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hulden
近期,號稱由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開發的去中心化儲存項目 Swarm 開始火爆礦圈。很多礦機廠商對外宣傳 Swarm 節點時,紛紛給 Swarm 打上這樣的標籤:「以太坊基金會孵化」、「V 神開發」、「下一個 Filecoin」、「豪華的投資團隊」等等。
一系列亮眼的標籤,確實讓 Swarm 成為時下的熱點話題。但是,項目光環的背後,有很多不確定性的風險容易被選擇性忽略。
Swarm,定位於以太坊生態的去中心化的內容儲存與分發網絡。 Swarm 在 2015 年啟動時是作為以太坊基金會的官方項目之一,初期由以太坊基金會主導孵化,此後項目脫離以太坊基金會,逐步由獨立的團隊負責開發並對外融資。
據悉,Swarm 前後完成兩輪融資,最近的私募輪融資金額為 600 萬美金,原生代幣 BZZ 的認購均價大概為 0.25 U,認購的投資機構包含 KR1 、 HashKey 、 NGC Ventures 等。從公開的機構名單來看,投資機構陣容並不算非常豪華。
Swarm 當前處於測試網末期,由於測試網有 100 萬枚 BZZ 空投獎勵,吸引到眾多礦工參與。截止目前 Swarm 測試活躍節點數超過 27 萬個,節點在全球廣泛分佈(詳見下圖)。測試網礦工創建節點後獲得不同分值的支票,主網階段可以用於兌換 BZZ 。主網上線時間不確定。
搭建 Swarm 測試節點演變為一種熱門的生意。眾多 Swarm 礦商正積極面向散戶出售 Swarm 的節點,單個節點出售價格不等。
此外,不久前有很多幣圈代投在轉售機構投資者認購的 BZZ 份額,場外私募 BZZ 的價格已達到 30 美金以上。如果按照 BZZ 私募時均價 0.25 美金來計算,早期機構投資者獲利已達百倍。
早期投資者出售私募份額、散戶在場外搶購 BZZ 份額或 Swarm 測試節點、礦工踴躍參與測試網並出售 Swarm 節點,看似矛盾的現象值得細細回味。 Swarm 真的值得參與投資嗎?在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想清楚以下三個問題。
Swarm 經濟模型不清晰
從目前 Swarm 公佈的資訊,能找到的關於經濟模型內容較少。 BZZ 初始發行 6250 萬枚(初始發行,可能會有增發),分配情況如下:
Swarm 基金會將初始發行 BZZ 中的 50% 用於募資,20% 分給團隊。並且沒有看到 BZZ 分配到礦工挖礦中,這與眾多其他儲存項目的路線差異較大。
經濟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區塊鏈項目的生死。那麼,BZZ 在 Swarm 網絡中的定位是什麼,承擔什麼角色?有哪些價值呢?從 Swarm 公佈的白皮書中未見說明,但此時 BZZ 私募幣的出售異常火爆,經濟模型的不清晰隱藏著極大的風險。
挖礦機制不確定
目前測試網階段,Swarm 網絡的節點之間只要建立連接,就有機會獲得支票,然後兌換 BZZ 。不同面額的支票,意味著兌換 BZZ 的概率不同。
Swarm 測試網的機制,給了礦工較大的作弊機會。據悉,由於 BZZ 節點並不需要佔用太多儲存空間和運算資源,於是 Swarm 礦工紛紛在一台機器上開多個虛擬機,運行多個 Swarm 節點。然後不同節點相互連接,以獲得更多出票。這意味著,礦工運行 Swarm 節點的成本極低,很多散戶礦工買的 Swarm 節點,並不是獨立的 Swarm 礦機。
從 Swarm 公開的月報了解到,未來主網階段與測試網存在一定的差異。網絡初期將在測試網的節點中選擇 35 個連通性高的節點作為「蜂后」節點,「蜂后」節點作為網絡的主力,保障網絡的穩定性。
未來主網階段,將在測試網的節點中選擇 35 個連通性高的節點作為「蜂后」節點,「蜂后」節點作為網絡的主力,保障網絡的穩定性。 Swarm 礦工只有與「蜂后」節點聯通,才算有效,這與目前測試網的機制存在較大的差異。
主網階段是否需要儲存數據,是否佔用太多計算資源,節點的頻寬要求是否調整等都決定著礦機的配置。
Swarm 的應用有價值嗎?
始於以太坊,為以太坊生態內 Dapp 提供數據儲存和共享頻寬服務,這是外界對 Swarm 定位的認知。 Swarm 作為一種適配以太坊的儲存協議,共識流程、基礎架構均是基於以太坊而設計。那就意味著,Swarm 的通用性存在限制。
Swarm 更類似於 IPFS 協議 + Filecoin,更適合熱數據的儲存,對頻寬資源的依賴度更大,將對以太坊生態內的 Dapp 數據傳輸與儲存產生較大價值。但是目前 Dapp 的數量以及數據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受限於以太坊公鏈的性能。
另外,以太坊在數據層已經支持 IPFS 協議,以太坊上的數據可以儲存到 IPFS 網絡(非 Filecoin 網絡)Swarm 在一定程度上與 IPFS 協議存在競爭關係。
如何確定自身的定位與應用場景,更好地為以太坊做好數據儲存服務,並接受外部競爭者挑戰,將是 Swarm 持續面臨的問題。同時如何將其服務賦能到代幣 BZZ 上,決定了 BZZ 的長期價值。
然而,在業務層面,Swarm 數據儲存與頻寬共享業務還未開展,BZZ 無法捕獲到價值;在共識機制層面,BZZ 如何參與到挖礦、共識達成尚不明確;BZZ 的短期價值如何僅僅依靠共識來支撐,誰將是這種支撐的主力呢?
回到本文的主題,Swarm 挖礦投資要不要參與?收益與風險往往並存,基於對 Swarm 公開的資訊,請確認自己是否能接受眾多不確定、不清晰的風險因素。人云亦云的背後,你買的礦機可能就是別人的收割機。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火星財經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鏈接 | 出處:吳說區塊鏈)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免責聲明: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