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上數據顯示,據信在 2009 年挖出約 4,000 枚比特幣的「遠古地址」,在沉睡 14 年之後近日突然活躍,並轉移了 150 枚比特幣,這也是自 2011 年 6 月以來,該錢包首次出現異動,因此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這 150 枚比特幣在上一次被轉移時,價值約 6.77 萬美元,如今已升值到 1,600 萬美元。數據顯示,該錢包在 2011 年曾將挖出的比特幣集中轉移到單一地址,直到本周才再次出現交易紀錄。
A Satoshi-era wallet that mined 4,000 BTC between April and June 2009 – just months after Bitcoin’s launch – and consolidated everything into one wallet in June 2011, has just transferred out 150 BTC after 14.3 years of dormancy.
It was worth $67,724 back in 2011.
Now that same…
— MLM (@mlmabc) October 23, 2025
根據鏈上分析公司 Glassnode 統計,每年只有少數 2011 年之前的錢包會轉移資金。由於這些比特幣被挖出時,中本聰仍活躍於論壇,因此每當有這類「中本聰時代的地址」甦醒過來,都會在市場掀起波瀾與揣測。
從歷史經驗來看,「遠古錢包」的甦醒,總會引發市場短期的不安。交易員往往將此解讀為「早期持有者準備拋售」的前兆,引發對賣壓湧入交易所的恐懼。
這次異動的時機點,正值比特幣在 11 萬美元關卡附近盤整,市場才剛從本月稍早的史詩級崩跌中,試圖恢復元氣。當時,比特幣從 12.6 萬美元上方的歷史高點急速下挫,引爆加密貨幣史上最大規模清算潮,高達 190 億美元的槓桿倉位遭到血洗。
在目前「市場情緒極度脆弱」的背景下,任何暗示潛在賣壓的風吹草動,也都有可能放大市場的謹慎情緒。
然而,回歸理性分析,區區 150 枚 BTC,相較於比特幣每日超過 200 億美元的交易量,根本微不足道,因此,這次事件的衝擊,絕大多數僅止於「心理層面」。
「中本聰時代巨鯨」為何選在此刻行動?市場推測有幾種合理解釋:
- 安全升級: 巨鯨可能正將比特幣,遷移到更安全的錢包(例如冷錢包或多簽錢包);
- 資產規劃: 可能是遺產繼承的執行步驟;
- 功能測試: 單純測試轉帳功能是否正常。
專家強調,除非這筆資金後續被追蹤到流入交易所的充值地址,否則不太可能代表持有人已經賣出。事實上,2021 年、 2023 年類似的遠古錢包甦醒事件,最終也並未導致幣價下跌,事後多被證實僅是個人資產重組。
免責聲明: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