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單頻現的區塊鏈一級市場,有一個賽道不容忽視,那就是區塊鏈數據服務。這一賽道從 2021 年初以來就頗受資本青睞,湧現出不少獨角獸企業。

數據是新時代的石油。在 Web 2 的世界裡,規模最大的公司擁有最大量的數據。如果 Facebook 和 Google 比你更了解你自己,那也不足為奇。他們的商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積累大量數據並很好地利用它們的能力。

談到投資,這也是一個類似的故事。大型金融機構正在依靠數據來幫助做決策。誰擁有最大量的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誰就能做出最好的投資決策。同樣的,這些資訊大多是保密的,普通人無法獲得這些資訊。

但區塊鏈的數據是公開、透明且不可更改的,在 Web 3 時代,數據記錄在公開的帳本上,任何人都可以獲取這些數據,但並不是人人都有提取如此大量的數據並具備加工整合的能力,數據服務機構應運而生。

10 億估值貴不貴

動輒估值達到十億美金甚至幾十億美金的區塊鏈數據服務公司,貴嗎?

若以傳統金融數據公司來類比,2019 年,彭博的年收入達到 100 億美元,2020 年,全球市場為金融數據支付的總金額在 300 億美金左右。

目前這些區塊鏈數據公司並沒有披露財務狀況,在 2021 年 6 月的融資說明中,Nansen 曾表示自身的收入增長超過 1000 倍,如果這一倍增的基準是最初開始的幾百美金的話,意味著 Nansen 當時的收入大約是幾百萬美金。

和大多數試圖為用戶博取阿爾法收益的數據服務機構不同,這一賽道中估值最高、已經融到第九輪的 Chainalysis 吃的主要是政府的單子,規模也更大, 2020 年 Coindesk 曾經通過翻閱 82 份聯邦採購合約記錄,計算出自 Chainalysis 成立以來,聯邦機構已經在 Chainalysis 的工具、服務和培訓上花費了至少 1000 萬美元,如果算上可能延期的合約有可能達到 1400 萬美元,這還僅僅是美國政府。

不過,這樣的生意模式也讓 Chainalysis 飽受爭議,例如比特幣支持者安德烈亞斯·安東諾普洛斯就曾經炮轟 Chainalysis 的行為是「不道德的」和「身處一場侵害隱私的軍備競賽中」。

但無論如何,如果我們假設加密金融最終會完全滲透進傳統金融,即使是以 10 至 20 倍的市銷率計算,這些公司的估值都應該是相當可觀的,隨著加密貨幣進一步被主流機構接受,對數據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多,也就難怪這麼多投資機構競相擠入這一賽道來分一杯羹。

哪些風投機構青睞這一賽道?

相比加密圈原生的投資機構,有不少傳統的投資機構在這一賽道多重下注,例如,Coatue 領投了 Chainalysis 的 E 輪和 Dune Analytics 的 B 輪,Tiger Global 領投了 The Graph,同時也參投了 Nansen 最新一輪的融資,Accel 在 Nansen 這一輪中領投,同時在 Chainalysis 去年 6 月的一輪融資中跟投。

區塊鏈數據服務賽道是頗受傳統投資者青睞的,Coatue 這樣雙棲於傳統金融與加密貨幣領域的機構自不必說,老虎基金也是大名鼎鼎,Accel 甚至還要更老牌,成立於 1984 年。

這一賽道也見證了一些「Old Money」的加密貨幣領域投資首秀:億萬富翁投資者 Steven Cohen 旗下 Point72 Venture 領投了 Messari 的 A 輪,這是這一基金在區塊鏈世界的首筆投資。

此外,高盛領投了 Coin Metrics 的 B 輪,Prosus Venture(原 Naspers Ventures、騰訊最大單一股東)領投了 DappRadar 的 A 輪,紅杉中國出手投資了 Debank,領投 Elliptic 的 Evolution Equity 是一家成立於 2008 年、專注網絡安全和企業軟體的投資機構,和它一起出手的還有軟銀旗下的願景基金。

對於傳統機構而言,通過投資數據公司,相比獲得財務收益,更重要的或許是戰略性的布局。鏈上數據是反應加密貨幣領域的「晴雨表」,以及脫掉「濾鏡」後,加密貨幣世界的真實「素顏照」,布局這樣的公司,相當於掌握了這個領域的核心情報,有助於老錢們在行業內進一步有的放矢地布局。

