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國際貨幣曾有數年以稀有金屬實物黃金作為價值儲存的支持資產,並公認能有效對抗通貨膨脹。
然而,在 1971 年美國理察•尼克遜(Richard Nixon)總統徹底摒棄布雷頓森林系統(Bretton Woods system),全球所有經濟體系自此改用由政府發行的紙幣現金,其價值不由任何實物商品支持,而是建基於供求平衡及其發行政府的穩定性。現金貨幣的價值完全來自於發行政府及受它維持。由於政府擁有現金貨幣的完全控制權,因此各國政府也會借機透過印炒以籌措資金維持日常營運。
當更多現鈔供應增加並流入市場,便會造成通脹。通脹的結果是隨著時間愈長,雖然大家手上持有相同面值的鈔票,但大家所購買到的東西會愈少。例如在十年內,通脹使一杯咖啡的價錢由 1.5 美元增加至 2 美元。
雖然中央銀行會就著有關政策決定在特定時間內增發多少鈔票,但實際上意味著法幣現金供應並沒有上限。最常見的是各國政府通常會隨著時間增加貨幣供應,導致大家手上持有的資金在不久將來出現貶值。變相現金也鼓勵大家花費和消耗更多。
那假設我們以有限度供應的稀缺資產比特幣作為紙鈔的本位資產又會如何?這樣會導致經濟崩潰,還是有益於社會,幫助穩定價格及促進財政獨立?
讓我們一同在本文章探討以上的問題,包括稀缺資產的特性、其使用場景、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以及與比特幣之間的關係。
稀缺性是「敵」是「友」?
稀缺性是指某一種資源的供應量有限,而同時它有很高或無限的需求。當某一種資源稀缺一般會對經濟及社會帶來負面影響,但有些時候則利多於弊。
為什麼資源稀缺會造成損害?
資源短缺通常會對顧客造成損害。舉例,如果某一個產品非常罕有而且很難在大部份的商店找到,那麼你必須要尋遍不同的商舖尋找該貨品,甚至需要支付更高昂的價錢以購買同類型的產品作替代。
其中一個近期最佳的例子應該是電子遊戲機。由於全球的半導體晶片短缺,因此索尼(Sony)或微軟(Microsoft)都未能為顧客生產足夠的遊戲機。由於顧客的需求強勁,因此貨品短缺導致顧客們需要等待數個月才能購買到想要的商品。有些人看中了這個機會,當商店推出產品時,他們會馬上利用電子應用程式搶佔名額購買全數過千部遊戲機,使真正的買家未能購買遊戲機之餘,更甚者, 他們會以高價向真正的買家出售商品圖利。
雖然貨品短缺會影響部份電子遊戲愛好者,但未至於會為社會帶來不利影響,因為遊戲機是非必需品(奢侈品),而人們無需倚賴它生存。
然而一旦涉及某些重要的資源短缺,例如房地產和飲用水,則會為社會帶來負面影響。假設,當可供出售或租借的公寓,尤其在能力負擔範圍內的公寓短缺而需求過於強勁,便會推高房價,使居民需要承受高昂的房屋費用。結果部分未能承擔高昂住屋費用的市民需要降低甚至犧牲生活質素以應付需求。以上情況會導致露宿市民的比率增加,而人們的儲蓄亦會大幅減少。
合理租金或售價的房屋短缺會影響租戶和業主的權力平衡架構,讓業主或地主們有更高的權力,就像愛爾蘭持續發生的房屋危機問題一樣。
另外如果在某個特定城市、區域或國家的工作機會短缺,也會造成類似的影響,包括影響生活質素、增加失業率以及雇主們比求職者更具權力及優勢。
稀缺性帶來的優勢
資源短缺通常會被定義為經濟問題,如上一節所描述般會對人類帶來負面影響。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資源短缺能為經濟及社會帶來利益。
以比特幣作為例子,它是稀缺性的加密貨幣資產,供應量只有二千一百萬枚。與此同時,隨着時間越長比特幣的挖礦難道會增加,供應會減少,礦工挖礦所獲得的獎勵每四年會減半,亦是大家俗稱的比特幣減半事件。比特幣是全球首個被設計成稀缺資產的加密貨幣,預計它將在 2140 年才會被完全挖出,而無法再增加它的供應量。
在經濟學角度,供求關係會影響商品的價格。當供應增加而需求不變,那麼商品的價格就會下降。相反,如果需求遠超於供應,商品的價格便會提升。由於商品稀缺即代表供應有限而需求無限,那麼該資產長遠而言會經歷價格增長。
比特幣由於它的徹底稀缺特性及供求原則而獲益。假設隨着時間大家對比特幣的需求不變,但它的供應量逐步下降,長遠來說也會使其價格上升。基於以上原則,稀缺性資產如比特幣會對社會帶來益處,尤其當我們把稀缺資產與法定貨幣作比較。
由於法定貨幣需要面對通脹的問題,長遠而言會蠶食貨幣的價值,導致購買力下降。通脹會使大家所花費的金錢增加,而比特幣則能成為大家的避險資產,受惠於長線增值的優勢。
在下一個章節,我們將會探討稀缺資產如何改善經濟及社會的福祉。
稀缺性對經濟帶來的影響:在金本位時期發生了甚麼事?
