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身處於主導地位的比特幣,在過去兩年曾佔整體加密貨幣市場的市值超過 70%,到現時佔比回落,徘徊在 40% 到 47% 的範圍內,亦即其市佔率低於一半以下,反映競爭幣市場急起直追,因而引發了不少關於比特幣與競爭幣的持續討論。
這一次或許比 2017 年的牛市有所不同,似乎競爭幣的市場日逐穩固。有些人認為,競爭幣及其網絡協議優於比特幣,而有些則將競爭幣塑造為「黃金機會」、「像十年前的比特幣」,未來將有無限的增長潛力。
但是,一切並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市場意見各有分歧。在這篇文章,我們將帶出一些想法及數據,供投資者、日內交易者或短線投機者關注和思考。
競爭幣的崛起 vs 比特幣
比特幣具顛覆性效應,為早期投入其區塊鏈網絡階段的投資者提供誘人的投資回報率,它於 2009 年誕生後催生了數以千計的競爭幣項目。每一個競爭幣項目在誕生之初,都希望搶奪比特幣的市場份額或共同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利基市場。
隨著市場的發展,比特幣和這些競爭幣之間的爭論點已經發生了變化。萊特幣、 Dash 、比特幣現金,還有狗狗幣,這些基本上都是直接複製比特幣代碼,然後只是在區塊大小、發行率、總供應量、確認時間等方面做了輕微調整,希望改進或替代比特幣網絡。
後來隨著以太坊和智能合約的出現,打開了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新區塊世界,實用代幣、穩定幣、資產代幣化、治理代幣、槓桿代幣、交易所代幣、非同質化代幣和所謂的「Meme 梗幣」等不同概念和用途的加密貨幣獲得了爆炸性增長。
接著去中心化金融(DeFi)逐漸成形,我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創新和自主,讓更多人接觸到原本不透明的貨幣世界。 DeFi 平台允許任何人在點對點的基礎上交換代幣,進行交易、借貸或貸款。此外,用戶能夠將資金抵押在自動管理的流動性礦池中,從而獲得高達 500%(APR)甚至更高的利率回報。
以上種種不僅是新型代幣和金融工具的發展,而是加密貨幣也在系統架構層面上得到創新蛻變,不同公鏈開始透過不同的方法來保證網絡安全,並著力維護交易記錄的完整性。
比特幣因使用工作證明(PoW)共識演算法而聞名,它需要透過硬體設備來進行複雜和消耗大量能源的運算工作。網絡發展使比特幣挖礦和交易的運算難度逐漸的提高,礦工需要不斷升級他們的設備、尋找更便宜的能源以參與礦工競賽,爭取足夠維持營運的利潤。
其他網絡協議則不需依靠硬體,而是透過例如權益證明(PoS)、委託權益證明(DPoS)、重要性證明(PoI)、提名權益證明(NPoS)、拜占庭容錯(BFT)、 Tangle 或以上機制的組合進行運算。
下圖顯示了從 2013 年至今,各種協議在前十大加密貨幣中的使用分佈情況。很明顯,競爭的焦點集中在 PoW 和 PoS 之間。
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同時有這麼多不同的用例,大家可能會想,這些替代品的增長是否最終會導致比特幣成為冗餘。
從市場主導到市場冗餘?
毋庸置疑,的確有些人會認為,比特幣是一項已經過時的初代區塊鏈技術,現時新的協議在多方面都遠遠超過了比特幣。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比特幣是最終的價值存儲方式,是所有資產最終結算所需的終極儲備貨幣。前者宣稱要多樣化,而後者則堅持保有紀律、一致和專注。
相信思路清晰的投資者都知道,比特幣不僅是被模仿的對象,它也曾經被一系列的加密貨幣,包括 Hashcash 和 Bitgold 在技術上超越。但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以及比特幣最終能成功的原因,在於它真正的去中心化特質和完全去除相同競爭對手風險的能力。
在任何中心化的體系中,貨幣使用者必須依靠信任一個中央機構來管理貨幣供應,確保適當的抵押,或防止雙重消費。資產本身的發展已先天蘊含了中心化的內在風險,包括中央機構的腐敗和貪婪、外部壓力或單純的不懷好意。
在任何中心化的體系中,資產本身的發展已先天蘊含了中心化的內在風險。
截止今天為止,加密貨幣領域似乎還沒有面臨任何重大的壓力衝擊。相反,通貨膨脹預期、購買力降低以及目前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為各類不受監管、看似有利可圖的加密貨幣提供了完美的孵化環境,成功湧入市場和吸引資金。
但是,這些加密貨幣在面對監管部門的打擊、禁止或更高級別的網絡攻擊時將如何應對?如果加密貨幣被定性為威脅國家安全,將會發生甚麼事?
最後結局將如何發展?