Nansen 向左,Dune Analytics 向右

在鏈上數據服務領域,目前普通用戶接觸和談論最多的,應當是 Nansen 和 Dune Analytics,他們也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業務模式,孰優孰劣,並無定論。

有人認為,雖然 Nansen 可以憑藉高客單價和不斷累計的標籤、地址特徵值,在一個目前仍處於高速增長中的加密貨幣市場賺得盆滿缽滿,但由於鏈上數據本身是透明的,用戶基數越大,付費用戶所享有的不對稱訊息優勢就越小,所以 Nansen 的生態注定是封閉的,與開放、由用戶社群作出貢獻的 Dune Analytics 截然不同,無法享受真正的網絡效應。既然數據都是透明的,Nansen 能做的產品,本質上 Dune Analytics 都可以做,例如對應 Nansen 的 Token God 看板,Dune Analytics 也有用戶自主貢獻創建的 Token God Lite 看板。

但也有人認為,雖然 Dune Analytics 的精神很 Web 3,但類似這樣的產品是無法賣給機構用戶的,試想在一個競爭高度激烈的市場中,機構用戶究竟是願意選擇一個高可用的產品,還是選擇一個需要自己親自下場寫 sql 的高門檻產品呢?而這類數據服務的目標客戶恰恰就是機構用戶,Dune Analytics 開始和基礎設施提供商合作為幣安智能鏈提供獨家數據 API 服務本身就說明,Dune Analytics 也在向 Nansen 靠攏。

如果說數據本身無法建立護城河,保持不斷推陳出新的產品力就成了重中之重,這一點 Nansen 表現尤為出色。

以 NFT 為例,Nansen 從 2021 年下半年起就火力全開,緊緊跟隨這一波 NFT 的爆發不斷完善產品,6 月份宣布推出 NFT Paradise、NFT God Mode、 NFT Wallet Profiler 和 NFT Item Profiler,追踪知名項目過去 24 小時內的交易量、市值、最高價和地板價,以及頂級收藏家的買賣動向、持倉等,7 月份又推出 NFT Leaderboards,引入「利潤」指標,給予投資者更好的投資參考;11 月推出 Smart NFT Trader 看板,列出在 NFT 利潤方面排名前 100 位的地址和基於內部交易員得分指標的前 100 位地址;12 月宣布和 Rarity 合作推出針對 650+ NFT 項目的深度覆蓋,可以說,僅從 NFT 這一板塊,就能看出 Nansen 強大的產品力和快速的迭代能力,這是保證用戶能為其不斷付出高昂費用的基石。

不可忽視的隱私問題

雖然這一賽道目前紅紅火火,但也不免引來質疑,其中最大的一點質疑就是:號稱要將數據主權還給用戶個人、理應對利用用戶隱私深惡痛絕的 Web 3 世界,卻長出了這麼一批通過數據分析謀求高額利益的公司,這合理嗎?

區塊鏈的確做到了將數據還給用戶,在利用鏈上數據這件事上,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個人,都站在一條公平的起跑線上,監管機構和執法部門有能力對非法交易有充分的可見性,並跟踪其動向,使他們能夠在一段時間內發現犯罪分子的身份。公司能夠對供應商或第三方的交易有充分的可見性,並確保其合法性。個人能夠看到「聰明錢」流向何方,以做出更明智的決定。理論上來說。環境是更加公平的。

而這些鏈上資訊一旦與用戶個人身份發生關聯,這種隱私的洩露就是永久性的:你收藏過哪些 NFT,參加過哪些活動,鏈接過哪些 Web 2 的帳號,投資過哪些幣種以及損益,和哪些人在鏈上發生過交互,全都一目了然。

如果我們依然逃脫不了在大數據的追踪下無所遁形,被定向的空投、推送、廣告,這真的是 Web 3 用戶願意看到的嗎?如何在保護好隱私的前提下提供數據服務,應當是這一賽道下一步必須考慮的問題。


熱門市場動態與新聞傳送門:

區塊客致力於發掘和整理各種與區塊鏈技術有關的內容,只要與區塊鏈或區塊客網站有關的合作和/或建議,我們都非常歡迎。請您發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