此快速,接下來我們將依照 ICO 案件的募資金額及數量,來了解 ICO 市場的演進趨勢。此外,我們也觀察到:雖然 ICO 市場轉為冷清,但風險資本對於區塊鏈公司的興趣可沒有少過,投資金額持續在創新高。
2018 年十大區塊鏈股權投資案

資料來源:Diar、Pitchbook
從瘋狂到泡沫──ICO 市場的轉折點
根據 Coinschedule 數據,2018 年共有 1,004 個 ICO 項目,整體募資金額達到約 200 億美元,且分別於 3 月及 6 月達成募資高峰。延續 2017 年第四季的風潮,ICO 在 2018 年前上半年依舊火熱,但下半年逐漸退燒,募資金額從高峰的單月 58 億美元,下滑到只剩單月 2.9 億美元,僅剩高峰期的 5%;ICO 數量上從單月 144 個降低至 22 個,不但急遽減少,單一 ICO 案件平均募資額也顯著下降。
當一項資產價值下滑時,支持的往往是基本面的買盤,然而 ICO 模式發展還太早,還沒有產品雛形便取得資金,缺乏應用落地,無法真正產出現金流。最後落得 ICO 詐騙四起,且眾多項目方的產品不是遇上「開發瓶頸」就是無法落地。外部因素則包含監管力道加強、主流貨幣價格不好,ICO 代幣的價格自然隨之下滑。
總結來說,購買 ICO 代幣 (token) 不僅沒有合約規範項目方應履約的內容與時程,項目方與早期投資人之間也可能有複雜的利害關係,導致項目方不是怠於開發就是無法實現當初的性能,甚至是直接捲款潛逃,讓投資人求助無門。市場缺乏信心的情況下,讓 ICO 代幣價格在熊市中看不到價格底部或是直接歸零,此外,新發行的幣破發機率高達 90%,大多數人慘賠後紛紛離開市場,ICO 市場也乏人問津了。
ICO 市場雖然死亡,B2B 區塊鏈公司股權投資卻大幅成長
雖然 ICO 市場如此,但挹注在區塊鏈新創的股權投資相較於 2017 年卻大幅成長。根據數位貨幣及資產研究組織 Diar 於 10 月所做出的統計,至 2018 年 Q3 所累積的股權投資共達近 39 億美金,較 2017 整年度成長約 280%,且投資案件數從 2017 年的 211 件增加至 384 件,而每案件投資金額也從 100 萬美金提升至 250 萬美金。雖然比特大陸在 2019 年 3 月於港交所發行 IPO 的計劃不順,但比特大陸早已在今年 Q3 由紅杉資本中國領投下進行了 4 億美金的 B 輪融資,成為了 2018 年區塊鏈股權投資案最大宗。
風險資本對於發展區塊鏈技術的公司仍非常有興趣,並且期待區塊鏈技術成為下一波的技術創新先驅,但透過股權大多都是投資 B2B 服務的技術型開發公司,區塊鏈實際的第一波落地應用將發生在企業對企業的商業模式中,而不是面對一般使用者的公鏈。
許多 IaaS 商將成為市場上的有力競爭者,像是 Amazon、Google 及 Microsoft,都針對企業推出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分散式資料庫服務。在區塊鏈泡沫逐漸消退,市場累積了一定程度的開源基礎設施,技術型公司才正要推出有真正應用的產品,但我們仍認為區塊鏈技術還在早期階段,初步推出的 B2B 產品還是以內部資訊管理、透明等應用為主,價值傳遞功能仍需要數年發展。
熱門市場動態與新聞傳送門:
區塊客致力於發掘和整理各種與區塊鏈技術有關的內容,只要與區塊鏈或區塊客網站有關的合作和/或建議,我們都非常歡迎。請您發電郵至 info[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