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空間台南館在 8 月 26 日隆重開幕後,緊接著迎來一系列大師級講座,可喜致力串接台灣產業圈的資源網絡,並創立流動的知識平台供大眾交流!講座由前阿里巴巴集團天貓海外台灣總經理、可喜空間執行董事吳德威打頭陣,在 8 月 30 日周日的下午,跟大家分享他的就業與創業故事,以《後互聯網時代的斜槓人生》為題,談談在後互聯網時代如何當道?
「出社會二十年了,細看這二十年,台灣經濟也在不斷往下坡走。其實,當中很大原因是在於:我們錯失了互聯網的大浪潮。」- 吳德威
就業與創業的抉擇:大公司也隕落,那就靠自己吧!
吳德威(David Wu)感歎道,這些年來,雖曾嘗過外商的甜頭,但也見證了大批外商撤離台灣的窘境。 2012 年,迅速崛起的谷歌(Google)收購摩托羅拉(MOTOROLA)後,隨即裁撤全球約三分之一的辦事處,並遣散 20% 員工。誰能料到,曾經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大公司,也會一夕之間傾頹,讓你一無所有。
吳德威恰恰就是台灣摩托羅拉的最後一批員工,34 歲失業後,才開始面對自己的人生。當時,身邊的親朋好友、舊同事都去了大陸發展,唯獨他選擇留下來創業,豈料一年不到,資金燒光了,落得一場空,這種經歷就正如台灣當代年輕人的縮影,「有資源、有想法,但就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創業,究竟該怎麼創?」
吳德威更自嘲道,「遇上貴人、賺到人生第一桶金,那都是狗屎運」。
2014 年,吳德威創立雪豹科技,一心朝著「發展出台灣手機 APP 領導品牌」的方向發展,期間行走 22 個國家設立公司,租的辦公室大都是共享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閒來無事就跟鄰座互相認識、交換名片。
在別人眼中,「交換名片」很可能只是在職場上,建立人際關係最基本的禮儀。然而,「辦公室」若套上了「共享經濟」的殼,換名片何嘗不也是在「以物易物」?多換幾張名片,自己也能同時拓展到更多的業界。無奈的是,台灣當時還沒有這樣的「辦公室」存在。
吳德威坦言,「如此前衛的商業模式,難道台灣年輕人只能望梅止渴?回想起來,這大概就是『可喜空間』的緣起。」
互聯網公司的糾結:賺錢就是使命?別再向「錢」看了!
可喜空間於 2018 年成立迄今,累積超過 20 組新創團隊進駐,領域橫跨數位⾏銷、 AI 、 FinTech 、電商,但大部分都跟互聯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包含國際化聊天機器人新創團隊「gosky」、獲得天使投資的科技品牌電商「MYFEEL 品感覺」與提供 Podcast 製作服務的新星「Firstory」都曾以此為基地,在入駐後皆有突破性的成長。
那麼,一家新創成長就必定賺錢嗎?常聽聞,「創業難,賺錢更難」。吳德威提醒,新創就是要有耐心,其實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沒有在賺錢,他坦言,「這就是互聯網的本質,賣的是流量數據。只要有流量、有聲量,公司估值就高,到頭來,財報上賺不賺錢,好像也不怎麼重要了。」
手機 App 熱潮漸退:步入後互聯網時代,下一個風口在哪?
互聯網發展已經過去 20 年,行動互聯網反戰至今也有 10 年。吳德威笑言,「當年手機軟體熱潮至極,常會有人找上門來,有事沒事就說要做 App,沒考慮到維護、升級、收費這些後續問題也就算了,但有多少人會反思:我真的需要 App 嗎?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可以取代的,像用 LINE 叫車就是一個經典實例。」
近來,台灣手機軟體市場動能逐漸趨緩,App 下載量一年不如一年,消費者更多的時間都花在已有的 App 上,再沒有人願意下載一些新的 App,吳德威舉例道,「大家手機裡的 Facebook 、 LINE 就像《超級星光大道》一樣,人們只會記得前期的楊宗緯、蕭敬騰,後浪越來越弱,一代不如一代。這時候,我們步入了:後互聯網時代。」
確實,手機 App 過去爆發成長的紅利早已不在,那麼,下一個創新的機會點在哪裡?以吳威德身處互聯網產業多年的觀察,他認為,新零售、人工智慧(AI)、人臉語音識別、聊天機器人、新能源以及區塊鏈等,這些新興技術都很有可能成為後互聯網時代的下一個風口。不過,他也建議,
「眼下人才越來越少,能做的題目越來越小,下一個互聯網的紅利不容易尋找,至於哪一個新興技術最終會勝出,也沒有人知道。大家創業的時候切勿要謹慎,盡量多聽多學,千萬不要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