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喜空間台南館開幕前,區塊客跟可喜執行長廖嘉翎(Kate)有個坐下來喝咖啡了解「可喜文化」的機會,並從中得知 GoSky 是可喜台北館第一批進駐的團隊,領軍的靈魂人物張聿瑋(Fash)也自此成功俘虜了可喜台北館各人的心,「除了能力突出外,Fash 也是一位極為謙和的人,在可喜台北館,每天都可以看到 Fash 臉上的笑容!」他們是這樣給張聿瑋下標註。
適逢可喜空間拓點台南,舉辦一系列大師級講座供大眾交流,GoSky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張聿瑋應邀出席開講,除了帶大家一窺他的創業秘辛,了解「創業」的意義外,還跟大家介紹 GoSky AI 聊天機器人如何成為行銷科技的領導品牌,並且成功前進全球市場。
「據我跟剛創業的朋友在做 coaching 的過程中發現,創業常見有四大誤會:錯誤動機、商業模式不清楚、專業不等於創業,以及無流量觀念。」——— GoSky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張聿瑋
從大學一年級開始,意外地打下「做生意」地基
張聿瑋在談到創業源起跟秘辛時,特別從他的大學生涯聊起。從中可以看出張聿瑋是非常有規劃以及目標清晰明確地一步一步勾畫他的「創業藍圖」。他給自己大學一年級下的標記是「挖掘自己的興趣與能力」,他提到在加入元智大學工管系時,發現自己強項是將組員的作品,簡報化後賣出去,這裡需要到「行銷」能力,也從此畫下了他接下來幾年的發展走向。「那要行銷什麼呢?從最熟悉的東西下手?」這是張聿瑋當時反覆問自己的問題。
在大二時,他看似找到一些「線索」了。「在大二時創立球鞋電商 Arber.Sports,單月最高協助 NIKE 經銷商額外收益 80 萬業績。」他給自己大二下的標記是「強化技能、累積履歷」。在大三時,張聿瑋明白他是時候要「累積業界經驗」,可是,當他抱著雄心壯志去申請 NIKE Marketing Intern 時,卻敗北而回。張聿瑋後來立下目標,把課在三年級前都修完,好讓到大四那年全身心投入到業界去,賺取「實戰分數」,幸運地,他獲得一份 Digital Marketing 正職的取錄。張聿瑋形容,「那時候的我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想要拿到業界的肯定。」
從大學四年的安排,不難發現張聿瑋的規劃跟佈局才能,他表示,其實在大二那一年,因為創立 Arber.Sports,過程中實際上讓他意外地接觸到做生意的各個面向,「Arber.Sports 不單單是做電商,我還去主辦盃賽活動、贊助活動,自己做雜誌,去做專訪跟運動行銷。」雖然張聿瑋一開始是想要強化自己在行銷方面的技能,卻讓他誤打誤撞更靠近「做生意」這條路。張聿瑋笑說,「新創也是做生意,其實就是一樣的東西。」
先認識創業四大誤會,讓你少走冤枉路
「我該不該創業,是不是能有一些判斷公式協助我決定?」這是張聿瑋常被問到的問題。「據我跟剛創業的朋友在做 coaching 的過程中發現,創業常見有四大誤會:錯誤動機、商業模式不清楚、專業不等於創業,以及無流量觀念。」
在做創業指導時,張聿瑋常發現有人把創業想像成「有錢又時間自由」,對此,張聿瑋指出,「通常很多人選擇創業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和更多的時間,但其實這是相當致命的一個錯誤!是動機上就出錯。」他特別強調,「創業的動機」非常關鍵,如果一開始動機就出錯,創業的失敗率是非常高。「創業者其實沒有下班時間,也有永遠想不完要處理的事情。」他提醒想要創業的朋友,「若從錯誤的期待出發談創業,失敗率是非常的高。」
根據台灣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諮詢服務中心早年的統計報告發現,一般民眾創業,一年內就倒閉的機率高達 90%,而存活下來的 10% 中,又有 90% 會在五年內倒閉。也就是說,能撐過前五年的創業家,只有 1%,前五年陣亡率高達 99% 。「所以還要創業嗎?所以還會覺得創業就能賺到錢嗎?」張聿瑋直言,創業不一定能賺錢。