「比特幣歸零」在目前為止似乎不太可能發生。
的確,pets.com 失敗了,MySpace 也不再是以前的樣子,但兩者仍然生存,並且具一定的品牌價值。回到比特幣市場,接下來可能發生的是,會更多其他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和項目爭相吸引資金,或者缺乏被認為是推動比特幣發展的極端社會經濟條件,比特幣可能會相對沉寂。雖然仍在運作,但其價格將不再引人注目,波動性將減弱,除了少數頑固的極端主義者,中本聰的願景將像其他美好創意一樣被人遺忘。
然而仔細思考,這樣的結果似乎不太可能實現,特別是如果我們考慮到許多競爭幣項目是由與比特幣相同的核心原則或技術驅動。除非世界發生災難,把人類推回到以物易物的時代,否則至少在幾百年內,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人們對數位貨幣的興趣會下降。
丹海爾德(Dan Held)在他關於《競爭幣將大規模消亡》的文章中闡述了反對比特幣會逐漸沉寂的論述。他指出,眾多的加密貨幣將會經歷一次大規模的篩選,例如由主權國家主導、從法規上對加密貨幣的重擊將消滅大多數甚至所有加密貨幣,除了比特幣。因為現實世界中,比特幣不存在單點故障,沒有單一個體或機構能完全控制比特幣網絡。這個論點錢而有力,但它只能在既定條件下才能成立。
另外,積極參與閃電網絡擴展的 Leo Weese 也分享了這樣一個觀點:即使沒有嚴厲的打擊,標準趨同的過程也可能會上演。這一論點認為,存在如此多具有相同用途的協議和代幣是沒什麼意義的。
在他看來,比特幣可能會吸收加密貨幣中的大部分資金,但諸如以太坊或其他智能合約平台等協議仍可能會保留一定價值和用途,但也僅僅是基於它與比特幣差異化的功能。從這個角度來看,比特幣的主導地位隨著第一層和更上層的技術逐步發展而上升,比如閃電網絡,而其他替代協定議或許被視為有利可圖的實驗場地,發展出一些成熟的功能,最終會透過升級或側鏈的形式進入主導網路。
然而,我們需要認清楚,隨著博弈論的持續動態發展,我們將繼續看到人們視比特幣為一個真正去中心化的全球貨幣網絡而被更多人廣泛採用,並同時提供無可媲美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我們也可能繼續看到競爭幣領域會出現更多實驗和創新。如果比特幣最終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儲備地位的基層貨幣,或者至少作為網際網路的基礎原生代幣,就像股票以美元作為基礎的經濟一樣,那麼,我們便可以合理解釋,競爭幣市場出現的作用是用來捕捉商業增長的機會。
僅持有比特幣的投資者對比特幣的生存能力和其在加密貨幣市場主導地位的信心並非空穴來風。到目前為止,比特幣作為「加密貨幣老大」仍然是市值排名第一的加密貨幣,只有少數早期的競爭幣可以在較長時間內有良好的表現。
以下圖表顯示了過去 8 年內,前 10 大加密貨幣的排名,以及現時的排名對比。此列表應該有助大家理性對待目前市場上對新項目承諾的期望。
雖然一些加密貨幣領域的整合仍有待更多關注,但我們仍可看到前 4 名加密貨幣的大致分類:
- 全球性的儲備資產(BTC)
- 智能合約平台代幣(ETH)
- 穩定幣(USDT)
- 平台幣(BNB)
前十名的其它代幣某程度上正在爭奪成為或晉身以上的主要類別,包括最終服務於第一層協議的第二層解決方案。
未來的整合
對於幣圈人士而言,要放棄超過 50% 市值的競爭幣市場,並回歸遵守「比特幣至上」的策略似乎言之過早。公道地說,當比特幣繼續其歷史進程的同時,出現大量令人興奮的狗狗幣、高性能的超級協議和有說服力的藝術作品,即使是經驗豐富的「純比特幣投資者」也可能被誘惑去投機這些項目,作為積累更多比特幣的一種方式。
但最終,加密貨幣的生存將需依賴持續的差異化,對抗自然的市場整合的能力。
- 對於全球儲備資產而言,最終將會集中在單一的共用貨幣單位,而這貨幣網絡需要高度安全及廉潔,甚至比起速度、成本和能源效率更重要。 Meme 梗幣和有魅力的社群領袖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捕獲人群的注意力,但強大的 HODLing 文化必然會傾向於單一的稀缺資產,繼續經受時間的考驗。
- 對於支付來說,穩定幣可能有一個長期的作用,也許會成為中央銀行數位貨幣。
- 對於智能合約平台來說,最重要的是互通性,或者換一個說法,即所有平台的平台,而根據純粹的邏輯推斷,最終會成為唯一的平台。
- 平台幣可能是少數有可能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代幣類型之一,特別是如果它們採取股權的形式。
- 第二層協議的生存空間僅依靠第一層協定的需求。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大多數人都同意無休止的印鈔是不可持續的經濟方案,那麼我們肯定同意,無休止地發行新幣也是不可持續的發展。
對於那些長期接觸比特幣以外的加密資產多元化投資者來說,由於市面上已有超過 10,000 種加密貨幣可供選擇,現在將是重新反思及整合主題貨幣的好時機。哪些是加密貨幣的偉大主題、哪些是創新的主要領域,以及我們在哪裡看到真正的市場痛點和長期增長?
重大的肅清事件可能還沒有到來,但增長總是不破不立,這是無可避免的。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