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17)日傍晚,加密貨幣交易所 FCoin 創始人張健發布題為 《FCoin 真相》公開信,正式針對近期「交易所提現困難、無法登陸」而引發一系列有關團隊跑路、駭客入侵的傳言進行回應,向外界解釋道:一切始於「數據出錯」再加上「決策失誤」, 預計無法兌付 7,000 至 13,000 枚比特幣,約合 6,860 萬 至 1.27 億美元。

首先讓我們簡單回顧事件始末。2 月 10 日,FCoin 宣布臨時停機維護,初步預計時長 4 小時;次日再公告稱,發現可能引發風控問題的系統漏洞,交易所恢復正常運作尚需 1 至 2 天時間;2 月 12 日又針對「網傳 FCoin 遭駭客入侵」發表公告予以否認,表示停止運作是因為關鍵工作人員失聯以及部分系統和數據嚴重受損,導致無法按計劃及時恢復;此後,輿論不止甚至越演越烈,開始爆出「FCoin 永久停服跑路」以及「資金正在密集跑路」等種種傳聞。

最終在 2 月 17 日,張健透過官網公開自白,內容大致上表示:「FCoin 延遲提現的原因既不是外部駭客入侵,也不是內部捲款潛逃,而是數據出錯再加決策失誤,進而導致 FCoin 資金儲備無法兌付用戶提現,負債規模達到 7,000 到 13,000 枚比特幣。

FCoin 致命原因之一:2018 年中的數據出錯

藉著交易挖礦的橫空出世和 80% 的收入分紅,FCoin 一上線就有大量用戶湧入,甚至有一度由於交易量、挖礦數量、分紅數量同時巨大,導致系統處於高危狀態,因此暫停「每日分紅機制」,宣布延遲分紅當天,FT 從歷史最高點快速下砸,社區一片嘩然。

張健坦言,「禍根就是在這樣的場景反復發生中種下的」。FCoin 前台一路狂飆,導致團隊無精力處理後台的問題,就連後端財務系統也是在 FCoin 上線 1 年後才構架起來的。後來某天,有一用戶提醒,他多收到了很多挖礦的返還。

團隊徹查後發現,交易所存在大量分紅和挖礦返還的數據問題,並且這些問題已經存在多日,導致大量用戶早已通過買賣各類幣種及提現等操作,造成對其他資產的「污染」,但當時每日分紅數量和數額都非常巨大,團隊再無力繼續深入徹查定位實際損失金額,只能先大致估算損失大概折合 1 到 2 千萬美元,「還算可以接受」,但結果卻是「計劃日後處理」。

FCoin 致命原因之而:後兩年的決策失誤

FCoin 上線初期,由於交易挖礦的火爆導致迅速崛起,以至於上線前幾個月就獲得了巨額收入,當時用戶甚至一天的分紅就高達 6000 枚比特幣。但張健卻說:這是災難的開始。因為早期 FT 的暴漲而為後續劇情埋下伏筆,後來眾多媒體報導 FT 暴跌 95%,社群化效應再加 FT 長期下跌,張健感慨社群並未給予 Fcoin「慢慢成長」的機會,只關心「幣價」二字,最後致命的決策失誤才會發端。張健表示,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不僅把我個人的全部收入用來回購 FT,甚至說服團隊其他成員也這麼做。就這樣,我和團隊所有的累計財富,全部成了幫助他人套現的墊腳石。我當時真的是一邊被千夫所指萬人唾罵,一邊拿著自己的真金白銀去回購 FT。

但這又為何致命?重提上述「數據出錯」問題,若非如此,頂多是 FCoin 團隊個人財富歸零。然而加上這個因素後,導致的結果卻是:團隊用了「受污染」的分紅收入(包括團隊的真金白銀,也包括「多發出去」的分紅)去回購可能也受到「污染」的 FT(多返還的情況),幫助他人真金白銀的套現,這個操作最終導致資產虧空。

到了 2019 下半年,隨著 FCoin 後端技術完善,加上熊市長期持續、資產持續外流,問題才開始逐漸浮現。雖然 FCoin 也希望牛市來了各方面變好可以度過難關,不過這只是團隊單方面期望。

資產外流持續到交易所停擺當日。現在復盤來看,如果沒有「全部收入用來回購」的決策,即使問題發現得晚,我們也會有充足的資金去覆蓋損失,可惜歷史無法重來。

張健:「有生之年,負責到底」

目前,FCoin 賠償用戶損失採「郵件提現制」,全部由張健處理因此效率不高。郵件提現處理會分兩個階段,當前階段和長期階段。張健預計當前郵件提現處理會持續 2 到 3 個月,但因現有資產不足以兌付用戶,未來待新項目走上正軌,必定將向用戶長期開啟「郵件提現」,但這個過程可能會持續 1 至 3 年,然而,張健仍承諾道,

我已經決定切換賽道重新開始,希望能盡快再起來,並用我個人新項目的盈利來補償大家的損失。新項目有任何重要進展,我都會通過公開渠道披露。

張健最後更在文末留下:「有生之年,負責到底」的誓言。至此,事件「真相」看似浮出水面,張健相當有「擔當」,出面澄清種種傳聞,並安撫社群:「放心,FCoin 只是欠了巨債,現在無法償還,但有生之年總會還清的。」

對此,區塊鏈安全公司 PeckShield 表示,所謂「真相」事關交易所內部帳本和數據的合理性問題,外部實質上很難猜出真實的原因,只能做一些可能性分析:

2018 年 FCoin 掀起交易挖礦的火爆初期,平台方把重點放在用戶和流量的獲取上,卻忽略了交易所內部帳本的管理和檢查,導致一個環節的數據出現問題,結果卻帶來滾雪球式的連環損失,才會落得如斯田地。

PeckShield 表示,中心化交易所長期以來資訊不透明,即是產業為人詬病的原因,這讓平台方自身對內部帳本的管理存有「僥倖心理」,以為一時小漏洞可以通過後續的運維彌補回來,擔心小問題的披露會給品牌帶來負面影響,造成用戶恐慌。殊不知,這種隱瞞恰恰會放大問題的嚴重性,直到最後一發不可收拾,對用戶帶來傷害,也給平台引致覆滅性的打擊。

此外,另一家區塊鏈數據平台 Chain.info 對 FCoin 比特幣冷錢包地址的流向進行了追蹤發現,從轉帳歷史來看,FCoin 冷錢包地址 A 的第一筆轉帳發生在 2018 年 6 月 13 日,最後一筆發生在 2020 年 2 月 14 日,期間向外共計發送 9889.14384277 枚比特幣。

另外,從流向分析中也可見,地址 A 內的比特幣大部分流入了地址 B,兩個地址的活躍時間基本重合。再來,地址 B 中的比特幣經過 1 至 2 兩個地址的中轉,最後流入了幣安、火幣、OKEx、ZB、Bithumb、Bitflyer、Bitfinex、Gate.io、Poloniex 等各大交易所。目前,地址 A 與地址 B 的餘額均為 0,而地址 B 的最後一筆大額轉出發生在今年 1 月 30 日,有 100 枚比特幣流入了幣安充值錢包地址。


熱門市場動態與新聞傳送門:

區塊客致力於發掘和整理各種與區塊鏈技術有關的內容,只要與區塊鏈或區塊客網站有關的合作和/或建議,我們都非常歡迎。請您發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聯繫。

區塊妹 M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