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交易所 Gemini 商業發展總監 Sarah Olsen 日前在商業雜誌《富比士》上發表專欄,探討區塊鏈和加密貨幣之間的關係、當下應用及兩者的前景。Olsen 在文首提及,
常耳聞區塊鏈行外人士說,「我不相信加密貨幣,但我相信區塊鏈」。隨著 Facebook 近期宣布打算推出加密貨幣 Libra 的提議,這句話變得越來越普遍,也越來越令人沮喪。
乍聽之下,「只要區塊鏈,不要加密貨幣」似乎是一個合理的觀點,但事實是,這完全忽略了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要點,理由在於:「加密貨幣作為區塊鏈網絡中的價值單位,兩者雖不同,但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對於許多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概念——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項技術的經濟效益嵌入技術本身是一件新鮮事。但是,一旦人們開始理解加密貨幣的運作方式,以及如何讓確切實現過完更不可能之事,那麼,區塊鏈和加密貨幣之間獨特而又強大的關係,自然就清晰起來了。
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關係
Olsen 回憶起三年前加入領先加密貨幣交易所並擔任高層之時,已然意識到:這將有助於人們認識區塊鏈,這種特殊類型的計算機——「即可傳遞信息又無需中心化中介機構的參與」。以金融為例,區塊鏈允許人們在無需銀行或信用卡公司的情況下,通過網路收發資金。
事實上,加密貨幣是在區塊鏈網絡用戶之間,用來轉移價值的單位,以數位黃金「比特幣」為例,網絡中的「貨幣」代為就是比特幣。通過將貨幣價值構建到這項技術的核心當中,加密貨幣將區塊鏈轉變為承載於它們之上的數位經濟體,從而創造了一種完全避開傳統金融系統的方法。
換言之,它是為網路而設計的金融,一種可編程的貨幣,任何人只要能上網就可以像收發電郵般收發貨幣。
對全球數十億無法訪問銀行服務的人們而言,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崛起意味著:「打開數為經濟之門」。這些新型網絡正以一種無國界、無許可的方式,為人們提供前所未有的信貸、金融產品,以及數位產品的消費能力。
加密貨幣當下的應用
一般而言,當今的加密貨幣主要分為四種類型: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證券型代幣、功能型代幣和穩定幣。
具體說明,比特幣和以太幣通常被視為功能型代幣,因為它們在其網絡中充當商品或實用工具的角色;證券型代幣在功能上與前者相似,區別是他們通常被用作一種籌款工具;隨著網絡逐漸成熟,部分證券型代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演變成功能型代幣;而非同質化代幣的性質則全然不同,也因其不可替代、不可分割、獨一無二的特性,多被用作遊戲內的「加密收藏品」;穩定幣,顧名思義就是一種錨定法幣以穩定自身價格的加密貨幣,功能類似於傳統貨幣。
因此,加密貨幣的價值因設計而異。例如,比特幣的價值由比特幣網絡決定,其中,每個比特幣都是可替代的。而網絡中存在的比特幣,無論如何都不會超過 2,100 萬枚,發行量由算法控制。相較之下,像是 Libra 這類穩定幣的設計就大有不同了,後者的價值與法定貨幣或黃金等現實世界的資產掛鉤。
根據 Olsen 的說法,發送穩定幣,即意味著將等值的美元發送給交易對方。更重要的是,穩定幣通常是即時交易、幾乎沒有成本,而且退款成本為零。如今,穩定幣最常見的用例之一是在加密貨幣交易所之間轉移資金。因此,許多人認為這是穩定幣的主要用途,但事實上卻不僅止於此。
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未來
展望未來,隨著加密貨幣市場的擴展,Olsen 相信,屆時將會有大批開發人員湧入,構想出全新的應用程式,而這是你我如今仍難以想像的。試想:所有的價值都可以在全球範圍內獲取和驗證,每個人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數據。潛在價值不僅僅是區塊鏈上的個人淨資產——它還包括身份、健康記錄、大學成績單、保險政策、土地所有權等等。
毫無疑問,穩定幣將發揮極為關鍵的作用,Olsen 預計,這將帶來一個蓬勃發展的加密貨幣應用生態系統,她因此告誡,「我們應走出當前的加密貨幣交易泡沫,轉而探討區塊鏈的潛力」。這包括那些正在構建具有變革性應用的項目和機構,他們不僅意識到當今世界的不足,更懂得如何利用自身想像力來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Olsen 最後總結,
加密貨幣並沒有重塑金錢的概念,但它們正顯著改善當今全球間數位時代交易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