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月之暗面
原文來源:PANews
基於比特幣的 Layer 2 擴容方案閃電網絡最近出現一些新變化,閃電網絡開發商 Lightning Labs 發布 Taro 測試版,允許在其上構建更為豐富的 DeFi 生態,甚至會促進比特幣的進一步主流化。
當底層基礎設施逐步搭建好,比特幣的閃電網絡解決方案也越來越多受到歡迎。目前其上鎖定的比特幣已經突破 5000 枚,達到新的歷史高點,閃電網絡的安全性也進一步得到提升,圍繞閃電網絡搭建而來的一系列支付設施,比如加密支付應用 Strike 於近日完成 9000 萬美元融資。
此外,River Financial 公司推出支付網關 River Lightning Services(RLS),可以幫助開發人員利用更友好易用的 API,將更多的金融設施帶入比特幣網絡。
閃電網絡也具備「向上捅破天」的實力,Blockstream 已經推出使用比特幣閃電網絡支付實現衛星訊息廣播的服務。用戶只需一個閃電網絡錢包,就可以利用閃電網絡相互發送私人數據。
比特幣擁躉 MicroStrategy 也開始搭建基於閃電網絡的 SaaS 平台,在囤幣之外開始考慮搭建應用層,閃電網絡的生態已經來到爆發邊緣。
在閃電網絡之前,比特幣的 DeFi 活動高度依賴 RenBTC 及 WBTC 等跨鏈封裝資產,缺少自身生態應用,導致比特幣只能走向數位黃金等價值錨定物,而本身的使用場景受到了極大限制,閃電網絡的出現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這種窘境。
重拾「點對點電子現金支付」夢想
比特幣雖然最早是反對美元濫發而推出的「電子現金」,起初一直承擔著交易媒介的角色,但在十餘年的發展後,也受制於比特幣網絡自身的局限性,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交易媒介悄然易主,USDT 、 USDC 等美元穩定幣成為媒介。閃電網絡開發商 Lightning Labs 想重拾當年比特幣的電子現金支付系統夢。
Lightning Labs 在今年 4 月發布的 Taro 是一個由 Taproot 驅動的協議,用於發行可以通過比特幣轉移的資產,以及未來用於即時、大批量、低費用交易的閃電網絡應用。
「美元比特幣化」已經被列為 Taro 協議的優先開發選項,支持用戶直接訪問比特幣和閃電網絡原生穩定幣,同時利用比特幣主網的安全和閃電網絡的效率。
Taro 使比特幣可以逐漸支持更多資產類型,並且以美元穩定幣計價,可以減輕比特幣帶來的價值波動,在最近的英鎊危機中,比特幣/英鎊的交易就開始活躍,而在以往的土耳其、俄羅斯本幣幣值波動期間,比特幣的使用量都出現明顯上升趨勢。
而大規模使用的轉折點,是 2021 年薩爾瓦多開始的比特幣法幣化刺激後,閃電網絡終於得到了大幅進步:截至 2022 年 10 月 10 日,閃電網絡共有 1.7 萬個節點,近 8 萬個通道,以及鎖定了近 5000 枚比特幣,價值近一億美元,其 TVL 大概是以太坊 Layer 2 選手 Arbitrum 的 1/23 。
隨後熊市到來後,比特幣閃電網絡的發展並未受到明顯阻礙,反而是圍繞日常使用場景進行了更多的擴展,得益於閃電網絡的廉價,其交易量等數據在持續上升。閃電網絡在 2021 年 9 月處理了 60 萬次小額交易。這個數量的交易只需要 332 個完整的鏈上比特幣區塊,通過閃電網絡上的交易,鏈上的內存庫免於被吸收大量區塊空間的交易。
其次,法幣化也是促進閃電網絡大規模採用的刺激因素,在 2021 年 9 月後,已經有 270 萬薩爾瓦多人成為 Chivo 錢包用戶,可直接使用閃電網絡進行轉帳等操作。
此外,擁有 700 萬用戶的 Paxful 於 9 月 14 日宣布整合 Lightning 網絡。 Twitter 推出了與 Lightning 整合的小費服務,使 Twitter 的 1.86 億用戶可以通過利用 Lightning 網絡向對方發送小費。
從 2021 年 1 月 1 日到 2021 年 9 月 30 日,閃電網絡的鎖定 BTC 容量增長了 181%,從 1058 BTC 到 2968 BTC 。
其中,最為耀眼的是基於比特幣閃電網絡建立的加密支付應用 Strike,其目標是挑戰 Visa 、 PayPal 等傳統支付巨頭,以及西聯匯款等跨境支付公司。
以 PayPal 旗下的 Venmo 為例,其支持在朋友和家人間進行網路轉帳,共計有 6 千萬用戶,在 2021 年完成了 2296 億美元的交易額,以此為起點暢想閃電網絡的交易額,其目前還在襁褓期。
而在商戶結算領域,Visa 和萬事達卡每筆交易會收取 2-3% 的手續費,而利用閃電網絡,100 美元的交易費用不會超過 1 美分,這對於小型商戶而言,無疑是個具備吸引力的特點。
目前支持在阿根廷、薩爾瓦多和美國三個地區展開服務,其中,阿根廷用戶將能夠進行比特幣匯款支付、在 Twitter 上接收比特幣打賞並使用 Strike 的點對點交易服務。