在人類的歷史,文明驅使人類尋找稀缺及耐用的資源作為金錢或支持貨幣。人類曾經使用不同的商品作為金錢,包括貝殼、大麥、青銅和銅幣。銀亦曾扮演著類似的角色,然而政府發現貴金屬黃金的獨特性質,決定以其作為穩定貨幣。
與大部份地球上的資源不同,黃金在化學相具有穩定特質,不容易受其他物質損害或合成分解。同時,黃金的供應有限,需要以昂貴及繁複的程序被開採及從礦砂中被提煉而成。由於它的穩定特性以及經過數千年的累積而成,黃金的供應事實上從來未被完全消耗。相反,黃金被提煉成被人類使用的珠寶、金條和金幣。歷史上人類累積了很多數量的黃金,因此它的庫存遠超於人類每年可以開採的數量。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黃金的總供應量每年增加 2%,即使有相對先進的科技,它的供應量在歷史上相對穩定。因此,人們利用黃金的庫存比模型(Stock to flow model)量度它的稀缺性,每年的新供應量除以總庫存量,在 2019 年底大約等於 71.85 。 71.85 的庫存比率代表我們需要經過 72 年去開採目前市場存有的黃金數量。
由於這個原因,即使人們對黃金的需求激增至破有史以來的紀錄,礦工們大幅增加產量也無法追趕上熾熱的需求。因此,黃金被認定為一種高度稀缺的資產,長久以來一直保持著長期的價格增長。
黃金第一次被希臘國王克羅伊索斯鑄造成普通硬幣,這種做法在後來變得越來越流行。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黃金為多個國家提供了經濟穩定性,包括羅馬帝國、拜占庭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最終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初,許多國家紛紛採用了金本位制度,意即國家貨幣由實物黃金支持的貨幣體系。
在金本位制下,各國的紙幣代表著不同重量的實物黃金,使貨幣與貨幣之間的轉換變得簡單容易。同時,國民能夠在任何時候使用貴金屬贖回他們國家的貨幣。雖然貴金屬儲備被存放在銀行,但金融機構只能發行與他們所保存的實物黃金價值相等的紙幣。
因此,如果他們遵守金本位的原則,政府就不能隨便憑空印錢。雖然他們的現金儲備受到了金本位限制,但它某程度上減低了各國貨幣通貨膨脹的問題。事實上,它為採用金本位制度的國家帶來了好處,其國家貨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升值。

從上面的圖表所見,在大英帝國於 1821 年將英鎊與黃金價格掛鉤後,到本世紀末,貨幣的購買力經歷了 33% 的增長。這證明了金本位制度能幫助國民增值他們的儲蓄,為使用金本位制度的國家創造了重大的經濟增長。
與今天的世界不同,我們持有的法定貨幣的價值卻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少。
當然,金本位制度的主要缺點是它需要高度的集中化才能有效運作。銀行和中央銀行控制著黃金儲備,意味他們也控制了貨幣發行的權利。然而政府為了取回控制權,開始打破該系統的規則,發行比其儲備價值更多的紙幣。
上述情況的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美國內戰期間所發生的實例。為了資助戰爭,戰爭雙方都開始印刷沒有貴金屬支持的貨幣。

從上圖中所看見,摒棄金本位的做法導致美元的購買力從 1860 年的 1.01 美元下降到 1865 年內戰結束時的 0.52 美元,由印鈔機引發的惡性通貨膨脹在 5 年內帶走了美元價值的 48.5% 。其後美元足足花了幾年時間才恢復其購買力,但一回到貴金屬支持的貨幣體系後,貨幣價值在 1899 年馬上恢復至 1.01 美元。
最終導致金本位制度徹底崩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雙方都一同決定棄金本位,開始憑空印鈔的做法。
