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尹宁
原文来源:陀螺研究院
極富傳奇色彩的 Web3 似乎正在隕落。
去年的 Web3,在人聲沸騰中講著下一代互聯網攝人心魄的故事,傳統資本大刀闊斧般邁入,大廠青年以自由為名掘金,Web3 一度成為資本造神新概念。根據 Messari 統計,2022 年 Web3 VC 公開的投資項目共 1769 個,同比漲幅 30%,巨頭林立、人潮洶湧成為了 2022 Web3 的關鍵詞。
但不過短短一年,其熱度卻已不斷下降。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裁員潮,根據 CoinGecko 數據,僅 2023 年 1 月,Web3 領域高達 2806 人失業,中心化加密貨幣交易所佔裁員總數的 84%,其中不乏 Huobi、Coinbase、Blockchain[.]com、Crypto[.]com 和 Luno 等知名機構。
論及裁員原因,無外乎是源於低迷的市場環境與悲觀預期造成的盈利空間受到擠壓。無獨有偶,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加密政策環境陡然收緊,也給行業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壓力。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香港利好下,中國式 Web3 迅速鋪開版圖。
01、2022-2023:資本湧入到離場,Web3 搭乘極限過山車
從 2022 到 2023,Web3 領域像是駕著一輛飛馳的過山車。
2022 年初,在牛市的一路高歌猛進下,加密圈總市值穩步增長,加密圈以俄烏為契機進入主流中心,Web3 很快成為資本圈膾炙人口的新故事。
整個上半年,熱錢湧入 Web3 的態勢甚至可用瘋狂二字形容,原生加密風投 a16z 推出 45 億美元基金刷足存在感,Paradigm 出手加速,傳統資本紅杉資本、高盛、IDG、高瓴、經緯積極搶灘佔據先機,紅杉資本甚至以一周一項目的速度迅速跟投。
截止 2022 年 7 月,全球 80 多個國家共有近 900 只加密貨幣基金,據 Crypto Fund Research 預計,全球加密基金總規模高達 692 億美元,並仍在快速發展中。僅 2022 年上半年,Web3 領域投資已超 10 億美元, 整體投資規模突破 300 億美元,同比增長超 50.795,與 Web3 相關的新建投資基金 107 支,總金額達 399 億美元。
但熱度不會永遠持續。
下半年,隨著美聯儲的持續加息,流動性緊縮迅速戳破加密領域暗雷,先有 Terra 市值接近 200 億美元的 Luna 崩潰,後有三箭資本引燃火線,而到了年末,華爾街之狼 FTX 也上演了年度大反轉,整個 Web3 圈迅速陷入至暗時刻。
以主流幣種為例,素有數字黃金之稱的 BTC 在 2022 年 6 月 1 日跌破 2 萬美元至 19224 美元,此後陰跌不斷,在 11 月 9 日甚至跌至 15757.2 美元的榮枯線,而到 12 月 31 日,BTC 報價 16529 美元,環比年初跌幅 288.78%,跌幅顯著。ETH 也不遑多讓,價格從 2022 年初的 3000 美元回落到 6 月 18 日的 993.64 美元,與最高點回撤後 66.88%,年末也持續振盪至 1199.92 美元。
伴隨著主流幣的大幅下跌,其他 Web3 市場也日益艱難。從總市值看,NFT 市場總市值於 2022 年 3 月達到 349.6 億美元的峰值後持續低迷,11 月跌至谷底 208.2 億美元,一直到年底,NFT 行業的總市值均在 220 億美元橫盤。
但對 Web3 創投而言,即使在 Terra 與三箭資本連續暴雷後,投資者們並未給予其黃牌警告,甚至覺得這是估值合理搶占關鍵窗口入手的好時機。「Terra 暴雷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影響到投融資市場,但影響有所滯後,畢竟只是機制的問題,而且當時標的的選擇極為有限,FOMO 情緒在資本蔓延,對於風投而言,Web3 回報高、週期短、退出快,同一輪次機構數量也比較多,先佔據 Portfolia 肯定是優先級。」一位美元基金的投資總監在當時說道。
