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 2020 年,有關中國「數位人民幣」DCEP 的消息不絕於耳。
4 月,DCEP 在蘇州的試點畫面曝光。 8 月,商務部將其試點範圍擴大到 28 個省市。
顯而易見,DCEP 的上線時間,越來越近了。
這是人類貨幣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嘗試。在中國,DCEP 有望掀起金融新基建的建設熱潮;在國際上,DCEP 可能成為跨境支付的新方案。
DCEP 將如何改變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對於這一場全新的革命,人們準備好了嗎?
上線臨近
8 月 12 日,中國商務部在《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中提到,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開展「數位人民幣」試點。
這一次,DCEP 的試點範圍不再局限於深圳、蘇州、雄安新區等地,而是擴大到了北京、天津、上海、海南、大連等 28 個省市區域。
8 月 19 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在官網稱,「數字貨幣研究與移動支付創新應用」等金融科技創新取得積極進展,正有序開展數位貨幣內測工作。
人們似乎聽到了衝鋒的號角——距離 DCEP 正式上線的時間,越來越近了。
讀者也許要問,DCEP 將首先落地在哪些場景中。
今年 4 月媒體報導,蘇州已經將 DCEP 用於公務員的工資發放。蘇州相城區部分公務員交通補貼的一半,將以 DCEP 的形式發放。
近日,多位蘇州公務員表示,尚未接到相關通知,但對數位貨幣有所耳聞。
「應該只是相城一個區發了,未來可能會擴大到整個蘇州。」一位當地公務員表示。
支持 DCEP 的商業銀行 APP,也已開放下載。此前報導,中國農業銀行內測版 DCEP 錢包上線。當時銀行內部人員稱,APP 採用白名單制,受邀才能註冊。
蘇州銀行人士消息稱,目前蘇州等試點區域選定的 DCEP 應用場景,主要集中在零售、交通卡充值、餐飲等小範圍場景,進行的是封閉試點。一旦技術成熟,或相關部門批准,應用場景可能延伸至醫療、教育、電商、旅遊、文化消費等。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魏先華對陸媒表示,在試點階段,央行選擇 DCEP 的落地場景時,應該從簡單業務起步,未來再逐漸擴展至複雜場景。他表示:
我個人認為,(擴展複雜場景的)技術問題已經不大了。
受利好刺激,數位貨幣概念股持續上漲。 8 月 14 日商務部印發文件當天,A 股數位貨幣概念板塊大漲 2.81% 。此後,數位貨幣概念股持續上漲,截至 8 月 20 日收盤,該板塊已上漲達 5.6% 。
與此同時,一些被外界認定為是「數位貨幣概念」的上市公司,則紛紛為股民降溫。近日,匯金股份、眾應互聯等紛紛發佈公告,稱並未參與央行數位貨幣開發。
五年磨一劍
中國央行對於數位貨幣的探索,可追溯到 2016 年。
當年 1 月,央行召開了一場數位貨幣研討會。會上,央行首次宣布正在研究「數位人民幣」。
兩年後的 2018 年 3 月,時任央行行長的周小川對外曝光,央行正在研發的數位貨幣名為「DCEP」:
「DC」即「數位貨幣」(DigitalCurrency),「EP」指「電子支付」(Electronic Payment)。
此後,DCEP 的研發進入快車道。 2019 年 6 月,當 Facebook 公佈野心勃勃的 Libra 計劃之後,民眾對於 DCEP 的期望更是進一步提升。
從 2016 年到今天,已經過去了 5 年,DCEP 的研發工作為何延續如此之久?多位業內人士對陸媒表示,這可能與 DCEP 面臨的巨大挑戰有關。區塊鏈研究員孫原表示,
央行 DCEP 想實現 M0 替代,即用 DCEP 替代一部分紙幣現鈔,其意義可以比肩歷史上紙幣對金幣、銀幣的替代。這在世界歷史上尚無先例。
而在具體的技術路線上,央行 DCEP 也面臨著諸多選擇。他推測,
目前具體的技術細節沒有公佈,業界推測,央行 DCEP 可能沒有採用區塊鏈的解決方案,但它從比特幣等數位貨幣中,借鑒了大量密碼學的實現手段。
2019 年 9 月,央行數位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曾在「得到」上開課,講述 DCEP 研發背後的故事。 DCEP 的許多研發細節得以曝光。
