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區塊鏈愛好者大會在一連兩天的活動中,共安排了八個領域的專題分享演講。首日演講內容包括內容存證、金融科技、醫療照護及資產管理四個主題。「內容存證」的第一位演講嘉賓是臺灣網路認證股份有限公司策略長杜宏毅博士,他跟大家談到電子化認證存在的缺點,並指出存證的信任障礙不在於技術本身。
臺灣網路認證股份有限公司在金融、證券、保險產業,以及安全電子商務均擁有多年的實務經驗,杜博士在演講時談到文件電子化認證面對的問題,他表示,目前市場上提供電子化認證服務的軟體有 Blocksign 及 POEX.IO 等。 Blocksign 能夠安全地處理文件簽屬認證,如一方要寄出存證信函或收據,透過區塊鏈記錄得以長久儲存,使用者也可以在上面進行電子簽章。但這樣的做法存在缺點,因為它將資料上傳至公鏈,上傳文件後須等待 24 小時才能被認證。 POEX.IO 也是提供類似的服務。
他解釋說,一般進行電子化認證涉及到資料要進出區塊鏈,流程包含到 Notarization 公證(製作)、 Repository 存證(儲存)及 Validation 驗證(使用)。而資料進出區塊鏈在應用上會產生困難,主要是信任的問題。很多人問他:「區塊鏈目前能否應用在食安產銷履歷?」他表示,如果資料在進入區塊鏈前已被做假,那麼存在區塊鏈上的資料實際上也只是假資料,因此諸如公益捐款、食安產銷、個人履歷等,目前在應用上都存在相同的問題。
內容存證最大的障礙不在技術本身,而是誰或如何存入資料的信任問題,這無法單一透過區塊鏈技術來解決。
檢驗身份存在難度 成功大學用區塊鏈保存成績單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黃敬群舉他過去在審核推薦甄試的經驗為例,他表示檢驗身份存在相當的難度。「推薦入學時要如何知道學生提供的獎狀是真實的?」即便經過與主辦單位聯繫也無法得到確認,這一般會容易對學生所提供的得獎記錄產生疑慮。而目前 Proof of Existence 網站及 IOTA 的 Tangle 都在試圖解決類似的問題。
IOTA 的 Tangle 是一個可擴展的分布式帳本,它可應用在能源、藥物製造管理及物流管理等。比較特別之處是 IOTA 是一個無區塊鏈 (blockchainless) 的系統,沒有區塊、沒有鏈,只是一個網路結構,卻有分布式帳本的特性。它亦不存在挖礦,只有交易的確認。其特性是當交易規模越大,資料處理效率則越大,而且它也有離線儲存特性。
黃敬群表示,成功大學運用 TangleID,一個建構在 IOTA 之上的自主身份認證 (Self-sovereign) 系統,將學校成績單用區塊鏈保存,數位化之後不僅可顯示成績,還能連結學生的數位報告等資訊。畢業證書從此不再受一張紙的限制,很多資料都可以被儲存。他還提到,TangleID 與 LASS 技術的結合可以用來偵測空氣污染,讓資料不得被竄改。
將權利益務數位化 區塊鏈有望解決音樂授權
「區塊鏈透過智能合約將權利益務數位化,那麼著作權能數位化嗎?」科科農場 (KKFARM) 合夥人吳柏蒼表示,著作權要保障的是思想的表達形式,而非思想本身。他解釋,著作權本身受法律的保護,因此難以直接應用區塊鏈來保護,但區塊鏈在執行授權的保證卻是可行的。目前音樂界的區塊鏈專案有 Dot Blockchain Music 、 Ujo Music 及 Musicoin 等,它們三個平台的模式皆不相同,但它們實際上都有無法解決的問題。
吳柏蒼表示,經過訪談音樂產業的人,他真正了解到音樂產業目前的痛點,首先,這些著作權資料零散在各處,加上無標準格式,因每個人填寫資料的方式不盡相同而造成格式難以統一。雖然 DDAX 正在進行統一格式,但並非所有人都使用這個軟體。
還有就是使用報酬分配困難,音樂平台找不到利潤分配的相對人,因此必須將授權金透過信託以符合法令。如果有一個音樂被授權一百次,其授權金也許不到一塊錢,因此也經常發生資料整理成本遠高於該授權報酬的狀況。
在了解到這些痛點後,他就發起了 Muzeum 項目,從授權出發,該項目目前還在概念性驗證 (Proof of Concept) 階段,會先建立 index database,再透過 IPFS 進行去中心化的資料儲存,以及透過 BITMARK 項目來做數位資產保護,而授權合約則透過以太坊智能合約進行授權條件及定義分潤規則。
區塊鏈特性藏缺憾 安全與隱私為企業考量
政治大學陳恭教授擔任「內容存證」專題的最後一位演講嘉賓,他在場上與大家分享了企業用區塊鏈的部署與評測。他表示,自比特幣區塊鏈之後,現在多了如以太坊區塊鏈的智能合約來發展應用,然而,目前許多的區塊鏈特性是無法應用到現在的企業組織當中,例如:匿名需求、節點太多的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共識機制及處理速度過慢等等。
企業使用的區塊鏈必須設制不同的授權、高資料處理效能、清算、法律遵循等。在區塊鏈部署的議題與挑戰上,節點要多少、以及如何佈置也是一門學問,不同的共識演算法會衍生不同的限制,而儲存容量的硬體需求,則與區塊產生速率(block creation rate)有關,應該只存關鍵重要資料,不是儲存所有的資料。
他還指出安全與隱私對企業網路是相當關鍵及重要,企業在安全機制上有更多的考量。在管理問題方面,可以透過聯盟或由第三方管理,來決定責任歸屬。
對於目前在企業區塊鏈上的部署與評測,他建議可參考新加坡國立大學與浙江大學合作的「Blockbench: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Private Blockchains」、日本產經省的「Evaluation Forms for Blockchain-Based System」、 Deloitte 的「Blockchain Readiness Framework」及 KPMG 的「Securing the Chain」等分析文件。
(本文由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及區塊客共同著作)
免責聲明: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