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機構 CryptoCompare 16 日發佈一種新型的加密資產分類法,它為琳瑯滿目的加密貨幣市場提供較為清晰的全景圖。
首先該機構將「加密資產」定義為:
由點對點網路運作的數位資產,該網路為由公鑰基礎設施所控管的共識機制。網路中的治理規則由網路參與者所驗證,這些節點可以驗證分不是帳本上所有的歷史傳輸紀錄。
該機構透過技術、經濟、法規特性等資料分析,為演進快速加密貨幣做出現時的分類架構。該報告形容:
這是目前最為自然的加密資產分類。
總體來說,此報告以四項觀點來進行分類:
- 法規面,例如:證券或效能
- 產業別
- 持有理由,意即用途
- 經濟價值動因,指代幣價值來自需求改變、供應量調節或是抵押資產價值改變。
加密資產分類模型
【非同質與同質】:單一代幣是否獨一無二?
- 同質性代幣 – 與其他相同的代幣完全可以互換。例如:比特幣。
- 非同質性代幣 – 或 NFT – 是獨一無二的代幣,因此不能與任何其他代幣互換。像是迷戀貓就是可收集的 NFT 代表。NFT 也可代表特定個人的身份或聲譽。
- 大多數的加密貨幣都是同質性代幣,雖然在未來非同質性代幣可能大幅增長。
【效能型代幣】
- 效能型代幣用於提供區塊鏈上應用程序或某些服務的使用。
- 各種效能型代幣的中心化程度差異很大
- 效能型代幣的「基於平台」類別,用來使用去中心化網路平台的服務或造訪 dApp。例如:以太幣、ADA、EOS、NEO。
- 效能型代幣的「非基於平台」類別,則再分為「通用」、「依定義」兩種,非基於平台效能型代幣主要是為了特定應用程式或用例,「通用」類型,如: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代幣、NEM 等。「依定義」類別則屬「消費者代幣」,可取得特定物品或是服務,通常是在單一項目的網路內所使用。不過,「依定義」類別會隨著應用場景變廣而轉為「通用」類別。例如:Binance Coin(BNB)、TRON(TRX)和 VeChain(VET)。
- 與基於平台的代幣,這些「依定義」的非平台代幣更加中心化,大多都由 ICO 起步,多數為依附在公鏈的子項目(所依附的公鏈多是以太坊,或是 BTC、NEO、EOS 等)。
【支付型代幣】
- 支付型代幣旨在作為交換或存儲價值的手段。
- 它們比效能型或資產證券型代幣更去中心化,擁有更大的市值,幾乎不需許可,大多不透過 ICO 起步,代幣所有權也較分散。
【資產證券型代幣】
- 資產證券型代幣是指使持有人具有明確治理權,或者發行人賦予其債權證明(例如債券或股權)的代幣。 (包括能夠在鏈上交易的有形資產和非實物資產的代幣。)
- 主要從相關資產(或現金流)的經濟價值中獲取其價值,而不是需求增長(例如支付代幣)。
- 三種類型的資產代幣是「抵押型代幣」、「代幣化證券」和「類股權代幣」。
- 「抵押型代幣」可以通過法定貨幣(如 TrueUSD)或非法定資產(例如 Digix,由黃金支持)進行抵押。
- 「代幣化證券」讓債券、股票、產權和商品作為數位代幣進行交易。在這種程度上,這種原型本身並不代表新的資產類別(即加密資產),而只是讓傳統證券有更高階的功能。
- 「類股權代幣」提供特定現金流的權利(例如來自中心化交易所)。(編按:依特性描述,應為 FCoin 代幣於中心化交易所此類交易挖礦代幣,作為股權分潤的案例。)
熱門市場動態與新聞傳送門:
區塊客致力於發掘和整理各種與區塊鏈技術有關的內容,只要與區塊鏈或區塊客網站有關的合作和/或建議,我們都非常歡迎。請您發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