關鍵的轉折點在 FTX。
作為全球第三大交易所的 FTX,其創始人 SBF 是華爾街的常客,也是加密圈內聞名遐邇的政治參與者,據透露,FTX 是民主黨派政治獻金的重要貢獻者。在 Terra 暴雷中,FTX 以幣圈白手套聞名,曾以大約 14.22 億美元標下加密貨幣借貸平台 Voyager Digital 的破產資產。如此一家前途光明的企業在 11 月 11 日宣布破產,FTX Global、FTX US 等超過 130 家關聯公司遭受波及,根據今年 1 月披露的法律文件,FTX 債權人約有 7500 名,高盛集團、摩根大通,三菱 UFJ 銀行和德意志銀行、蘋果、Netflix、亞馬遜等多家巨頭包含在內,至此,幣圈正式引發大地震。
FTX 的崩潰對 Web3 圈層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究其根本,作為華爾街所青睞的候選人,眾多傳統資本甚至是養老基金均有所參與,當其因為賬戶挪用與高槓桿大廈將傾時,不僅對於行業打擊巨大,也重創資本對於加密領域的預期。
在 FTX 破產後,投融資市場跌幅顯著,11 月投融資總額對比前值滑落 32.87%,同比下降達到 80%。而 12 月,投融資金額與事件數持續滑落,全月完成投融資事件為 57 起,環比下跌 15%,投融資總額為 28.16 億元,對比前值滑落超過 50%,同比跌幅達到 42.75%。從平均融資金額來看,12 月,全球區塊鏈平均融資金額下跌至 0.49 億元,環比下降 43.60%,資本對於 Web3 圈層投資預期進一步降低,逐利性不斷增強。
在一連串的暴雷之後,監管也把視野投向了野蠻無序的 Web3 領域。
02、監管趨嚴,海外 Web3 拉開合規序幕
鑑於 FTX 的惡劣程度,在其破產後,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新加坡等多個地區表明對該事件暴露出的加密監管瓶頸高度重視,印度央行行長更是直言加密領域不應納入監管範圍以變相承認其有效性。
儘管早有端倪,監管在 2023 年才陸續序幕,位於加密權力中心的美國則是最為典型的一個。
1 月 3 日,美聯儲、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與貨幣監理署發布聯合聲明,強調加密資產相關風險不能轉移到銀行系統。1 月 27 日,美國白宮發布了題為《政府減輕加密貨幣風險的路線圖》的博客文章,呼籲當局在適當的情況下加強執法,並要求國會加大力度監管加密行業,並指出立法不應為主流機構一頭扎進加密貨幣市場開綠燈。
來到 2 月之後,加密主要執法機構 SEC 動作頻頻。2 月伊始,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之一 Kraken 因違反發行產品的證券規定捲入 SEC 的調查,該調查迅速引發市場上對於美國將禁止加密質押的猜測,人心惶惶中,去中心化交易所 Lido 等平台價格迅速拉升至 10%。到 2 月 9 日,SEC 與加密在 2023 年的首次戰役以 Kraken 終止美國質押並賠償 3000 萬美元而終了,儘管以賠償結束是 SEC 的尋常套路,但是市場上仍流言四起。
無獨有偶,事件僅結束 4 天,幣安旗下穩定幣 BUSD 再度被盯上。2 月 13 日,知情人士透露,穩定幣發行商 Paxos 因 BUSD 相關問題將面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訴訟。美 SEC 執法人員已向 Paxos 發布 “韋爾斯通知”(Wells notice),告知可能的執法行動,表示 Paxos 發行和上市的 BUSD 是一種未註冊的證券,計劃起訴 Paxos 違反投資者保護法,並可能採取強制行動。目前,Paxos 宣布結束與 Binance 在穩定幣 BUSD 上的合作關係,現有 BUSD 在 2024 年 2 月之前仍得到充分支持並可贖回。
