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rank,PANews
Movement 的曬單潮還沒結束,Magic Eden 的空投就緊跟而來。
12 月 10 日,曾融資 1.3 億美元的跨鏈 NFT 市場 Magic Eden 宣布進行 TGE,並推出用戶空投申領代幣 ME 的活動。不少擼毛工作室在社群媒體上曬出成績單,表示這是今年又一個高回報的項目。不過,由於市面上沒有 ME 代幣空投的詳細數據,PANews 透過對 Magic Eden 的空投 Program 進行數據分析,對已領取的 12.5 萬個地址進行分析,以此來判斷 Magic Eden 空投的含金量。
「低收入戶」領 272 美元
截至 12 月 11 日 14:00 時,ME 代幣共領取 9,226 萬枚代幣,超過 73.8% 的代幣已領取。從整體來看,本輪 Magic Eden 的已領取的空投規模約為 7.38 億美元。
而分佈最多的地址是小於 100 枚的地址,有 45936 個地址領取量在 100 枚以下。最少的地址可領取 34 枚代幣,以最高 8 美元計算,相當於領取 272 美元,有 6917 個地址領取的數量為 34 枚 ME,佔比約為 5.5%,剩餘的 94.5% 地址領取的金額都要高於這個金額。從這個角度來看,ME 的空投也算是較大的福利。
領取數量在 101 到 500 枚之間的地址數排在第二,有 43182 個地址。領取數量在 2000 枚以下的地址佔已領取地址的 91.8% 。平均每個地址領取 735.8 枚,最高約價值 5886 美元。
在已領取的地址當中,收益在 10 萬美元以上的地址共有 664 個。大於 10 萬枚以上的地址有 7 個,其中單一最高地址為 160037 枚,以最高 8 美元價格計算,該地址的收益超過 128 萬美元。
Magic Eden 、 Movement 、 Hyperliquid 誰是空投之王?
近期幾個空投項目集中 TGE,讓擼毛玩家再次成為業界艷羨慕的對象。比較近期空投的幾個項目來看,Movement 已領取的空投中 98.5% 地址領取到超過 100 枚,價值大於 100 美元。 Hyperliquid 約有 43.4% 領取數量在 100 枚以上,價值約 1000 美元以上。 Magic Eden 約有 94.5% 地址領取超過 34 枚,價值在 272 美元以上。
而對比最高得到單一地址來看,Hyperliquid 的最大單一地址領取金額超過 956 萬美元,Movement 最大的單一地址領取金額約為 50 萬美元,Magic Eden 最大的單一地址領取金額約為 128 萬美元,介於前兩者之間。
從以上的數據來看,Hyperliquid 的單一地址獲利最高,人均的獲利也更高一些。但從普惠的角度來看,Magic Eden 的陽光普照效果較好一些。
代幣上線後普遍出現不同平台間價差
ME 代幣上線後,在鏈上交易所與中心化交易所出現較大的價差。在 Meteora 和 Raydium 等 DEX 上,ME 的價格最高衝到 13 美元一個,12 月 11 日上午,Meteora 上的價格也一度上漲至 9.9 美元。而在幣安等主流中心化交易所,ME 的最高價則為 8 美元。造成這種價格差距的原因主要源自於各交易所上線 ME 代幣的時間有所不同。 Meteora 上線 ME 最早在 12 月 10 日 22 點,而幣安的開盤價則在 23 點。此外,各個交易之間的交易深度或許也是造成這種價差的主要原因。在 ME 的持幣地址當中,幣安和 OKX 仍是最大的交易所持幣地址。
前一日發行的 MOVE,同樣出現了各交易所價差較大的問題。搶先上幣,已經成為各個交易所對於明星空投項目的第一原則。
回到 Magic Eden 的基本面信息,根據 nftpulse 的數據顯示,目前 Magic Eden 在 NFT 交易市場已經全面領先,最近一年,Magic Eden 的活躍用戶超過 150 萬。一年的交易收入超過 6030 萬美元,是第二名 OpenSea 的 3 倍以上。不過,在成交量方面,Magic Eden 仍低於 Blur,市佔率約 19.5% 。
不過,作為以符文交易為主的 NFT 交易市場,Magic Eden 的主要交易還是集中在符文方面,嚴格意義上,與 OpenSea 和 Blur 的主要業務方向有較大差別。但從交易收入的角度來看,Magic Eden 年入 6000 萬美元的水平在 DeFi 協議裡也能排到 30 名左右的水平,基本與 Avalanche 的費用相持平,甚至領先 Phantom 、 Arbitrum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後續符文市場能重新爆發,Magic Eden 的發展仍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所有具體數據在此,供讀者參考。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PANews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連結 )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