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於「以太幣後市走向」的多空論戰,近日引發加密貨幣社群高度關注。華爾街知名分析師 Tom Lee 頻頻唱多以太幣,卻遭到 Mechanism Capital 共同創辦人 Andrew Kang 猛烈抨擊,直指對方看漲以太幣的論述相當「弱智」;面對如此尖銳的批評,Tom Lee 不僅沒有動怒,反而以一句充滿加密精神的妙語,將這場論戰推向新的高潮。
Tom Lee 早前曾預測,受代幣化、機構採用和穩定幣成長的推動,以太幣的公允價值將達到 60,000 美元。
對此,9 月 24 日,Andrew Kang 在社群平台 X 上發布長篇貼文,從 5 大層面剖析 Tom Lee 的看漲邏輯,批評 Tom Lee 所言是「將多項金融常識誤解混雜而成的粗劣觀點」,甚至氣到直言:「若真照他的邏輯走,以太坊將成為 Luna 2.0 。」
Andrew Kang 認為,Tom Lee 對「價值捕獲(value capture)」機制的理解幾乎全然錯誤,從穩定幣到代幣化資產,從技術面到總體經濟敘事,都顯得過於表層。
1. 穩定幣與資產代幣化(RWA)成長 ≠ 以太坊收入同步擴張
Andrew Kang 指出,自 2020 年以來,穩定幣交易與代幣化資產規模已經成長百倍甚至千倍,但以太坊協議收入卻幾乎停滯不前。原因在於:
-
以太坊升級讓交易效率更高,單位手續費被壓低;
-
穩定幣與 RWA 活動正正被 Solana 、 Arbitrum 等更具商業拓展能力的公鏈所蠶食;
-
最關鍵的是,資產代幣化的規模,與鏈上流轉頻率並非線性關係。他舉例,1 億美元的債券被代幣化,若兩年才交易一次,對以太坊的貢獻可能只有 0.1 美元;反而 USDT 在高頻交易中創造的手續費更高。
2.「數位石油」類比的陷阱:商品屬性非看漲理由
對於 Tom Lee 將以太幣比作「數位石油」的說法,Andrew Kang 表示,經通膨調整後,真實世界的油價在過去一世紀裡,始終在一個寬幅區間內震盪,從未實現無限的線性增長。
Andrew Kang 認為,即便是將以太幣類比為商品,也不足以構成看多依據。
3. 機構買入以太幣保障代幣化資產?缺乏證據
Tom Lee 還曾提到,大型機構為了發展代幣化業務,未來會買入並質押以太幣,以作為營運資本。
不過 Andrew Kang 認為,這種想法純屬一廂情願,現實中並無銀行將以太幣納入資產負債表,更未見相關宣告。他說:
銀行會因為需要不斷支付能源費用而囤積汽油嗎?不會,它們只會在需要時支付。
銀行會購買它們使用的資產託管機構的股票嗎?不會。
因此「機構買入以太幣」的邏輯並不成立。
4. 以太幣等同於所有金融基礎設施公司總價值?
另針對 Tom Lee 說過「以太幣將等同於所有金融基礎設施公司總價值」的論點,Andrew Kang 則認為,這幾乎到了「純屬臆斷」的程度,與現實中的價值捕獲邏輯完全脫離。
5. 技術分析的濫用:先射箭再畫靶
Andrew Kang 雖認同技術分析的價值,但他批評 Tom Lee 的圖表分析,只是在為自己預設的看漲立場,隨意畫線找理由。
Andrew Kang 指出,周線圖清晰顯示,以太幣仍處於長達數年的寬幅盤整區間(1000 美元 ~ 4800 美元),近期更是在觸及區間上緣後,未能有效突破,技術面實則偏空。
Andrew Kang 總結稱,以太幣目前的估值,很大程度來自於投資人「金融常識的缺失」。雖然流動性環境支撐了市值,但若無結構性變革,長期相對表現恐將乏力。
面對 Andrew Kang 的辛辣批評,Tom Lee 在 Token2049 的舞台上,選擇以從容、輕鬆的姿態回應:
在加密貨幣的世界裡,「Retarded(弱智)」是個讚美詞 —— 所以我就當他是在誇我吧。
我就是個「以太幣腦殘粉」(I’m ETH-tarded)。
這句一語雙關的回應,巧妙地將侮辱性的詞彙,轉化為加密社群中那種「反共識」、「堅持信仰」的代名詞,瞬間引爆了現場氣氛,也贏得了社群的廣泛讚譽。
社群力挺 Tom Lee
在社群輿論場上,風向似乎一面倒地支持 Tom Lee 。網友的評論焦點,並非其論述的技術細節,而是他過往的膽識與市場嗅覺:
- 今年 4 月市場急跌時,Tom Lee 是唯一敢在電視上力排眾議、公開喊出 V 型反彈的勇者。在我看來,光是這份膽識,就為他贏得了所有的尊重與信任。 —— @Longshot_Long
- 太牛了,有觀點、有信仰。他知道未來將會發生什麼。 —— @OneXOneY
- Tom Lee 的論點總是將『人口結構』納入考量。他的優勢在於「曉得是誰在買幣」。 —— @MikeAbundoTech
一邊是嚴格數據檢驗下的冷靜懷疑,另一邊則是市場直覺驅動下的堅定信仰。最終誰能勝出?也許只有資金流向與時間能給出答案。
免責聲明: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