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加密貨幣排名,比特幣在市值方面雖然常年穩居第一,但若是看交易量的話,號稱永遠穩定、跟美元 1:1 掛鉤的泰達幣 Tether(USDT)卻是比特幣的兩倍。截至發稿時,根據 Coinmarketcap 數據顯示,USDT 過去 24 小時內的交易量高達 6 百億美元,相較之下,比特幣只有 3 百億美元。
2017 年,中共祭出「94 禁令」,通過人民幣直接交易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通道被堵住,各大交易所紛紛出海,並使得所謂「幣幣交易」成為市場主流。人民幣等法幣通常需要通過行外交易(OTC)兌換成 USDT,然後用來買賣比特幣、以太坊等加密貨幣。此後,USDT 的地位便愈發鞏固,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區塊客上個月報導,據統計,過去一年間,約有 500 億美元的加密貨幣被轉移到中國境外,同期間,從東亞被轉移境外的 USDT 就超過 180 億美元。
如今,USDT 雖已成為交易量最大、最多人使用的加密貨幣,但實質上,USDT 供給機制為何?USDT 儲備量有多少?沒有人知道解答,因為 USDT 由始至終從未經過外界獨立審核。
那麼,USDT 背後由誰主導?你或許知道,USDT 的發行公司本身就叫 Tether,而 Tether 又跟知名加密貨幣交易所 Bitfinex 有著「姊妹企業的關係」,兩家公司高層都是同一批人,兩家公司同屬一家母企 iFinex,後者註冊地在香港,卻在美國惹上一身官司。前述事實網路上都搜尋得到,但人們除此之外,一無所知。
近日,《天下雜誌》就對此事進行深度調查,發現 iFinex 過去原來曾把金庫設在台灣,而又因自身涉及數起洗錢和金融違規案件,牽連到 7 家台灣本土銀行可能捲入洗錢網絡。
報導有指,從 2015 年開始,iFinex 在美國德意志銀行的 3 個帳戶就被列入洗錢可疑名單。根據美國財政部隸下金融犯罪執法網路(FinCEN)所接獲的可疑交易報告(SAR),
iFinex 一年之內總交易金額達 1377 萬美元,報告內可疑交易達 144 筆,其中有 33 筆使用第一銀行,1 筆新光銀行,1 筆高雄銀行。
此外,《天下雜誌》還發現,iFinex 還有另外 3 家公司也用台灣的銀行做可疑交易,這些銀行包括:中國信託、華泰、凱基銀行和台新銀行,並且交易對象多為金融犯罪嫌犯。記者楊卓翰這麼寫道:
iFinex 是「去中心化」的變種企業。它的完美形狀是:金庫設在台灣,公司地址在香港,但其實是維京群島的境外公司。用這種複雜又脆弱的架構,對全球投資人發虛擬貨幣,挑戰美國金融主權。
不過,這家公司的可疑行蹤遠不止於此,去年 4 月,紐約司法部首次對 iFinex 提起訴訟,指 Bitfinex 從關係公司 Tether 的 USDT 庫存中非法挪用了 8.5 億美元的 USDT 來彌補損失,且未能遵守紐約州的《反證券欺詐法》(又稱《馬丁法案》)中所規定有關索要文件及資訊披露的要求,隨後又指控 iFinex 在「明確禁令」下,仍與紐約用戶進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