Stike 還和 Shopify 、 Blackhawk Network 、 NCR 合作建立比特幣支付系統,該系統允許商家在客戶使用加密貨幣付款後快速接收美元付款,目前支持該支付網絡的商家包括麥當勞、 CVS 、 Walgreens 、 Whole Foods 和沃爾瑪等。
此外,Strike 還宣布將推出新款 Visa 卡,使用該卡消費將獲得消費獎勵,目前用戶可加入候補名單來獲得體驗該卡的機會。
至此,Strike 的商業模型已經完成閉環,而在其之外,還有基於比特幣閃電網絡的支付公司 Neutronpay 完成 225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面向企業開發 API 供其使用。
比特幣的生態逐步成型,而其中最為耀眼的就是支付設施,包括 Cash App 等成熟產品,也有 LightSpark 這樣 a16z 領投的新銳。
閃電網絡的應用,將會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大規模降低比特幣的使用成本,建立圍繞比特幣的 Layer 2 、 DeFi 甚至 NFT 生態,其中值得注意的有面向消費者、商家以及企業級的各類產品。
閃電網絡簡史
閃電網絡的提出並不落後於以太坊擴容方案,閃電網絡於 2015 年由 Joseph Poon 和 Thaddeus Dryja 首次提出設想,但在 2018 年才真正開發出來,並部署到比特幣網絡上。
在閃電網絡之前,比特幣也嘗試過其他方案,比如 SegWit,在 2017 年 8 月被稱為隔離見證(SegWit)的比特幣協議的升級生效,改變了區塊的衡量方式。在完全採用 SegWit 的情況下,將最大區塊大小增加到約 4MB,但在處理人類每天進行的數以百萬計的小額交易面前,主網擴展能力最終達到了一個上限。
並且主網又不能頻繁升級,而 BCH 等分叉幣的教訓還在眼前,最終社群也只能從 Layer 2 的角度去思考解決辦法,只把主網作為最終決算層。
比特幣閃電網絡的技術原理並不復雜,簡單而言,就是比特幣主網將每筆交易廣播到鏈上,而閃電網絡則針對鏈上的通道狀態進行驗證,而只有在最終結算的時候才將交易資訊廣播至主網。
其在點對點之間運作方式如下:
•閃電網絡利用一個由智能合約打開一個支付通道網絡,本質上就是待交易雙方的一個複式記帳本,在雙方之間保存交易記錄。對手方都承諾了存入其中一定數量的比特幣,可以被發送到另一個對手方那裡。
•對手方在彼此之間轉移資金而不在區塊鏈上廣播他們的交易,而只保存在彼此的帳本上。當其中任何一方或雙方決定不再需要該通道時,雙方結算餘額並將結果廣播至主網。
這裡面的關鍵是防止作弊問題,畢竟兩點之間的預結算並不會保存在主網上,為了防止人們試圖通過虛假的結帳聲明來竊取比特幣,閃電網絡有一個懲罰協議。如果 Alice 發送了不正確的訊息,而 Bob 證明這個訊息是假的,那麼通道中的所有資金都將被轉移到 Bob 。
其中的技術關鍵是哈希時間鎖定合約(HTLCs),這個協議允許交易通過支付通道路徑發送比特幣,但也消除了攔截和保留付款的可能性。簡單地說,在最終結算時,HTLCs 要求收件人確認他已經收到付款。如果收件人在一定時間內沒有確認收到付款,付款將被退回給發件人。
在美國財政部制裁 Tornado Cash 後,抗審查成為行業內真正的用戶剛需,尤其是在以太坊轉為 PoS 機制後,其是否會被定性為證券已經是個值得認真考慮的問題了。
而閃電網絡本身並無此項擔憂,其只在最終結算時才廣播至主網,退一萬步說,大家還可以去主網交易,其高度抗審查的特性會帶來更為豐富的使用場景。
2019 年 1 月,Twitter 用戶 Hodlonaut 進行了一項社會實驗,他向一個回應他的推文的人發送了 10 萬枚 SAT,達成交易的條件是,收件人增加 1 萬枚 SAT ,然後發送給一個新用戶。這條交易鏈被重新命名為「閃電火炬」,並迅速在 Twitter 上獲得關注。最終有 282 名參與者加入其中,包括 Twitter 和 Square 的創辦人 Jack 、前 PayPal 營運長和 LinkedIn 共同創辦人。
結語
2008 年,當中本聰寫下《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支付系統》之時,誰都難以想到設計為日常的、小額的、個人使用的比特幣網絡,會演變為昂貴、低效、機構化的「數位黃金」,這很難說是一種失敗,但總歸是偏離設計者初心的走樣。
相似的問題也發生在以太坊網絡之上,最終選擇的解決辦法是 Layer 2 擴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特幣的 Layer 2——閃電網絡也最終提出,成為讓比特幣回歸電子現金支付系統的種子選手。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PANews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連結 )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