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通訊軟體業者 Telegram 旗下開發兩年的區塊鏈項目 TON,去年 10 月上線前夕跟美國證管會(SEC)陷入官司糾紛,最終於本週稍早正式宣告「項目終止」。多名知情人士向外媒《CoinDesk》透露,部分 TON 投資者自覺被棄於不顧、遭遇重大損失,憤而打算集體起訴 Telegram 。
事實上,最令投資者大跌眼鏡的,並不是 TON 項目被迫終止,而是 Telegram 先前公布的賠償方案:一、立即獲得 72% 投資額返還;二、選擇將之前投入的資金「再借給」Telegram,即可在明年 4 月 TON 上線以及 GRAM 代幣實際發行之際,以 GRAM 代幣或其他加密貨幣的形式獲得 110% 投資額返還。
投資者:獲得 Telegram 股權才算公平
加密貨幣新創公司 Tokenbox 負責人、 TON 投資者 Vladimir Smerkis 表示,Telegram 透過 GRAM 代幣銷售籌得 17 億美元,並支出 4.05 億美元用於開發 TON 區塊鏈及其通訊軟體,然而,這些支出對投資者而言,卻並未帶來任何價值。他說道,
我們正在考慮提起訴訟,因為(Telegram 執行長)Pavel Durov 花在該項目上的錢,並沒有給投資者帶來任何收益。至少,例如,應該獲得 Telegram 股權,這才是公平的。
據他估計,目前約有一半的投資者正在考慮提起訴訟,當中又有半數投資者會實際提起訴訟。據悉,還有三位不具名投資者目前正積極磋商,同樣打算起訴 Telegram 。其中一位投資者告訴表示,
還有些基金正考慮對 Telegram 提起集體訴訟。
雖然他並不打算參與,但仍表示,目前正打算提起訴訟的投資者遍佈美國、歐洲和俄羅斯。 Vladimir Smerkis 補充,
許多人都為 TON 的結束而感到遺憾。在理解過 Pavel Durov 的商業頭腦後,我們當然也希望他能為 TON 而奮戰到底,但顯然,如果這個項目最後真的上線了,他所面臨的風險(被迫交出銀行金流跟通訊紀錄)將遠超出他所能獲得的好處。
Vladimir Smerkis 說,「跟其他投資者通過電話後,我可以深深感受到他們的不滿,他們打算拿回他們的錢,然後提起訴訟,再狠撈 Telegram 一筆,就算是某些公司資產也好」。
目前為止,部分投資者已經獲得了其初始投資額的 72%,且並未打算向 Telegram 提起訴訟,投資公司 Exante 的執行董事 Anatoly Knyazev 也已認賠,他說,
這是一項風險投資,我們已經彌補了虧損。
不過,也並非所有投資者都甘之如飴,東歐一家風險基金的負責人過去曾為 TON 投資者提供諮詢,他說,美國、其他地區的投資者都認為,即便收回 72% 的投資額,這根本不具任何實質意義。
沒有一家風險基金希望在等待兩年後,再收回 72%。最好是把錢全部賠掉。
他補充說,Telegram 的決策向來無法預測,並且與投資者之間缺乏明確的雙向溝通,Pavel Durov 與投資者之間的信任可能已經被嚴重削弱。再者,Pavel Durov 在法庭宣誓書中表示,Telegram 並未將其通訊軟體開發的支出,跟區塊鏈項目上花費的資源分開來。
Telegram 早虧空!兩年來都在花 TON 投資者的錢
根據 Telegram 前職員 Anton Rosenberg 表示,如果 Pavel Durov 必須全額歸還投資者資金,那麼,Telegram 的運營資金也就被虧空了。 他說,
Telegram 早在 2017 年就已彈盡糧絕,所以近兩年一直在花費 TON 投資者的資金。
正如加密貨幣研究團隊 MICA Research 分析師所言,「如果你當初是風險投資人,在 2018 年投資了 Telegram ,你的資金不但會被鎖兩年半,最後更會損失了 28% 的本金,然後只看到 TON 簡易的開源程式碼。」
MICA Research 表示,至於那些對訴訟沒興趣的投資人大多都是代投公司,由於他們的資金來源是散戶投資人,除了是無本生意之外,以他們的角度,拿回 72% 投資本金的「美元」,甚至免掉把以太幣兌成法幣的步驟,當然是拿回錢就跑路走人, Telegram 這個方案簡直太過完美。
免責聲明: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