他透露,為了測試區塊鏈方案的性能,央行相關團隊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找來了 4 台 8 核 CPU 、 256G 內存的高性能服務器,建立了一個區塊鏈平台。它佈置在局域網上,網速快,節點數少,性能強大,但每秒只能做到 3 萬筆的交易量。
這一數字已經超越了 VISA 等信用卡平台的並發極限,卻無法滿足中國金融業的需求——2018 年雙 11,銀聯下屬的網聯並發量峰值,達到了驚人的每秒 9.2 萬筆交易。
因此,央行 DCEP 無法照搬現有的區塊鏈平台,必須另闢蹊徑。
此外,DCEP 還有大量獨家功能與產品細節,需要央行反复打磨。
例如,在反洗錢上,DCEP 數位錢包存在分級、限額的設計。用戶使用手機號註冊錢包,級別最低,只能滿足日常小額支付需求;綁定身份證、銀行卡後,帳戶會升級;如果完成櫃檯免簽,「那可能就沒有限額了」。
DCEP 還支持「雙離線支付」,即收付款雙方都不需要連網,就能像付現金一樣完成付款。
「這一功能存在一定技術難度。」一位互金從業者指出,
支付寶等企業也推出過類似產品,主要適用於地鐵、飛機、郵輪等信號不穩定,或無信號場景。但支付寶的解決方案中,收款方必須是平台認證的「可信商戶」,個人不能離線收款。
而 DCEP 的解決方案,則有望實現個人用戶之間的雙離線收付款。
央行數位貨幣研究所此前公開的「使用數位貨幣晶片卡進行離線支付的方法及系統」專利顯示,央行提出了一種代號為「D-RMB 卡」的離線解決方案:
如果 A 需要向 B 離線付款 100 元,A 可以掏出自己的 D-RMB 卡,在 B 的收款設備上「刷卡」。 A 、 B 的 DCEP 錢包會通過密碼學手段判斷交易是否成功,並將交易資訊記錄在兩人各自的設備上。
此時,B 的 DCEP 錢包餘額將增加 100 元,而 B 只有重新連網驗證後,才可以使用收到的 100 元。這就避免了欺詐交易、重複付款等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 D-RMB 卡被稱作「數位貨幣晶片卡」,但該專利文件指出,其最終形態不一定是實體卡片,而可能是手機、磁盤、計算機等電子設備。
展望未來
在眾多功能的加持下,DCEP 將走向何方?孫原稱,
可以預見的是,DCEP 上線後,從銀聯、網聯,到商業銀行,再到微信、支付寶,大家都會跟進。特別是商業銀行及普通商戶的跟進,將催生出設備升級改造等需求,並帶動一大批產業發展。
DCEP 將成為中國「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撬動更為廣闊的市場。
有了 DCEP,中國社會將出現哪些升級?魏先華表示,
從目前央行曝光的資訊看,DCEP 的智能合約功能會暫時局限在貨幣功能上,即央行先做好貨幣本身。但業界也有聲音,呼籲在未來放開 DCEP 的部分功能模塊,讓其解決更多問題。
例如,央行可以將 DCEP 的部分功能開放給政府民政部門,讓其利用 DCEP 實現精準扶貧。通過 DCEP,政府可以將扶貧資金精準觸達扶貧一線,貧困人群的開戶成本也將大大降低。
在這一思路的指引下,DCEP 還存在許多潛在應用場景。例如,各地政府近期發放的消費券,也可以藉助 DCEP 發行。老百姓的公交、地鐵卡可以升級為 DCEP 卡,這樣省去了充值等環節,掛失、退款更加方便。
不難看出,DCEP 的大量潛在應用場景,都集中在 C 端。魏先華表示,
在貿易融資、供應鏈金融等 B 端業務上,央行近年來已經有諸多探索。但民眾最關心、最有感知的業務,還是在 C 端。只有 C 端開始用起來,DCEP 才能真正落地。
不過,在 C 端,普通民眾可能不會有很明顯的感知。
有業內人士稱,落地初期,DCEP 在用戶體驗上可能與現有的網銀、支付寶、微信差異不大。而這可能正是央行的目標。「感受不到差別,才是最好的用戶體驗。」魏先華表示。
而在國際上,DCEP 有望成為人民幣跨境支付的一大通道。有從業者指出,
近期中美局勢緊張,如果美國出狠招,對中國禁用 SWIFT,DCEP 就可以成為中國的備用方案。
事實上,曾在全球引發轟動的 Libra 計劃,在 2020 年似已陷入困境,美國國會等監管機構對 Libra 的反對聲浪不斷。
與此同時,DCEP 則在中國獲得了突破進展。「按開發進度,DCEP 肯定會比 Libra 快。」孫原稱。
DCEP 有望重新塑造人民幣的存在形態。個中意義,不容小覷。有人評論稱,
這不僅是人民幣,也是全球貨幣史上的一次大升級。
很快,我們都將親身體驗這場巨大變革。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火星財經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鏈接 | 作者:一本區塊鏈)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