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Polkadot 大受市場關注,支持者認為其將超越以太坊,質疑者又認為很可能步 EOS 走下神壇的老路,最終結果將會如何?值得拭目。
波卡(Polkadot)衝上加密資產市值排行前五名後,得到了更加廣泛的關注。中繼鏈+平行鏈的架構設計,賦予它鏈鏈互通的能力,想像空間因此擴大。
超過 120 個項目方在波卡上建立起生態。儘管主網還未正式上線,波卡已經吊起了市場的胃口。「區塊鏈 3.0」這一棒移交給了波卡。
願景宏大的波卡難免被外界與 EOS 及以太坊相互比較。後兩者,一個明星光環日漸黯淡,另一個仍舊是區塊鏈網絡的龍頭,被市場分別視作波卡的「下限」和「上限」。
從技術架構和定位來看,波卡的維度更高,支持任意開發者構建平行鏈,被視為發鏈的基礎設施,有望實現萬鏈互聯。不過,這條路顯然並不好走,老韭菜已經從 EOS 的市場變化中嚐過失望的滋味,在波卡描繪的藍圖實現之前,「前車之鑑」或許能夠為市場提供一些警示意義。
波卡生態「超速」發展
幾乎沒有人對波卡的崛起感到意外。
根據 CoinGecko 的 9 月 14 日的數據,波卡代幣 DOT 市值達到 47.47 億美元,位居所有加密資產市值第五名。此時,距離波卡正式開啟轉帳功能還不到一個月,這個尚且年輕的項目被市場廣泛看好。
「跨鏈明星」波卡也正在逐漸擺脫這種刻板而抽象的定義。它以中繼鏈為內核,鏈接平行鏈的結構設計,充分展現了波卡網絡的可拓展性,人們開始以「萬能公鏈」的角度看待它。

在波卡中,中繼鏈相當於「總指揮」,驗證者通過抵押 DOT,驗證平行鏈證明,並與其他驗證者達成共識,來確保中繼鏈安全可靠。平行鏈則通過中繼鏈所發出的指示來交換資訊和進行交易。
波卡官方對此作出了更為明確的介紹。作為一個網絡協議,波卡網絡能夠傳遞任何數據 (不只限於代幣) 到所有區塊鏈。這意味著,波卡是一個真正的多鏈應用環境,使跨鏈註冊和跨鏈計算等類似操作成為可能。一個例子是,學校私有的學位記錄區塊鏈,可以向公有鏈上的學位驗證智能合約發送證明。
鏈與鏈之間的交互讓波卡有了無窮的想像力。與以太坊和 EOS 等前浪一樣,波卡在極短時間內吸引了大批開發者的加入,成為了新的開發樂園。
目前,波卡生態中已囊括了預言機、 DAO 、 DeFi 、智能合約、遊戲、錢包、基礎設施、瀏覽器、論壇等多個應用場景。據不完全統計,至少 120 個項目開發者圍繞波卡網絡構建應用和服務,其中包括 ChainLink 、 ChainX 、 IPSE 、 Celer Network 等知名項目。
儘管波卡的主網還未正式上線,但這片沃土已經長出一片嫩芽。任何與波卡生態關聯的項目都獲得了市場足夠多的關注。
9 月 11 日,定位於波卡隱私計算平行鏈的 Phala Network 上架火幣觀察區,4 天時間,其代幣從 0.01USDT 的開盤價漲至最高 0.21USDT,翻了 21 倍。波卡成了新的造富名詞。
這樣一個市值前五並被開發者和投資者報以巨大期待的項目,很難不被人與以太坊和 EOS 對比,尤其它們在很多維度上都有相似之處。
被反复提及的「EOS 之痛」
在波卡市值扶搖直上之時,幣圈社群裡的一類聲音很難被忽視,有人用「下一個 EOS」表達對它的看衰或「沒那麼看好」。實際上,無論是技術架構、定位或者共識機制,波卡和 EOS 都沒有太強的可對比性。定位於「多鏈環境」的波卡採用 NPoS 機制,允許系統選擇總質押 DOT 數量較大的驗證節點,並淘汰質押總數比較低的候選人,以使得敵對群體很難成為驗證節點。
這與 EOS 根據驗證人的質押數量來衡量投票比重不同,波卡在共識協議中給被選出的驗證人同等的投票權,使之更公平和安全。
儘管兩者在技術設計層面差異很大,但在市場觀感上,波卡和 EOS 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
EOS 曾經作為外界預期極高的項目募資 40 億美元,波卡則在 2017 年 10 月通過荷蘭拍賣募資約 1.45 億美金,並於 2019 年 6 月和今年 7 月又開啟兩輪募資,募資總額超過 2.5 億美元。值得提及的是,EOS 募資時,ICO 正盛,波卡則是 ICO 被禁後逆市募資的範本。
高額募資意味著兩個項目都拿到了足夠的啟動資金。作為技術類區塊鏈基礎設施的代表,曾經的 EOS 也和如今的波卡一樣,在主網上線前就登上神壇,生態一度遍地開花,被譽為「區塊鏈 3.0」。
