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客去年 10 月曾報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當時指控通訊軟體公司 Telegram 旗下正準備上線的 GRAM 代幣(GRM)構成未經註冊的數位代幣發行,緊急喊停 GRAM 代幣發行計劃之後,案件幾度在紐約開庭審理,Telegram 方面也已於第一時間致函投資者稱,希望能將區塊鏈項目 TON 的上線日期「從今年 10 月 30 日延遲至 2020 年 4 月 30 日」。

3 月 24 日,紐約聯邦法官 P. Kevin Castel 對 Telegram 頒布 「初步禁制令」,裁定該平台「分發 GRAM 代幣」的行為已違反美國證券法,因此同意執行 SEC 的請求,禁止 Telegram 按計劃於 4 月發行 GRAM 代幣。法院文件指出,

根據 Howey Test 的標準,Telegram 在未進行登記、聲明的情況下,將 GRAM 代幣轉售二級公開市場,這將構成「證券銷售」的組成部分。

實際上,Telegram 過去在 2018 年透過 ICO 籌得近 20 億美元,長期以來不斷堅稱是「代幣私募」,但如今被視為「證券性質的募資」,換言之,GRAM 代幣已被判定為「證券」,若貿然發行即屬違法。

事已至此,當初收了投資者的錢,現在代幣遲遲無法發行,交付與否,究竟如何做才是真正對投資者負起責任?最新判決似乎已為這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劃下休止符。法院針對 Telegram 的 ICO 募資活動進行 Howey Test 測試後,進一步發現,

作為一個理性的投資者,斷然不會願意支付 17 億美元用來購買「僅僅作為儲存、轉移價值工具」的 GRAM 代幣 。相反,Telegram 則是制定相關方案、建立銷售構架,大幅度提升這些購買者在公開市場轉售時獲得的價值,從而抬高早期買家願意支付的金額。

法院認為,Telegram 將代幣分發給早期購買者,然後這些購買者再將代幣轉售至二級市場,這意味著一定的損失風險,即在沒有登記聲明的情況下完成證券的公開發售。針對法院的最新判決,外媒指出,「初步禁令」並非最終命令,但這仍然是本案的關鍵突破,也表明法院最終可能實施「永久禁令」,儘管 Telegram 有權在這特殊時期上訴,但通常只能在「經許可」的情況下進行,意味著翻案機會渺茫。

對此,加密貨幣研究團隊 MICA Research 就表示,「SEC 成功抓到 Telegram 的把柄,他們將 Gram 賣給美國、英國的代投公司,然後把這些 Gram 透過其他代投公司一層轉一層賣到全球各地(當初台灣也有人在賣),而 SEC 正是掌握到了最主要代投公司當初收的發票,裡面還包含了代投手續費等細項,因此取得了很大的優勢,甚至要求 Telegram 對 SEC 公開所有銷售 Gram 代幣的金流」。

分析師最後總結道,目前來看,Telegram 沒有公開金流(如果公開絕對是核彈級消息),法院最新判決是確定禁售 Gram,幾乎可以認定 Telegram 本次 ICO 失敗。


熱門市場動態與新聞傳送門:

區塊客致力於發掘和整理各種與區塊鏈技術有關的內容,只要與區塊鏈或區塊客網站有關的合作和/或建議,我們都非常歡迎。請您發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聯繫。

區塊妹 M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