種種動作無一不顯示美國對於加密領域的監管態度正逐漸轉向,SEC 此舉也被稱之為 “納粹長刀之夜”,強監管成為了加密與 Web3 可預見的客觀趨勢。而究其根本,在 2022 年的暴雷中,監管的缺失肉眼可見,而作為 SEC 負責人 Gary Gensler 更是深陷 FTX 內部交易疑雲,從此角度,為保護投資者,加密監管的趨嚴化既是大勢所歸,也是 SEC 為擺脫監管失利責任的關鍵途徑。
從宏觀來看,美國為首的加密監管已成為全球的風向標,監管舉措具有長期的持續蔓延性,例如此前加密新貴移民聖地新加坡,監管言論也已逐漸鷹派,金管局行長孟文能近日稱將抑制加密貨幣投機。積極的一面是,合規化與主流化互為因果,合規化的推動也必然會將加密領域向主流化遷移。
03、預期悲觀,Web3 開啟裁員潮
但在合規窗口期中,加密企業的煎熬卻是難以避免。
尤其是去年全球經濟局勢的不景氣與通脹的推高,美聯儲連續大幅度加息,以比特幣為核心的加密資產市場作為美元衍生市場衝擊嚴重,在悲觀預期下,科技企業降本增效的方式也在加密領域迅速上演。
根據 CoinGecko 數據,在兩大崩潰事件後,加密領域裁員人數激增。僅 2023 年 1 月,Web3 領域高達 2806 人失業,其中,中心化加密貨幣交易所佔裁員總數的 84%,Huobi、Coinbase、Blockchain.com、Crypto.com 和 Luno 等知名機構均在其中。在此之前,Web3 裁員潮已經持續一段時間,Coinbase 在 22 年 10 月就已開始裁撤遠程辦公人員,而 Crypto.com 也於同月裁員 2000 人,佔據總員工數量的 30-40%。
而 2 月,裁員潮還在繼續。加密做市商 GSR、NFT 市場 Magic Eden、加密媒體 The Block 也相繼披露人員縮減計劃。
所幸的是,受到美元指數的波動與通脹放緩帶來的加息減弱預期,2023 年加密市場反彈明顯,加密貨幣市場保持著較為強勁的走勢,總市值從 8200 億美元一路飆升至約 1.1 萬億美元,上漲約 47%,Wind 數據顯示,2023 年開年至今,全球大類資產表現中比特幣以近 50% 的漲幅排名第一。
但細看數據,山寨幣在成為了拉動年後上漲的主要幣種,部分非主流幣種上漲超過 400%, 由此可見,此輪行情並非意味著加密領域出清的結束,反而是市場環境放鬆下資金流回流炒作的又一輪開始,具有極強的脆弱性。但這在離奇的 Web3 中已是常態,Chainalysis 數據顯示 2022 年 24% 的新代幣具有拉高出貨特性,估計投資者花費價值 46 億美元的加密貨幣購買 9,902 種不同的疑似欺詐代幣。
對於風雲詭譎的外部環境,在 Web3 就業的年輕人也深感迷茫。
在某 NFT 平台擔任運營的 95 後 Alex 直言,曾經因為 2 倍的 package 從大廠跳槽到 Web3 之後,不到一年就從操盤千萬項目到行業寒冬被動離職,現在也在思考是否離開這個行業。「可能是因為我個人的原因,這個行業讓人沒有安全感。」他說道。
和他持有相同看法的是前高中教師 Ann,從懷抱暴富美夢辭掉編制進入 Web3 行業,再到裁撤離場四處飄蕩,到現在決定繼續考編,她也頗為後悔,「真心喜歡過這個行業,但風險毋庸置疑,FTX 破產之後我就覺得夢該醒了。」
但另一位 00 後卻不這樣認為,「這只是階段性寒冬而已,互聯網曾經也是哀鴻遍野,我個人認為數據主權回歸與資產數字化是不可逆的,財富密碼雖然比以前少,但是絕對存在。」剛剛從某頭部交易所離職的他正致力於尋求 Web3 的市場崗位。
在就業最前線的獵頭也感受到了市場從熱到涼再到熱的趨勢變化,「去年 2 月開始整個 Web3 的 case 基本停不下來,大廠人的意向諮詢頻繁,但從 10 月開始,計劃削減或裁撤明顯,一直到 1 月,市場與職能類崗位放出也不多,級別也相對較高,而崗位類別主要還是以量化與技術類工種為主。2 月之後,運營類相關崗位突然激增,部分小交易所也開始蠢蠢欲動。」一位專注於 Web3 的獵頭 Doris 表示。
04、Web3 另一面:進擊的中國式發展之路
海外的 Web3 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一年,但反觀中國的 Web3,儘管數字藏品也不免炒作輿論,但在早早剝離加密領域後,竟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發展路徑。
