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瑜
嚴監管態勢下,許多虛擬貨幣交易所先後宣布退出中國大陸市場,甚至停止服務。
然而,一些「錢包」公司正在冒頭攬客。 日前,某錢包公司打出廣告:「新一輪的禁止性政策出台,交易所宣布清退中國大陸存量用戶。快把資產保管神器帶回家。」
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由私鑰保管,虛擬貨幣錢包是管理私鑰的工具,類似於存放銀行卡的錢包。
不少觀點認為,錢包作為保存管理虛擬貨幣的工具都處於「中立」狀態。於是在產業整肅期,相關公司仍在展業,甚至以交易所清退為契機,開始兜售硬體錢包工具。
「根據 CoinMetrics 的數據,交易所 ETH 淨流出量在 9 月 26 日達到了 44 萬枚,約 17.6 億美元(按 1ETH= 4000USDT 計),創下該平台的歷史最高紀錄。交易所紛紛清退用戶,你的資產到底放在哪裡才可靠?」硬體錢包公司一邊援引交易所數據與推送政策趨嚴的文章,另一邊則附上購買途徑與鏈接。
虛擬貨幣錢包分為兩種,軟體(熱)錢包與硬體(冷)錢包,軟體錢包通過網路下載,可以安裝在任何行動設備中,不用單獨購買設備,是在線上存儲私鑰的錢包 APP;而硬體錢包是離線儲存私鑰的獨立硬體設備。
仔細觀察上述硬體錢包展示的網路商店可以發現,標價 688 人民幣的硬體錢包已經售罄。而在另一件硬體錢包公司的中,記者看到其硬體錢包與助記詞板的月銷量也已經超過 3000 件。
有人認為,這種硬體錢包過去在 C 端用戶中並不流行。「把幣存放在交易所更方便交易,而且經過手機、電郵等驗證安全性也有保障。避免了下載或購買一個錢包設備的繁瑣。」有幣圈用戶表示,「除非是在 B 端場景,比如機構投資者,不然 C 端用戶,就算是大戶也很少會考慮硬體錢包。」
眾所周知,今年 9 月,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等多部門發布通知,明確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屬於非法金融活動,同時構建對虛擬貨幣的全面式監管。
那麼,在交易通道被切斷的情況下,硬體錢包公司在中國宣傳銷售是否會涉及監管風險?
北京市知識產權專家庫專家董新蕊表示:
若僅在基本業務功能範圍內提供數位資產安全管理服務、數位資產轉帳收款服務、行情資訊發布等服務,不管是提供熱錢包服務收取服務費用,還是生產銷售硬錢包提供錢包服務,我認為目前並未被相關法規政策所禁止。但不代表著以後國家不會出台相關管控政策。
寶新金融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對此則持悲觀態度,他認為,錢包公司已經屬於中國多部委聯合打擊的「涉幣」業務中:
只是目前仍未引起監管部門的特別關注,若繼續高調(攬客),那麼面臨清退整肅也不遠了。
有銷售硬錢包的公司曾坦言:
雖然虛擬貨幣的持有屬於法律允許範疇,但其交易炒作風險已經引起監管關注。所以硬錢包在中國的銷售渠道十分有限,主要機會還是在海外市場。
錢包變為第二入口
在交易管道封堵的情況下,錢包正在成為中國虛擬貨幣用戶眼中除了交易所之外的第二選擇。
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以用戶身份在一家號稱只有基礎功能的錢包公司處諮詢「是否有 DeFi 功能」時,公司客服表示:「公司在安卓版本的軟體錢包上開發了完整的 DeFi(去中心化金融)功能,iOS 版本的因為蘋果公司的限制對項目展示做了隱藏,需要在××頁面手動輸入項目進入。」
過去錢包大多是單鏈錢包,只支持一條主鏈虛擬貨幣的錢包。但是現在支持多鏈的多鏈種錢包開始出現。用戶可以用一個錢包儲存和交易多種數位資產。這種多鏈錢包讓幣幣兌換變得更加輕鬆。
根據某錢包公司的宣傳,用戶可以直接使用錢包參與 DeFi 、借貸、錢包轉帳交易。用戶也注意到了這個入口。「除了 OTC(場外交易),錢包能滿足大部分的需求。」一位炒幣用戶如是說。
董新蕊同時強調,若錢包服務商提供數位資產 OTC 交易/買賣訊息發布及撮合服務、幣幣兌換服務、數位資產接待服務等,顯然是不符合中國目前法規政策的規定。
依據中國相關法規可以看到,涉及從事法定貨幣與代幣、「虛擬貨幣」相關之間的兌換業務,買賣或作為中央對手方買賣代幣或「虛擬貨幣」,為代幣或「虛擬貨幣」提供定價、訊息中介等非法金融活動,涉及有組織的幣幣交易或場外交易,一律嚴格禁止。
11 月 18 日,有主營業務為錢包服務的公司公告表示,關於質押、生息等業務暫時不對中國地區用戶開放。但是,該公司在「幫助中心」頁面也顯示,安卓用戶與蘋果海外 ID 用戶可以正常使用。
如何創建海外 ID 在幣圈早已不是秘密。「國內用戶自己就可以申請,不要找人買,時間久了會被鎖定。」一個資深用戶提醒記者。且在言談間,上述錢包公司已經給記者發來了海外 ID 申請教程。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火星財經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鏈接 | 出處:中國經營報)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免責聲明: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