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再次點燃「量子運算」與「比特幣加密演算法」之間的戰火。這家科技巨頭表示,最新研發的量子晶片「Willow」,運算速度比目前全球最強的超級電腦快上 13,000 倍,讓「比特幣快被破解」的末日論再度浮現。
Google 的研究結果於周三發表在 《自然(Natuer)》期刊上,內容提到 Willow 已成功運行全新的「量子回聲(Quantum Echoes)」演算法,首次在役實證方式實現「可驗證」的量子優勢,也就是運算結果可被其他電腦驗證正確性。
Google 研究指出,「量子回聲」在 Willow 上的運行速度,比目前全球最強的超級電腦快上 13,000 倍,換算下來,一項在超級電腦 Frontier 上需花費 3.2 年的任務,Willow 僅用約 2 小時就能完成。
儘管這項成果仍屬研究性質,但意義深遠,意味著量子處理器正逐步邁向實用階段,而這同時也讓外界重新審視:當量子運算成熟之時,能否破解比特幣所倚賴的加密技術?
比特幣的安全基石在於公私鑰體系,核心為橢圓曲線數位簽章演算法(ECDSA)。在這種加密機制中,每個錢包擁有一組私鑰與對應的公鑰,利用私鑰可以對交易進行簽名並證明該交易的正當性,而公鑰則可由私鑰透過橢圓曲線運算獲得。
若僅有公鑰而無私鑰,要從公鑰逆向破解私鑰,在運算上被認為是「不可行」的,因為這屬於橢圓曲線離散對數問題(Elliptic Curve Discrete Logarithm Problem),以現今電腦的運算能力來看,需要的時間長度極其龐大。
不過市場上仍有聲音認為,就理論上而言,在足夠強大的量子電腦面前,這種數學函數卻顯得不堪一擊。
密碼學專家、美國密西根大學電腦工程教授 Christopher Peikert 表示:
量子運算對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構成了「合理的」長期生存威脅——機率超過 5% 。
但在未來幾年內,這還不是真正的風險;量子技術距離威脅現代密碼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他補充說,即便未來比特幣要轉向「後量子簽章機制(Post-Quantum Signatures)」,也將面臨效率與容量的取捨,「新的密鑰與簽章會更大,交易與區塊體積都會明顯增加」。
免責聲明: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