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來源:LayerTwo Labs
事件1:2023 年 9 月 27 日,誕生15年後,比特幣鏈上交易量突破9億筆。
同一時間,以太坊的鏈上交易量是21億筆,以太坊誕生於2015年,較比特幣晚7年。最近一年來,大量的以太坊交易已經轉移到以太坊各種Layer 2網路。
事件2:時間往前推一天,比特幣社群熱議Rune協議 ,一個由Ordinals協議的創始人Casey Rodarmor 基於比特幣網路發布的 FT (Fungible Token)協議設想。Casey Rodarmor這麼做的理由是Ordinals被BRC-20 代幣濫用,BRC-20 相關的銘文數量已經佔到了銘文總數的85% 以上,讓原本希望Ordinals作為NFT樂園的他難以忍受,設計了這個新的FT協議以求BRC-20遠離Ordinals。
I started work on an implementation of runes named Runestone.
Runestone will not recognize runes below a future block height, decided in well in advance and publicized widely.
I don't think there's any reason to rush an implementation, and there are subtle details of the…
— Casey (@rodarmor) September 27, 2023
基於Ordinals的Brc-20從誕生起就伴隨著質疑:依靠鏈下中心化的索引器,將一次性的、標準化的指令,儲存到有限的sats空間內,被認為是對比特幣資源的嚴重浪費;雖然在其炒作火熱期間,為比特幣礦工帶來了超高(但不科學)的手續費收入,但也阻塞了正常的比特幣交易,被社群所批評。
Ordinals 爭議的啟示
我們可以從上訴兩件事中學到的:
1.比特幣缺乏交易
和以太坊的交易數據對比形象的說明了事倍功半是什麼樣子,這涉及到二者採用率和使用場景。
以太坊唯一地址數量達2.4億,平均每日活躍地址在40萬上下,高峰期可達120萬。
比特幣持幣地址數量還未超過5000萬。
而再深一層,交易量背後帶來的是網路業者、生態參與者的收入差距,這會演變成對用戶的吸引力差異。
如果梅特卡夫定律生效,網路價值與網路使用者成正比,現有狀態不改變,那麼以太坊在市值上超越比特幣就可能成為現實。
2.比特幣需要費用低廉的頻繁交易
Ordinals資產尤其是BRC-20炒作頂峰時,一筆比特幣交易的Gas費高達數百美金,這是不可持續且有害的狀況,直接導致普通人遠離比特幣,比特幣也會喪失在跨國匯款時面對法幣的優勢。
3.在比特幣主網的擴容難以持續
Ordinals的實現得益於Segwit和Taproot升級,提升了每一筆比特幣交易的容量和支援的數據格式,Casey Rodarmor添加了一個編號協議並進行追踪,實現了比特幣上的NFT發行。
在藝術品NFT這類資產的交易需求來看,比特幣還能夠支持,但如果是用來支持FT資產,那麼比特幣網路的堵塞則難以避免。
比特幣的第一原則是保持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盲目的持續提升區塊容量會走向大區塊路線,逐漸形成節點中心化問題。我們可以預見Rune協議會在未來也難以持續,因為相似的故事已經上演過不止一次:已經沒有人使用染色幣,也沒有人使用Omni的USDT,而RGB協議運行了多年也沒有被人們所採用。
DriveChain給予比特幣生態培養土壤
Casey Rodarmor不只一次的表達了對Ordinals被濫用為Brc-20的發行工具的失望情緒,認為99.9%的FT都是meme與騙局。儘管如此,用戶還是展現了對RUNE協議的極高關注。
這個事情裡,也告訴我們的是,加密用戶對於比特幣生態的渴望與熱情程度。
兩方衝突的觀點是對比特幣區塊空間資源的爭奪和使用方法。而實際上,向外拓展的意義遠大於「內卷」。
區塊鏈網路面臨安全性、去中心化和可拓展性的不可能三角,必須保持安全、去中心化的比特幣,採用分層、側鏈方式去實現擴容是當下開發者們探索的主要方向,也是Layer 2 Labs自2015年就持續鑽研的領域。