兩個項目的另一個相似點在於,創始人都有大神光環。 EOS 的創始人 BM(Dan Larimer)創辦了第一代 DEX 比特股和區塊鏈社交平台 steemit,有著強大的影響力;波卡創始人 Gavin Wood 曾是以太坊的聯合創始人和 CTO 。
這些相似之處,被一些「老韭菜」格外關注。尤其 EOS 已經跌落神壇,Dapp 故事餘音寥寥,BM 當起了甩手掌櫃,幣價也從高點一落千丈。被割過一輪的投資者擔心,波卡炒作預期過高,可能會再演「EOS 之痛」。
不過,在一名 EOS 社區人員看來,EOS 的淪落主要原因是 BM 和 Block.one 基金會缺乏作為,僅貢獻了一個技術底層架構,卻不給生態傾注力量,而波卡則與此不同。
為了激勵波卡開發者,Gavin Wood 創辦了 Web3 基金會,用於資助社區開發軟體服務,包括互操作性模塊、專用平行鏈以及區塊鏈瀏覽器等。
此外,在開發者看來,波卡另一個友好之處在於,其在官網詳細列出了建立波卡平行鏈的教程,並建立了模塊化框架,幫助項目方快速完成新鏈開發。

相比 BM,Gavin Wood 的人設也更偏技術實幹路線。有投資者認為,BM 一直是「多說少做」,而 Gavin Wood 則持續在給波卡貢獻力量,尤其是技術支持。比如在 EOS 上,超級節點能夠分到更多錢,但 Gavin Wood 為 Polkadot 設計了更縝密的規則,「雖然有些人可以擁有很多 DOT,但如果他的平行鏈沒有什麼本質用途,他依然賺不到錢。」
更高維的以太坊?
看起來,現階段的波卡比 EOS 有更大的想像空間,但面對技術流派廣泛認可的公鏈龍頭以太坊,波卡到底有沒有那麼能打?儘管波卡崛起速度夠快,但客觀事實是,對比成名已久的以太坊,它還只是個嬰兒。此前波卡測試網 Kusama 上線初期,曾因宕機導致無法出塊,這一度引發擔憂。
在 Gavin Wood 看來,出現問題和想像不到的困難是正常的,畢竟提出比其他項目更宏大的願景非常容易,但將這些聲明落實成一個能實現的、真正有用的功能性的產品,卻並不簡單。
人們越來越清楚波卡的定位。 Gavin Wood 將以太坊比喻為他的一個實驗,驗證技術是否可行的產品原型,「就像我的學校,我從以太坊畢業了,想嘗試更多的事情」。
在他眼中,波卡與以太坊最明顯的區別是用戶無需向驗證人(礦工)付 Gas 費。而且在波卡上,用戶不僅可以設計智能合約,還能設計自己的鏈、經濟模型等等,「這在之前的以太坊上是無法實現的。」
去中心化存儲激勵層協議開發方 Crust Network 就曾在以太坊和波卡之間做過選擇。該團隊 CPO Dean 表示,開發過程發現,以太坊存在一些問題,包括但不限於高額的 Gas 費、低 TPS 、開發工具和功能的限制以及狀態爆炸。
相比之下,波卡因為在開發時就意識到這些問題,所以有了後發優勢。 Dean 認為,波卡具有吞吐量大、提供跨鏈能力等優勢,同時它的異構平行鏈設計有高度自由性,並且其協議的治理和升級很簡單,支持無分叉升級。最終 Crust Network 選擇了波卡做開發,「最看重的還是契合性,比如波卡的鏈下工作機有強大的鏈上鏈下交互能力,非常適合 Crust 存儲和檢索的服務市場。」
Phala Network 合夥人佟林覺得,波卡和以太坊其實是互補的關係。以太坊 2.0 可以理解為同構分片解決性問題,波卡解決的問題是異構分片和擴容需求,兩條鏈可以覆蓋 99.9% 以上的區塊鏈需求。
一個更加形象的比喻是,以太坊的功能更側重於發幣,市面絕大多數代幣都是基於以太坊的 ERC20 代幣,而 Polkadot 由於有了平行鏈設計,支持發鏈,兩者維度不一樣。「區塊鏈未來是萬鏈互鏈的時代,所以波卡在這方面更有優勢,」有業內人士表示。
如今,市場聲音中,有人願意將 EOS 和以太坊類比為波卡的「下限」和「上限」,但 Gavin Wood 擁有更大的野心,他直言不諱地說,在以太坊上發垃圾幣比較容易,但如果想在波卡上發一條鏈,需要先質押一些代幣,如果用波卡來發垃圾幣,最後會發現浪費的是自己的資源,很不值得。
波卡描繪的願景令人嚮往,和 EOS 一樣,它也被冠上了「區塊鏈 3.0」的頭銜,在外界定義的「下限」與「上限」之間,波卡最終會走到哪裡值得後市期待。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火星財經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鏈接 )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免責聲明: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