國家 | 貨幣兌瑞士法郎的價值變化 (1913-1918) |
UK | -6.63% |
US | -3.44% |
France | -9.04% |
Italy | -22.3% |
Austria-Hungary | -68.9% |
Germany | -48.9% |
來源: George J. Hall: Exchange Rates and Casualties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瑞士法郎在戰爭期間繼續保持著黃金支持,然而所有放棄金本位制度參與國家的貨幣與瑞士法郎相比都相繼貶值。雖然同盟國沒有像中央國家那樣遭受財政損失,但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貨幣與瑞士法郎相比還是分別貶值了 48.9% 和 68.9% 。
戰爭後數年,許多國家都恢復了某種形式的金本位制,但往往背後都以政府獲得的最終的控制權。例如,在大蕭條期間,由法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領導的美國政府禁止黃金出口,並強迫大量貴金屬的持有者將其持有的黃金按固定匯率兌換成美元。
這些措施使以黃金為支撐的貨幣體系變得非常有高效,最終導致在 1971 年尼克遜總統結束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即自 1944 年以來運行的黃金交換標準,將許多國家的匯率與美元和黃金掛鉤,從而消除了貴金屬支撐的做法。
從那時起,全世界的國家都在使用通貨膨脹的法定貨幣,有效地消除了稀有資產支持的貨幣體系的所有好處。
經濟體系如何受益於比特幣的稀缺性?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已經探討了稀缺性的影響,以及人類如何利用黃金這種具有獨特屬性的稀有資產來維持經濟穩定。然而,在剝削了金本位的地位之後,各國已經完全取消以貴金屬作為貨幣支持,轉而依賴了一個欠缺基於稀缺性商品支持的貨幣系統,發展出一個不同面貌的新全球經濟制度。
幸運的是,比特幣的誕生改變了資產價格的格局,為每個人提供了持有絕對稀缺的數位資產的能力,通過將總供應量限制在 2100 萬個比特幣,並逐漸減少新幣的供應量,使比特幣能保持長期升值的優勢。比特幣在改善金融完整性和經濟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而由於其網路可以在去中心化的架構中有效運作,比特幣彌補了導致金本位系統衰落的缼點。
問題是,社會如何能夠有效利用比特幣的稀缺性?
點對點(Peer-to-peer)電子現金系統
比特幣的匿名創造者中本聰創造了比特幣,並把它用作區塊鏈驅動的點對點(Peer-to-peer,P2P)電子現金系統中的貨幣。
比特幣的白皮書文件中並沒有特別描述有關比特幣的稀缺性,而是關注該加密貨幣在區塊鏈網路中的支付優勢,包括該網路對所有人開放、高度去中心化、透明以及毋須依賴中介機構。加密領域的一些人認為此舉是中本聰的一個戰術舉措,避免政府在早期界入審查。
雖然支付可能是加密貨幣的最初用途,但在現實中,大多數用戶視比特幣為一種價值儲存的資產。大多數人並不會它用於日常支付,而是投資於這種數位資產,因為它可以保持長期的價值增長,並有效抵禦通貨膨脹,達至財富增值的功用,並對沖一般投資市場的不確定性。
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之一與比特幣的可擴展性有限。由於比特幣每秒只能處理約七筆交易(TPS),其網路很容易因大量使用而擁堵,最終導致轉帳緩慢和費用高昂。根據 BitInfoCharts 的資料,比特幣的平均交易費用從 2014 年 5 月 1 日的 0.0827 美元增加到 2021 年 5 月 1 日的 22.45 美元,7 年內增長了 27000% 以上。