公司掛掉,除了一開始的創業動機問題外,商業模式也是致命傷。「像一些『浪漫派創業者』,他們相信他們有很棒的東西、很好的夢想或是很想要傳承的東西,所以他們會認為『前面不賺錢,賺錢是以後的事』這樣是很正常的,然而,這樣的心態也是導致他們事業掛掉的一個關鍵原因。」張聿瑋坦言,不管從事什麼形態的創業、是不是含公益性質也好,「一定要考慮商業模式!」
在創業前沒有想清楚商業模式,沒有為營運資金周轉做好規劃,是非常危險。張聿瑋語重心長提醒道,「不要一開始就假設自己能拿到投資,應該是要想:我有沒有辦法從第一天就開始賺到錢?」事實證明,張聿瑋是對的,據悉,GoSky 就是一家從第一天就賺錢的公司。
「專業不等於創業」又是什麼意思呢?張聿瑋指出,他過去常接觸到一個「為什麼想到出來創業」的原因是:我在現在這家公司很會做某件事,所以我覺得我可以出來自己做,這樣比較賺。張聿瑋直言,事實不是這樣子的,你可能在當員工時表現很好專長很強,但創業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不會只依賴在某一件事(專長)上,是需要了解很多面向。「舉個例子,你是很厲害的廚師要開一家餐廳,但不是煮菜厲害就行,你還得了解競品分析、人流、設備成本、定價策略,還有不能忽略的行銷、客服等等,這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考量。」若單憑自己很會做某件事就想跳出來創業,這也是非常錯誤的動機,要三思而行。
無流量觀念這一點的由來是張聿瑋很常聽到類似「只要產品很棒,靠口碑一定會有人買」這樣的說法。張聿瑋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我們很常見到創業者說他們的產品怎樣好、技術如何厲害,相信靠口碑就能把東西賣出去。然而,他們往往是沒有『流量』這種概念。」他解釋道,在現在網路時代,臉書、 IG 等的社交媒體工具就好比以前的「黃金店面」,即帶來流量的主要因素。「一般消費者其實對於產品、技術的專業差別不是那麼容易分出來,他們不一定都有這方面的專業去洞察你的產品有什麼細微差異、優勢。他們只會買他們看得到的東西,所以要有『流量』讓他們知道、認識你的產品的存在。」
從台灣到全球: GoSky 如何前進全球市場
最後當然要分享一下 GoSky 是如何運用 AI 聊天機器人來打造出行銷科技的領導品牌,並且成功前進全球市場的。張聿瑋坦言,台灣成功出海的軟體業者不多,同時台灣市場確實很小,所以打從一開始他的想法就是「Go Global」,從台灣與全球同時開始。
「不管你做什麼題目,Go Global 這件事是非常重要。」張聿瑋表示,Go Global 可以基於不同角度,也因此很多作法,「舉例說其中一個角度是分散風險,又或是你的題目已經夠大,你想要給其他地方也帶來 Impact (服務更多受眾) 。」但,要怎麼做呢?「引用 Google 台灣『第一人』簡立峰博士『台灣+1』這個概念來說的話,意思就是一開始除了台灣,你要多選擇一個市場(地方)來創業,起碼要創適合兩個市場發展的題目。」
「從台灣到全球,或許普遍會想成是一個過程,但我自身經驗所得,在創業時,就要把題目設計得很 Global,從 Day 1 就要明確是台灣與全球同時開始,讓團隊知道在做的事情會有什麼需求發生,也習慣『全球市場』這一公司組織跟文化。」
張聿瑋進一步舉例解釋,試想像如果創立團隊當下已經挑選了台灣加美國來做的話,團隊一開始就會明白要習慣有時差的工作(像是跟美國客戶、合作方在半夜會議);若一開始只想說先做好台灣,等做大了然後再拓展第二市場,那可以想像「員工突然間會受得了嗎?」,作為老闆很可能要面對員工問你「老闆,我為什麼要加班?」。
想成功前進全球市場的因素還有其他,張聿瑋提到,可以找一個一開始就在許多市場有需求的產品來做題目;或是,有一個共同創辦人在海外當地協助拓展跟管理;也可以考慮憑藉建立當地夥伴合作關係,落地聘雇在地人,這是一個比較簡單就可以開拓市場的方法。最重要的一點,「Networking 很重要!另外就是大家不要誤以為台灣人的 network 很小,其實台灣人的 network 是很大。」
張聿瑋亦有提到,「Timing 風口!我決定要做 Chatbot 的當下,市場還不像現在這樣已經『群雄割據』了。若果我是在今天才決定要做 Chatbot 的話,說實話已經沒有了領先者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