在接連遭遇千團大戰、巨頭退場、暴力出清後,與加密領域聯繫最為緊密的數字藏品在今年正向合規化前行。
“數據二十條” 的發布後,數據權屬的確立與流轉定價實現了基礎的理論依據,以國資與數據交易所為代表的數字藏品平台正不斷湧現,大灣區數字文化資產交易平台、廣文數字文化資產交易平台、安徽 “國版優藏” 等平台層出不窮,其中中國數字資產交易平台更是對數字藏品合規二次流轉放開了底線,疊加各地對於 NFT 的政策提及,NFT 在中國也不再被談之色變。
在境外,作為填補國內政策的香港,繼《有關香港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後,在今年也正式向加密領域發出了邀請函。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多次在公開大會上宣布鼓勵虛擬資產與加密企業在香港發展,從現實角度,香港已經完成了為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設置發牌制度的立法工作,新制度將會在今年六月實施,證監會已經批出兩個虛擬交易所牌照,已有三大虛擬資產 ETF 成功上市。近日,香港更是宣佈在政府綠色債券計劃下成功發售 8 億港元的代幣化綠色債券。
不論是為人詬病良多的數據隱私,還是合規化的數字資產交易,甚至是加密領域的配合與承接,中國都在向著更開放、更自由的方向邁進,儘管在代幣化的禁令下,中國 Web3 項目掣肘明顯,但當下香港的補充也讓整個 Web3 版圖在中國開始全面鋪開,產業化以數據為側重點在內地實現,而金融化則聚焦資產切入回流至香港。
SEC 的收緊與香港的開放,截然不同的態度正影響著搖擺不定的加密圈,近日 “今年 6 月 1 日香港居民自由買賣加密貨幣將完全合法” 流言甚囂塵上,加密圈立即用腳跟票,“中國” 概念由以往的人人喊打一躍成為熱門板塊,Cocos、Conflux 等國產項目 7 日內漲幅超過 200%。但在概念炒作背後,不難看出,市場對於合規化演進下東西方 Web3 格局重塑的猜測已然縈繞。
2 月 20 日,香港監管再有行動,香港證監會就有關監管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的建議展開諮詢,其在諮詢文件中表示,將允許個人投資者在證監會許可的交易所交易大市值代幣,前提是知識測試、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和合理的風險敞口限制等保障措施到位。
05、後話
Web3 是否就是未來?答案或許還要經過漫長的歲月才可知。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關地區與競爭,若要長期發展,Web3,絕不能僅僅是閃爍著光芒的泡沫故事。
但另一方面,資本們正急不可耐,AIGC 與 Chat GPT 迅速取代了 Web3 成為了下一個故事的主角,谷歌趨勢顯示,生成式 AI 搜索量在過去一年內暴漲 80%,而與之對應的 Web3 下降 40%,科技企業的焦慮販賣成為資本圈的精神食糧。對於行走在風口的風投而言,造神顯然比神本身更值得關注,至於是偽神還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在一輪循環後也就無人在意了。
而在日前,Alex 聯繫筆者,提及此前裁撤的項目將在香港再次重啟,平台提出了返聘要求,但他還是選擇拒絕,下定決心離開了這個光怪陸離的行業。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MarsBit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連結 )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熱門市場動態與新聞傳送門:
區塊客致力於發掘和整理各種與區塊鏈技術有關的內容,只要與區塊鏈或區塊客網站有關的合作和/或建議,我們都非常歡迎。請您發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