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前寫下 《比特幣趴了,ICO 成為下一個泡沫》,時間點是比特幣自高點(19,200 美元)反轉向下的時刻,至今兩年半。 2020 年比特幣最低來到 4,000 美元。如今比特幣自谷底回升,突破新高至 19,800 美元。
過去的 ICO 大泡沫,換來了 2020 年的大突破。
除了疫情與幣價,很多人不知道,加密貨幣世界在 2020 年的變化是無比驚人的,以下我從四個面向來介紹,這一年的飛躍發展跟變化。從一個區塊鏈自媒體的角度,這一年無疑令人驚訝又興奮,從一個區塊鏈產業律師來說,每項問題也越來越複雜了…
臉書 Libra 被全球圍剿,到被迫改版
由 Facebook 發起的 Libra 穩定幣發行計畫一直是加密貨幣的風向球,該計劃最早在 2019 年 6 月即提出,是希望推出一種新型態的加密貨幣,背後有「一籃子的資產」作為價值支撐與擔保,可以說根本是一種新的跨國流通貨幣。
據統計,比特幣活躍地址,高峰時期也不過在 1 百多萬個,相比臉書的每日用戶數則超越 15 億人,落差極大,若未來真的採用穩定幣的支付應用,巴克萊估計將為 Facebook 帶來數十億美元利潤。
臉書旗下的 Messenger 、 Message 、臉書社團與市集功能,有大量支付應用場景可以套用,這也是為何令我充滿信心,臉書幣 (Libra) 將是區塊鏈第一個全球大規模落地的商業應用項目。
爾後,因為 Libra 的應用潛能太過巨大,也因此被全球各國央行與金融機構質疑,以及緊接而來的政府如何監管問題,使得 Libra 創始成員如 PayPal 、 Mastercard 和 eBay 相繼退出。
因為來自外界的壓力太過巨大, Libra 決定改版,發表新版白皮書,不走「一籃子資產」,而將直接發行 1:1 對接當地法幣的虛擬貨幣,如同常見的穩定幣:USDT 、 USDC 一般。
而在 2020 年底,Libra 正式宣布改名為「Diem」,並突然放出風聲:明年一月上線。
各國央行參戰
再看到中央銀行,作為統御個國家的貨幣主權的最高機構,也常常把加密貨幣視為敵人。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表示:
我認為,歐洲央行將在未來 2 到 4 年內,推出「數位歐元」。
過去,各國中央銀行看到加密貨幣,不是毫無興趣,就是宣稱:
它是商品,不是貨幣,而且具備極高風險特性。
突然在這一年之間,民間發行的穩定幣,讓各國央行坐不住了。
其中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強調,美國央行正在評估「數位美元」的優缺點,但還沒決定是否要創造、發行一種數位貨幣;英國央行總裁貝利表示,民間發行的穩定幣可能會有隱私疑慮,而央行數位貨幣是「此障礙的解決辦法」;台灣也不落人後,中央銀行業務局副局長謝鳳瑛,在 2020 年 10 月的《區塊鏈應用法律高峰論壇》上表示:
央行會擁抱創新,並依著這樣的創新,來發展數位化現金!
可以說大家通通轉念,而最大力鼓吹央行幣的,就是中國政府,其數位人民幣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甚至我們看到中國政府為了鼓勵人民加入測試 CBDC 的行列,還發紅包錢叫人民趕快用:
據報導,中國深圳已向 10 萬名幸運的居民「空投」了 1,000 萬元人民幣。下一波會在 2020 年 12 月 12 日,部分蘇州居民將會獲得數位人民幣的空投。
DeFi:深入瘋狂的旋窩
還有 DeFi,過去我們誤以為 ICO 會將智能合約發揚光大。初期,ICO 的確獲得許多募資方參與,「在空氣中變出黃金」帶來了兩年的投資熱潮,卻因為 ICO 錯誤的誘因機制,吸引來錯誤的客群:
過去的幣圈,只看「預期價格」而不管「內在價值」。
去中心化金融 DeFi 是個全新概念,定義各方有不同解讀。
具體上我認為是,向客戶提供某種類似於既有的金融服務時(例如借貸),透過分散式帳本技術(DLT)、加密貨幣及智能合約,繞過傳統金融機構,甚至無需透過任何單一機構來完成。
DeFi 生態系裡完全揚棄了法幣的角色,而採用「幣本位」下的「幣幣交易」交易對(Pair),而這個看似瘋狂又全新的模式,卻出人意料在 2020 年完全爆發。下圖是主要 DeFi 協議去中心化交易所(DEX)的收入情況:

Uniswap 年收益高達 1.39 億美元,Compound 年收入益 5410 萬美元,這已經比下許多上市櫃大型企業的表現了。
整個 2020 年,我們看到 DeFi 自 Compound 推出的去中心化借貸服務開始發跡,再從足額擔保到複合式擔保品(多重幣質押),乃至於新形態的代幣經濟模型:治理代幣與流動性挖礦,玩法每天推陳出新,去中心化金融商品模式也不停進化,比現在飲料店還多元。老實說,連我自己也跟不太上這波 DeFi 進化速度。
ETH 2.0 在終點線前衝刺達標
最後,文章開頭提到的 ICO 熱潮,也是推升以太坊 1.0 的重要功臣,而等到 ICO 泡沫破了以後,以太坊也沉寂好久。
直到 ETH 2.0 存款合約(deposit contract)自 11 月初部署完畢後即開放用戶質押(stake),目標在 12 月 1 日前累積達 524,288 枚以太幣(ETH),才可觸發並正式啟動信標鏈(Beacon chain)進入 ETH 2.0 。
然而,當初根本沒人看好 ETH 2.0 可以如期上線,以最低質押數 32 顆 ETH 計算,成為驗證節點的成本按時價約為 14,304 美元(台幣約為 40 萬元),成本非常高。事實上,截至 2020 年 11 月 16 日為止,也就是距離預定上線日不到 15 日,ETH 2.0 的存款合約還不到 20% 抵押率,只有 19%,如期達標是天方夜譚。
瘋狂的是,不知為何,以太坊 2.0 存款合約在 11/24 凌晨 1 點時,各界開始瘋狂存入 ,81% 的空格瞬間被填滿,然後達標了。
ETH2.0 上線後,看到「創世區塊」裡紀錄了一句話:
Mr F was here
我想,這是在說:歡迎來到瘋狂(Mother F**)世界。
免責聲明: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