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缺乏熱點的平淡日子裡,有一件事還是值得關注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Bitfinex 昨(3)日起開始支持閃電網絡。
閃電網絡是建構在比特幣網絡上的 Layer2 支付協議,它將交易放到比特幣主鏈之外,使得用戶以更低的費用和更高的效率提存比特幣。
對於這個消息,市場上有很多聲音。有人表示「這是喜聞樂見的結果,看似是交易所的一小步,卻也是閃電網絡推廣的一大步」,也有人認為「閃電網絡不安全、違反人性,即使交易所支持,依然不會有人使用」,還有人就「搭建閃電網絡」的安全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
觀點 1:省去用戶換幣提現的麻煩
知名財經博主「區塊鏈威廉」表示:對用戶來說,閃電網絡真正的剛需就是交易所的充值提現,相信大家一般充值提現都不會選比特幣,而是選擇提現費更低的、轉帳更快的以太幣、瑞波幣、波場幣等幣種。如果比特幣提現和充值足夠快,很多人就省得換個幣轉。而且,用戶也不該有學習成本,交易所提供閃電網絡服務,用戶降低了自己亂搞而搞丟幣的風險。
評:不過,筆者採訪到幾個幣圈用戶,大家都沒有「換幣充提」的習慣,有的因為金額不大,有的單純嫌麻煩,還有的說自己只充不提……
觀點 2:閃電網絡作為基礎設施初步落地
幣信 COO 熊越表示:此舉對比特幣是個好消息。這是第一個支持閃電網絡的主流交易所,會逼迫其他大交易所也支持閃電網絡,再加上幾大錢包已經支持閃電網絡了,閃電網絡作為一種基礎設施就算是初步落地了。
評:錢包方對此事的態度都比較積極,而且自發的進行宣傳。筆者猜想,很多人習慣把幣放在交易所,原因之一是提幣手續費高,定投比特幣的人就會積攢一些幣一次性提現。如果交易所支持閃電網絡,大家會不會更輕易的將幣提到錢包呢?畢竟更安全。針對這個疑問,熊越表示:「大家應該還是習慣把幣放交易所,因為主要的使用場景還是在那裡,但確實交易所提到錢包或者交易所之間轉帳變方便了。」
觀點 3:個人搭建需注意風險
Bitfinex 的新聞公告中寫到「如果你搭建了自己的閃電網絡節點,也可以連接到 Bitfinex 。」但 DecredProject 官方社區在微博提醒:注意個人搭建閃電網絡需要公網 ip,國內大部分家庭都不是公網 ip,ipv6 使用動態 ip 需要按需操作,不然會「丟」,雖然可以找回來,但是比較麻煩。
評:就在 10 月 24 日,Reddit 用戶 INWHY 由於在閃電網絡上操作失誤,導致其丟失了 4 枚比特幣。原因是斷電導致其網絡掉線,他發出了關閉自己的活躍節點的命令。當時業內就有聲音質疑,閃電網絡的規則是不是太嚴格了?不過,搭建網絡導致的風險通常與普通用戶關係不大,既然主動搭建了,也應該能夠理解和處理好相應的規則。
觀點 4:對交易員的影響不大
筆者詢問了兩位交易員,其中一名表示利益不相關,沒什麼影響。不過對於差價套利的交易員應該有好處,因為可以減少充提幣的手續費和時間。但另一名從事高頻量化交易的交易員也表示,並沒有頻繁的充提需求,所以不太關注。
評:目前還沒有看到切身利益相關的強需求用戶,之前閃電網絡在推廣過程中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也是「叫好不叫座」,即所有人都說它轉帳快,手續費低,卻沒什麼人用。當然這也和閃電網絡作為基礎設施並沒有全面鋪開有關。
觀點 5:閃電網絡是多此一舉嗎?
總體而言,業界對交易所支持閃電網絡持積極肯定的態度,但萊比特礦池 CEO 江卓爾對閃電網絡則是徹頭徹尾的批評:「不用閃電,用戶直接充到交易所就行了,用閃電,得先一筆主鏈交易打開通道(充幣到通道裡),然後交易所要拿到幣,還得一筆主鏈交易關閉通道(從通道裡提幣)。除非是往復型不斷充提充提的,但這樣的用戶極少,否則用閃電就是多此一舉。」
針對筆者提出的量化需求,江卓爾形象的打了個比喻:「閃電網絡就像兩個人打牌,先各拿 100 元放在桌上。中間打每一圈,都只是記賬,不動那 200 元。最後打牌結束了,把中間記帳算一算,把那 200 元分了。量化交易要跨交易所,要能拿到幣,幣在通道裡,雙方都拿不到,所以量化的要求把錢拿到另一個牌桌上,就要關閉通道。否則放交易所和放通道,沒差別。”
針對充提至錢包的需求,江卓爾表示:「錢包把大量用戶的充提需求,打包起來和交易所打開通道,也能節約一定主鏈交易數,不過對用戶來說風險很大,等於除了交易所風險外,還要承擔一個錢包出事風險。要用 offchain 錢包的話,還不如直接把交易所當錢包用。網絡支付通道最大容量被設定在 0.168 枚比特幣,所以還沒法給用戶打包發幣需求。這值不放大,主要還是擔心在線幣的安全,包括各種系統 bug 。」
原文:火星財經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