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基本介紹與應用
先不去細想什麼是加密貨幣與區塊鏈,現況來說,比特幣像是一種數位黃金,它能夠透過網路,與世界上任何一端做傳輸。當然,黃金之所以值錢,是因為它被人們信任其價值,願意用法定貨幣或是其他物品或服務作為交換,比特幣也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比特幣存在於網路上,你擁有的是一串由數字及英文字母組成的錢包地址,這相當於你的戶頭,以及錢包的鑰匙 (公私鑰),用接收與發送比特幣,就算是你的簽章證明。
這有什麼特別嗎?現有的金融體系,將一筆錢匯到世界各地並非難事。這要提到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它能夠透過分布式記帳,達到去中心化,做更快更安全費用更低的支付。比特幣是不需要中間機構作為信用擔保的現金系統。
現有的金融體系是透過銀行或其他組織運作,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機制完成交易的。比特幣的「願景」是把信任機制交給區塊鏈網路,由它來當這一絕對公正的信任機制,移除銀行、清算中心、證券商等第三方中間機構,做真正的點對點傳輸 (Peer to Peer) 。省下時間、手續費又有隱私性,中間機構不參與其中,記錄在分佈世界各地的加密驗證帳本,不由一個中心的組織去保管帳目,而且所有人都可以參與驗證,達到去中心化。
可以開始想像一下它的特別之處,一種價值證明能在全世界自由地作為交換,快速、費用低又有隱密性,而且這項資產是真正屬於個人,而非由銀行或其他中心化組織代管。它神秘的發明者或是團體——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在 2008 年發表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主要內容描述「比特幣」的電子貨幣概念及其演算法。這篇文長九頁的論文中(註一)提到:「我們所需要的是一個基於加密證明的電子支付系統,讓彼此同意的雙方,能在不需要受信任的第三方下進行交易。」此外,論文中也說明,雖然數位簽證 (Digital Singnature) 可以實現數位貨幣點對點的傳輸,但無法避免第三信任機構發生雙重支付的問題,也就是因為中心化,使得帳務資料有被駭風險,讓一個數位代幣被花用了兩次,例如同一張一百元,買了一百元的便當,又買了一百元的水果。此時就能看出,去中心化將被駭風險極小化的重要性了。此外,比特幣本身須通過挖礦 (mining) 的過程所創建,所有使用比特幣的交易記錄都會被記在共享的數位帳本,也就是區塊鏈上。為了防止無限通貨膨脹,比特幣的發行總量被定在 2,100 萬枚。每一枚比特幣最小單位為 0.00000001(一億分之一),每個最小單位稱為「聰」(Satoshi),即使每枚幣價提高,也能拆分為小單位進行交易。
回到文首對於數位黃金的敘述,比特幣由於流通量的增加以及系統容量問題,傳輸速度變慢和升高的手續費,都減低了使用方便性。相對法定貨幣,也不是一個穩定價值的貨幣,並不適合作為日常消費。即使各地都有接受比特幣的商店,但對於後期入場的投資者而言,波動劇烈的損失,並非理想狀態。在千種以上的加密貨幣市場中,比特幣波動相對較小,幾乎所有的加密貨幣也都能與之兌換。市值佔整個加密市場近 5 成,投資者各種加密貨幣在止盈停損之際,都會考慮兌換成比特幣。通常比特幣下跌,也會造成整個加密市場波動,也奠定其數位黃金的地位。
(註一) Satoshi Nakamoto,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https://bitcoin.org/bitcoin.pdf(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