雖然早期採用者可以有效地使用比特幣進行日常交易,比如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 2010 年有人使用了 10,000 枚比特幣購買了兩片比薩,但比特幣昂貴的費用使許多人不願意將其作為一種支付方式。
另外,在此期間像瑞波幣(XRP)和恒星幣(XLM)這樣的加密貨幣相繼出現,它們具有高度可擴展的網路,同時以超低的費用提供近乎即時的結算。因此,它們目前相比起比特幣更適合用於日常支付。
話雖如此,比特幣作為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的使用情況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隨著閃電網路等第二層可擴展性解決方案的推出而回歸,因為閃電網路可以實現即時和廉價的比特幣交易。
價值存儲
如上面所述,比特幣主要是作為一種價值儲存手段。簡而言之,價值儲存是指一種具有長期保值能力的資產,亦即它能夠在長線保持穩定的價格升值。能使一種資產成為良好的價值儲存資產的兩個最重要的特性包括稀缺性和耐用性。
正如我們所說,比特幣具有絕對的稀缺性,其最大供應量限制在 2100 萬枚。在達到其硬上限後,將不可能挖掘新的比特幣或以任何其他方式增加該加密貨幣的供應。到那時,比特幣的庫存量與流通量將趨於無限大(2100 萬庫存量除以每年 0 的流通量)。
有趣的是,雖然比特幣的庫存量與流通量目前為 56.91(目前庫存量為 1869.6 萬枚,每年新增供應量為 328,500 枚),這意味著大約需要 57 年才能挖到與目前庫存量相同數量的比特幣(理論上,因為這將超過比特幣的最大供應量)。
雖然上述價值低於黃金(71.85),但下一次比特幣減半事件後將大幅提高加密貨幣的庫存量與流通量的比率。下一次減半預計將在 2024 年 3 月 16 日的 158,437 個區塊後發生,這將使每 10 分鐘可開採的新比特幣減少到 3.125 個比特幣。在 2024 年減半的那一天,比特幣的總供應量預計將增長到 1968.6 萬枚。
另一方面,每年的比特幣流通量將減少到 198,900 枚(76 天 68,400 枚,速率為 6.25/枚 + 290 天 130,500 枚,速率為 3.125/枚),這將使數位資產的庫存量對流通量增加到 98.97 。因此,比特幣將正式成為比任何其他具有良好價值儲存品質的流行資產(包括黃金)皆更稀缺的資產。
與此同時,由於比特幣是以數位形式存在於區塊鏈之上,其品質和特性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真正減弱或下降。相反,比特幣的持久性是基於網路的彈性,它一直以來非常穩定,並具有近乎 99.99% 的正常執行時間。
由於目前有大量的比特幣節點達至創紀錄的高哈希值,以及由公開金鑰加密技術保障的去中心化基礎設施,比特幣具有最先進的安全性和對內部和外部威脅的有效抵抗。比特幣具有高度的持久性,這種品質使它擁有絕對稀缺性的同時,也是一種優秀的價值儲存資產。
大多數使用者將比特幣視為價值儲存和避風港資產,將資金投資於數位資產以避免法定貨幣通貨膨脹的問題,同時對沖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最終能為他們的財富做到長線增值。除了散戶,機構投資者例如特斯拉(Tesla)、 MicroStrategy 、 Square 和 Grayscale 也持有大量的比特幣(占流通量的 6.78%),證實了具稀缺性特質的比特幣能作為價值儲存的用途。
比特幣標準
目前,比特幣可以作為一種資金轉移的貨幣,也可以作為一種價值儲存的資產。然而,未來還有第三種情況,即人類利用加密貨幣的稀缺性,通過用比特幣支持國家貨幣來對抗通貨膨脹和創造經濟穩定。這樣做將創建出全新的比特幣標準,其中數位資產發揮的作用類似於 19 世紀和 20 世紀初的黃金。
在現實中會是甚麼樣子呢?
