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客上週報導,國研院國網中心為滿足國內各界與日俱增的需求,持續建置「先進人工智慧大數據計算主機與儲存系統」(以下簡稱 AI 大數據主機),今年 5 月投入新台幣 8 億 6 千萬元預算分成三大項目公開招標,當中的 C 標「臺灣區塊鏈服務平台」即由 「華碩雲端」(ASUS Cloud)奪得。
近年來,「區塊鏈」、「分佈式帳本」技術已成國際新顯學,上至國家政策,下至新創團隊,紛紛投入相關研究及開發。實際上,華碩雲端面向國際深耕開放系統、雲端儲存已有 12 年,在台灣、洛杉磯、盧森堡皆設有數據中心,三地用戶規模達 7 至 8 千萬人,過往卻鮮少聽聞有涉足區塊鏈領域,為何能拿下 C 標為國網中心建置區塊鏈服務平台?
萬人追捧的「區塊鏈」,華碩雲端也在默默深耕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思考,得知上述消息後確實會感到訝異甚至不解,華碩雲端究竟有什麼「秘訣」?帶著這樣的疑惑,我們走進華碩大樓深入採訪,區塊客這才意識到,華碩雲端是當真「有備而來」的,也驚覺到原來台灣也有默默深耕區塊鏈落地應用的無名推手,而這就必須從 8 年前開始說起了。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這樣娓娓道來,
我們從 2012 年開始協助企業數位轉型,長期探究雲端、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等帶動數位轉型的重要技術,正是在這個迭代的過程中發現區塊鏈的潛能,隨即於去年底開始投入佈局,華碩內部成立區塊鏈實驗室,主要研究這項技術在智慧醫療、智慧城市領域的應用,為求能利用區塊鏈來真正解決「對」的問題,最終讓它落地。
吳漢章表示,今年目標是在醫療領域內,利用區塊鏈的特性來解決「資料交換」方面的疑慮,像是強化知情同意書的效力並提高其可信度。此外,華碩雲端還希望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醫療數據」的授權,當個人醫療數據被授權用於臨床研究後,再透過區塊鏈進行追蹤,確保這些資料後續被妥善運用。
攜華碩健康推動區塊鏈「落地」現實生活
同樣專注在個人醫療數據授權、協助臨床研究資料蒐集, 因此,前述兩個區塊鏈用例都是在華碩雲端旗下子公司—— 華碩健康(ASUS Life)的數據服務中落地,讓區塊鏈能真切被運用在現實生活中,吳漢章直言,
這不是專案生意,也不是概念遊戲,具體目標是「今年能在台灣服務到消費者層面」,而不會是「我們純有想法,但我們一知半解」。
華碩健康投入醫療數據授權逾兩年,吳漢章說,這段期間跟相關主管機關、公協會也針對此議題討論,即台灣要解決授權問題只有兩種出路:一、做好知情同意;二、修專法,「但修專法不是我們能控制的」吳漢章續稱,最終還是回到第一個關鍵點——「將知情同意做到位」,所以華碩雲端才希望能藉助區塊鏈的特性,進而實現資料授權的控制,又能同時動態掌握授權對象。
然而,就區塊鏈的發展現況來看,讀者或許會發現,這項技術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有待突破,諸多法律規範、相關基礎建設還需落實、規劃,再者,區塊鏈應用部署成本過高,目前台灣企業的接受度尚不明朗,合適的商業模式亦未可知。
區塊鏈普及化兩大難點:難懂、成本高
筆者心想:或因如此,華碩雲端雖在區塊鏈領域早有佈局,卻也低調不多說,沒有大肆宣揚,媒體報導更是少之又少?原來,在吳漢章眼中,相對於 AI 、雲端技術而言,區塊鏈普及化有「兩大困難點」,他解釋道,
第一點在於區塊鏈本身就深澀「難」懂。第二個困難點在於,區塊鏈成本高昂,似乎不符合台灣人花錢的習慣。不是沒有想法,而是因為它既然很「難」,必然就很「難」解釋,更遑論說服公司高層掏錢讓你去試。
吳漢章接著坦言,過去跟 C 標合作夥伴交流時也曾提及這些困難點,而在他認為,若在區塊鏈的效益尚未明確之前,國家就能先行把基礎設施建設好,那麼就有望能克服第二個困難點。至於區塊鏈概念太「玄虛」該如何解?吳漢章表示,
那就要視乎垂直領域內,有沒有領航者先把實際用例做出來了,而這也就是我們想要做的事情。
免責聲明: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