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有機、環保永續、生態平衡,台灣髮妝品牌歐萊德(O’right)擁著它的綠色 DNA,默默走了 18 個年頭。隨著全球化發展,企業社會責任意識逐漸抬頭,早在 2011 年,歐萊德就完成全球第一支零碳洗髮精,秉持著「對人類、對社會、對地球都好」的初心,讓大地回歸純淨永續能量,實踐生生不息的綠色永續發展。
「企業都應該變綠,只是遲早而已。」——— 歐萊德董事長葛望平
當世界停機,你會重新思考
歐萊德總經理蔡怡穎,過去曾在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累積 22 年資歷,對她而言,在這 8000 多個日子裡所遭遇的挫折、困難,每一步挑戰都是創造未來的養分。不過,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她決定從文化內容走入綠色產業?
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人的環保意識看似落實生活,但環保「概念」真的有跟上嗎?像是經常聽到的「碳足跡」,許多人可能都還是一知半解,甚至會禁不住反問:這跟人類走過的足跡有何差別?蔡怡穎分享到,
仔細思考後你會發現,很多名詞我們雖然聽著正常,但其實社會是沒有基本概念的,這就是我後來決定加入這個產業的原因。作為內容轉譯者,我知道如何將很難的專業問題轉化成簡單的話語,然後解釋給一般人知道。
今年以前,企業端最熱門的關鍵字不外乎是「大數據」、「人工智能 AI」、「數位金融」,但凡能跟「數位轉型」扯上邊的,都能勾起大家的關注。然而,經過疫情的洗禮後,大家開始關心「人跟環境」之間的問題,導致「企業永續發展」、「ESG」、「減碳」、「碳中和」等也成了疫情下的熱搜關鍵字。
蔡怡穎指出,「地球是大家的」,從一個人開始努力,發展到一家企業、一個國家,相信最終可以將觸角延伸到全球。近年來,許多國際知名品牌為掌握「綠色市場」商機,他們很擅長用行銷來包裝「做」與「不做」之間的模糊地帶。蔡怡穎舉例道,
像很多公司把包裝變綠,但實際上他們沒有從根本做起,從未積極落實任何減碳舉措,這樣並不能解決地球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蔡怡穎解釋,「我們眼前的自然世界已經失衡,各國應該要有統一政策,讓全民共築方舟。其實,解方就是減碳。」這些年來,歐萊德致力研發推出對環境零衝擊的零碳美妝品,從產品、製造、綠建築、 CSR 、綠色認驗證全面落實綠色主張,推行循環經濟雖然辛苦,卻是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的契機。
2012 年打造了全亞洲唯一鑽石級低碳綠色工廠,歐萊德還長期致力把「生物循環」、「工業循環」兩個標準落實於產品的生命週期中,讓瓶身能做到可溯源、可再生,簡單說,就是地表上的碳不再增加,塑膠回收再利用。
歐萊德是全台第三個加入國際倡議 RE100 組織(全台目前五家本土企業加入),並與台積電在今年共同入圍名單 Top 15 的領導力品牌。
我們其實是進度超前的,在各品牌紛紛喊出 2030 年後要推出第一個零碳產品時,今年我們即會達成 77 個全品項零碳目標。
減碳這件事,為何與你有關?
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地球暖化是全球最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有感地球暖化的危機,蔡怡穎坦言,「人人都能喊口號」,但時至今日,永續發展、零碳、碳中和不應該只喊口號,而更是要付諸於行動。
蔡怡穎用自家產品舉例道,一瓶洗髮精從工廠製造、生產、運送到商家、消費者買回家使用、用完之後再丟棄,在這五個歷程當中,耗碳量最多的竟是在終端消費者身上,佔了 90% 以上。假設一瓶洗髮精可以洗一百次,沖水、洗滌、再沖水、吹乾,這系列過程就要重複一百次,如此換算下來,其它過程只佔總排碳量 10% 不到。
然而,這是消費者的錯嗎?很多人會說,「我們又沒有辦法決定要用多少碳」,那是因為,答案就在製造商身上。蔡怡穎以自身為例談到,作為一名「凡事求快」的職業婦女,尤其自己是留長髮,在挑選洗髮精的時候,一定是選擇能夠速戰速決的品牌,使用歐萊德後發現,不只能夠快速沖乾淨,就連吹頭髮的時間也減少了一半。她續稱,
這件事情讓我很驚訝,可是我並沒有去追問,後來才知道,因為它在商品設計的時候,就把這件事情考慮進去了。
蔡怡穎提醒,從一個產品來看,必須先知道從製造、產生、運送、消費者端到最後被丟掉後,這整個過程到底產生了多少碳,檢視完後才知道從哪裡減起,能減一點是一點,努力到最後期望能達到「零碳」。像是蘋果今年 7 月就宣布,目標在 2030 年時,內部業務、供應鏈和產品能達到碳中和,然而,在蘋果所有產品產生的碳排放量中,就有四分之三來自供應鏈中的業者。
自認對降低環境影響肩負一份責任,使用綠電的供應商名單中也不乏台灣供應鏈,包括台積電、和碩、日月光、緯創、可成、仁寶等。蘋果表示,藉由這些供應商的響應,他們估計每年可減少 77.9 萬公噸的碳排放。
蔡怡穎接著推薦一本環保界的聖經——《寂靜的春天》,雖然是美國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在 1962 年寫的書,但他所描述的每一個景象卻陸續發生,60 年後的今天,全世界都還在琢磨他的理念:如果你對自然不夠友善,終將會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大自然的反撲。她強調,
所以也就是說,這個議題不是到現代才被談論,其實早在過去就期盼建設,只是沒有得到重視。
新冠肺炎爆發前,多國相繼承諾對單次使用的塑膠製品宣戰,新冠疫情爆發後,日本今年 6 月推出限塑政策,加州也在原有消費者禁用對健康有害的物質,又更新六項,全部都是歐萊德 2008 年就摒棄使用的物質。
根據研究,每年共有 80 億公斤的塑膠最後將流向海洋之中,淨灘活動成為近年的環保顯學。但蔡怡穎認為,淨灘雖是善舉,但更應該換個角度思考,很多人都會覺得「這都是塑膠的錯」,但是塑膠袋、寶特瓶並不會自己飄到海邊,或是到海裡面去被魚吃掉,歸根究底,是人類的行為在危害環境。要知道,在你努力淨灘的同時,其他地方可能還有無數人類製造的垃圾正流入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