在初步設計的一些側鏈中,就有用於高頻交易的高性能側鏈和NFT資產的側鏈。
BitAssets
BitAssets是主要為NFT而服務的DriveChain二層側鏈,能夠發行多種NFT資產,包含數位藝術品和現實資產上鏈,無論是股票、積分還是碳排放額度、數位藝術、航空里程、魔獸世界黃金等等。
BitAssets提供了一種支援這些資產類型的側鏈設計,BTC用於支付網路交易費用。在可以發行NFT的基礎上,同時可以創建、交易或拍賣新資產。在初始的設想中,在簡單的PFP交易之上,BitAssets側鏈能夠完成區塊鏈上的投票和股息支付,以及第三方構建私人管理的資產「組」,這個組這個列表將永遠固定,並且不會被竄改。
相較於Ordinals,BitAssets有其優勢。因為Ordinals NFT存在於比特幣主網之上,遇到了交易效率的問題,同時它們消耗了L1區塊空間,並混淆了零售用戶。
藝術家和上市公司對於NFT這樣的形式都很感興趣,這能夠為他們建立全球市場,帶來更好的資產流動性和收益。Ordinals的火熱已經說明了藝術家、收藏家們對於這種永久儲存的強烈需求。NFT有更廣闊的探索空間,更有設計自由的DriveChain二層側鏈,能提供探索這個空間的高效工具。
Thunder Network
「Thunder Network」—一個大型區塊側鏈網路。它基本上與BTC主鏈網路相同,只是具有更大的區塊大小/sigops限制。Thunder Network是用來處理超大量交易的方案,目的是達到全球用戶使用的效能。根據世界支付報告推算,2016年全球用戶的需求相當於每秒不到25,000筆交易的TPS。我們可以將其再上調40%以包含現金交易,這將要求TPS達到35,000,這是Thunder Network的目標。
它是去中心化的二層側鏈,並且有它的優勢,即可以按需、有計劃的進行擴容,同時用戶有更多的選項。Thunder Network可以根據需求選擇、添加,也可以依照支付能力選擇,如同飛機、火車區分的頭等艙、商務艙、Coach等。頭等艙是比特幣主網等小塊Layer 1——昂貴但高質量,廉價節點、可靠訪問區塊鏈、高額的交易Gas費用。Coach將是2層的大塊「可伸縮性側鏈」——使用起來很便宜,但是更高要求的全節點,更少的去中心化。
Thunder側鏈的擴容實作是按需進行的,幾個大塊側鏈,依序加入。從一個側鏈開始——它可能有一個10MB的區塊大小,它被編程為在10年內緩慢上升到1GB。如果需要更多容量,我們可以耐心等待(10MB區塊大小隨著時間的推移向最終目標1GB上升)。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可以隨時增加另一個側鏈。每次創建新網路時,每個人的交易費用都會下降(例如,當T. India創建時,所有印度用戶都會從「Thunder」、「Thunder.Asia」和「T.China」快速遷移到那裡)。
這種策略被稱為「Thunder」,每個側鏈為「T-network」。它是彈性的,可以根據需求進行進一步擴容,相比BCH和MonochainBTC的方案,它靈活多變、適應性強。新的T-Networks不必是現有T-Network的軟分叉。如果需要,新的分叉可以完全從頭開始,每個新的側鏈都是一個全新的程序,有完全的設計自由。此外,每個新的側鏈都可以與自己的客製化硬體配對,這可以幫助管理者。
總結
Ordinals協議帶起的比特幣熱潮告訴我們,比特幣的擴容有自身出於長遠健康發展的必要,也有來自用戶端的外在動力,進行比特幣的正確擴容有其緊迫性必要性,也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實用性,Layer 2 Labs正在為其培養肥沃的土壤。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MarsBit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連結 | 出處:LayerTwo Labs)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