讓我們看看理論上的比特幣標準的一個例子。
假設參與國的政府購買比特幣,用數位資產支持他們的貨幣。假設他們將使用比特幣來發行紙幣和他們自己的加密貨幣進行電子支付(把它們想像成 CBDCs,但其價值與比特幣掛鉤)。每個國家都將使用一定數量的比特幣作為其國家貨幣。
例如,1 美元將代表 100 聰(0.000001 BTC),而英鎊和歐元分別以 150 聰(0.0000015 BTC)和 120 聰(0.0000012 BTC)定義。正如你所看到的,這個過程非常類似於金本位時代所使用的過程,即政府將其貨幣與不同重量的黃金掛鉤。
由於它們的特點是價值與同一資產掛鉤,比特幣標準將重新引入不同國家貨幣之間的固定匯率,例如,歐元兌美元為 1.2(120/100 聰)。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中央銀行將使用他們購買的比特幣作為儲備。
當他們發行新的貨幣時(無論是電子還是實物貨幣),他們將把等量的比特幣轉移到一個特定的位址,在那裡資金會被鎖定並安全地存儲。想想看,以太坊區塊鏈上的包裹式比特幣(WBTC)是如何發行的。
有趣的是,如果比特幣在未來推出自動執行的數位協定的原生支援,這也可以是一個智慧合約位址(或者是閃電網路中的一個位址,因為它具有智慧合約相容性)。
無論用甚麼方法存儲和鎖定比特幣,由於國家貨幣將由真正的加密貨幣支持,公民將能夠在任何時候用比特幣贖回他們政府所發行的貨幣。在政府開始加強對貨幣供應的控制之前,例如在金本位時代,公民也能用他們的紙幣做同樣的事情。
然而,在區塊鏈網絡上將國家貨幣轉換回比特幣要容易得多,只需幾分鐘就能完成整個過程(燃燒比特幣支持的政府代幣來兌換比特幣)。正如上面的描述一樣,建立出一個比特幣標準是絕對可行,並能為公民提供所有的好處,就像黃金在金本位時代一樣。
利用區塊鏈技術,比特幣比貴金屬更具有優勢。
首先,由於比特幣為去中心化網絡並由社群管理,因此它能大大減少各國政府剝削及利用貨幣系統達至其利己的目的。舉例,由於比特幣存在於區塊鏈之上,當局將更難沒收公民持有的比特幣,特別是如果大部份人也懂得妥善儲存及保管加密貨幣錢包的方法。
此外,假設政府決定取消將國家貨幣轉換為比特幣的能力,公民仍然能夠通過金庫燒掉之前的硬幣,以比特幣贖回他們的政府所發行的代幣。而且,即使國家成功地阻止了公民這樣做,場外交易(OTC)台、 P2P 交易所和其他替代方式也能允許他們使用國家貨幣購買比特幣以避免通貨膨脹。
也就是說,政府仍將能夠通過簡單地印刷比其實際持有的比特幣更多的現金來使其國家貨幣貶值。然而,由於區塊鏈的透明度,允許任何人審計鏈上記錄的交易,人們將知道政府的比特幣儲備是否與貨幣供應量相匹配。在貨幣供應量高於比特幣儲備的情況下,公民可以很容易地將他們的國家貨幣兌換成加密貨幣,以保護他們的資金及避免貶值。
如果許多公民遵循上述做法,將驅使更多人使用比特幣(或其他由加密貨幣支持的資產)而不是實際的國家貨幣。因此,政府很可能會退縮並扭轉其行動,恢復比特幣標準,以避免對經濟造成可怕的後果。
此外,與黃金不同,比特幣標準不需要集中化來有效運作。
私人公司或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DAO)可以代替政府或中央銀行,發行自己的比特幣支持的代幣,並有可能取代國家貨幣。因此,能有效阻止各個國家對貨幣供應進行控制。
無論比特幣標準的實際執行及操作如何,如果它真的能成真,那肯定是多年以後的事情。要想讓比特幣被用來支持全世界的國家貨幣,這種數位資產必須首先實現主流化,讓全球相當一部分人持有它,並定期使用加密貨幣進行支付或其他交易。
另外,為了讓比特幣的可兌換性發揮作用,加密貨幣的開發者必須加強其鏈上可擴展性,或者完全實施閃電網路或其他第二層解決方案。
利用去中心化和稀缺性來實現金融自主
稀缺性對社會和經濟來說既是朋友也是敵人。然而,就貨幣而言,用稀缺資產支持國家貨幣的好處多於壞處。
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初,儘管政府利用了貨幣體系的弱點,但金本位制確實帶來了經濟穩定。除了作為貨幣和價值儲存的用途外,比特幣有可能被用來恢復金本位時代與稀缺性有關的好處,但不需要政府控制和增加中央集權。
也就是說,我們無法判斷比特幣在未來將如何使用,或者比特幣標準是否會在某個時候實施。但我們所確信的是比特幣為個人提供金融主權,這也許是加密貨幣最重要的價值主張。
作為去中心化區塊鏈網絡的一部分,比特幣是有史以來的第一種加密資產,它允許世界上的任何人獲得不受任何中心化機構控制的金錢。儘管比特幣的波動性很高,但由於有固定的供應量和通貨緊縮的減半機制,比特幣可以長期保值,保護持有人免受法定貨幣通貨膨脹的影響。
然而由於比特幣的可擴展性有限,在大量使用的情況下,交易費用會大大增加,使預算不多的使用者不願意使用這種加密貨幣。因此,雖然它為個人提供了金融主權,但比特幣必須通過利用第二層或鏈上擴展的解決方案來提高其包容性,將轉帳費用維持在較低水準,才能讓每個人都能在他們的錢包中持有甚至更低數量的硬幣。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