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融時報 12 日報導,國際貨幣基金(IMF) 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已共同推出一條私有鏈以及一種「準加密貨幣」, 名為「學習幣」(Learning Coin),其目的在於促進了解支撐加密資產的底層技術。
金融時報指出,這種「學習幣」目前只能在 IMF 與世銀內部作實驗使用, 外界無法取得,由於不具任何貨幣價值,學習幣不會像比特幣等真正的加密貨幣。
學習幣的發展是要促進 IMF 與世銀員工更熟悉支撐加密資產運 作的分布式帳本技術等原理,甚至是智能合約的運用。
IMF 指出,學習幣的 App 將作為部落格貼文、研究、 影音與簡報儲存的中心。在測試期間,世銀與 IMF 員工若達成特定的教育目標, 將賺得學習幣。 兩家機構也將允許員工將部分獎勵所得來的學習幣進行兌換, 讓他們了解到這些幣如何能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根據 IMF 的說法, 全世界的銀行與監管機構必須跟上現在正急遽發展的加密貨幣技術。 金融時報引述 IMF 的說法報導:「加密資產與分布式帳本技術正急遽演進, 正如同為繞在其周邊的大量資訊(包括中立與既得利益)。 這正迫使央行、監管機構與金融機構承認在法規、決策官員、 經濟學家與這項技術之間的知識鴻溝擴大。」
此外,在經過測試後, 世界銀行與 IMF 據稱可能會利用區塊鏈發行智能合約、 打擊洗錢並強化整體的透明度。
在 4 月初,IMF 總裁 Christine Lagarde 表示,區塊鏈創新人士正動搖傳統的金融界, 而且明顯影響當前的金融參與機構。她還指出, 一些監管機構與央行正擁抱區塊鏈技術與資產的潛力, 承認其正面影響。
不過與此同時, 世界銀行一名官員表達對區塊鏈相關技術與資產的懷疑態度。 世銀全球土地與地理空間部門的土地管理專家 Aanchal Anand 表示,目前各界對區塊鏈存有過度狂熱, 因而引發不切實際的預期。
免責聲明: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