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rank,PANews
在加密貨幣狂熱中,「數位資產儲備公司」(DAT 公司)扮演了「無限子彈庫」的角色,它們透過創新的金融工具從傳統市場吸收了巨額資金,源源不斷地為加密貨幣市場「輸血」。然而,隨著市場熱潮退去,近期走勢持續低迷,這些曾經的「買家」正面臨嚴峻考驗。它們還能繼續支撐市場嗎?還是會因為其內在的結構性風險,從「輸血泵」轉變為「隱形炸彈」,成為放大市場下跌的「加速器」?
DAT 公司股價跳水,資產買進驟降 95%
根據 BBX 的數據顯示,目前的加密貨幣儲備上市公司數量已達到 248 家,其中持有比特幣的公司數量達到了 187 家。持有以太坊的上市公司數量為 42 家,持有 SOL 的上市公司數量為 20 家。截至 11 月 6 日,有不少 DAT 公司的股票市值已遠低於其 NAV 。其中持有 BTC 的有 15 家 mNAV 低於 1,持有的 ETH 有 5 家 mNAV 低於 1,整體有 37 家公司的 mNAV 低於 1,佔比約為 14.9%(mNAV = 流通市值/ 持幣價值),即約 85% 的加密貨幣儲備公司市值大於其持有的加密資產規模。
其中從市值的角度來看,儲備 BTC 的公司的體量最大,總計持有 4,178 億美元的資產。因此,這部分 DAT 企業的表現也更具代表性,PANews 統計了 SoSovalue 上列出的 34 家持幣數量超過 100 枚 BTC 的非礦商上市公司近 3 個月來的表現。
整體來看,這些上市公司近三個月來的平均漲跌幅為-24.51%,僅有 5 家公司的股價在三個月內取得上漲的狀態。剩餘的全部處於下跌狀態。其中跌幅最大的為 Next technology,三個月的跌幅超過 95% 。在這三個月期間,這些公司都曾經歷過不錯的上漲,平均最大漲幅達到 49%,有 6 家公司期間的最大漲幅超過了 100% 。

然而,上漲之後的下跌也是同樣誇張,這些公司平均經歷了 51.8% 的回檔幅度。
作為對比,同期的 BTC 價格出現了 14% 的下跌,最大的回檔幅度為 21% 。顯然,這些加密貨幣儲備公司的波動更強,無論是上漲或下跌,都比 BTC 的幅度更誇張。
整體而言,隨著加密市場近期走勢孱弱,這些加密貨幣儲備公司普遍也更加低迷。以絕對的龍頭 Strategy 為例,今年 7 月,Strategy 的股價一度達到 455 美元,而截至 11 月 4 日,其股價最低跌至 246 美元,整體跌幅達 45.9% 。而這個走勢還在持續,近期內似乎沒有反彈的跡象。
股價下跌的背後,也是市場對於 DAT 題材公司的看衰。從投資比特幣的角度來看,大批的企業 BTC 的持股成本高於目前的現貨價格。以 11 月 6 日資料為例,BTC 的現價約為 10.29 萬美元。而持倉成本超過這個價格的公司數量則有 23 家。不過,由於這些企業多數是新進的 DAT 公司,整體的佔比並不高,佔比最高的 Strategy 平均成本為 7.4 萬美元,仍有較大的利潤空間。
此外,隨著價格下行,這些加密貨幣儲備公司的買入步伐也逐漸放緩,根據 Blockworks 的數據顯示,10 月 27 日到 11 月 2 日這一周整體的加密資產買入約為 3.42 億美元,相比高點時的那一周 73.9 億美元,下降了 95% 。同期的 ETF 數據也呈現類似的走勢。

由此來看,傳統金融市場對加密市場的資金供給能力更偏向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誰會「砸盤」?三種 DAT 儲備模式的潛在清算風險
市場普遍的擔憂是,DAT 公司會因「虧損」而「恐慌性拋售」。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很難用一個標準答案來回答,因為這些 DAT 公司在融資方式、債務設計或資產管理策略上都完全不同。不過,PANews 選取了三家較為典型的模式進行分析,來解答這些 DAT 企業是否會成為市場下跌當中傾銷的隱憂。
首先,最典型的就是 Strategy (MSTR),Strategy 的策略是「永久累積」比特幣。
過去五年中,Strategy 透過發行各種「可轉換票據」累積借入了 72.7 億美元。這些票據通常是零票據或極低票息,使其融資看起來近乎「免費」。在這個過程中,投資人之所以接受零利息,是因為他們賭的不是公司獲利,而是票據中內嵌的「股票買權」——也就是未來將債券轉換為高價 MSTR 股票的權利。因此,本質上來說,Strategy 的可轉換票據發行更像是發行的一種選擇權產品,對投資者而言,一旦比特幣上漲,他們將把這些票據轉化為公司股票來享受利益。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當比特幣價格持續下跌,投資者將不會選擇「轉換」股票。相反,他們會行使債券條款中隱藏的「賣回權」(Put Option)——即在債券到期時,要求 Strategy 償還 100% 的現金本金。而在資不抵債的情況下,Strategy 最終唯一可選的方案只能是選擇出售比特幣。
不過,這些債券到期日基本上都在 2028 年到 2030 年之間,只要那個時段比特幣的價格遠高於目前的價格,這些債券大概率就會轉換成股票。此外,Strategy 也設計了一種價格上漲後如果不進行股票轉化,公司就有權以面額(加利息)贖回這些債券的機制,這也是變向的防止潛在下跌的一種策略。
整體而言,Strategy 或採取類似機制的企業應該在短時間內不會拋售所持有的加密資產。
當然,Strategy 是整個加密市場聲名在外的上市公司,其號召力允許在條件極為苛刻的情況下仍能具備較強的融資能力。而對於其他的一些新晉 DAT 企業來說,則只能換一些套路。
以 Sonnet BioTherapeutics 為例,這家原本的生物製藥企業,由 Paradigm 、 Pantera 和 Galaxy Digital 等加密原生 VC 主導的「反向併購」。採用的是類似「借殼上市」的方式。
這些 VC 將一家瀕臨死亡的生物科技公司 (SONN) 作為「殼」,注入價值 8.88 億美元的 HYPE 代幣和現金,將其變為一個在納斯達克上市 HYPE 儲備公司(更名為 Hyperliquid Strategies Inc., HSI),截至目前這個收購還未完成。
這家公司的潛在風險在於收購交易宣佈於 2025 年 7 月 14 日。在同一天,比特幣創下了 123,000 美元的歷史新高,而 HYPE 代幣也創下了 49.75 美元的歷史新高(後來又漲至 59 美元)。這家公司在市場狂熱的最高點誕生,使其資產負債表在市場回調中極為脆弱。
截至 11 月 5 日,HYPE 的價格已跌至 39.7 美元,作為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新的 FASB 規則迫使其在季度財報中報告 HYPE 價格下跌帶來的未實現虧損。巨額的帳面虧損可能會嚇跑傳統投資者,導致股價崩潰,切斷其融資管道。
由此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當其股價市值遠低於持有的資產淨值時,激進的對沖基金可能發現套利機會:在公開市場上廉價買入 HSI 股票,然後利用股東權利發起代理權戰爭,強制要求公司清算其全部 HYPE 儲備,並將所得現金(高於股價的資產淨值)分配給股東。
從這個角度來說,類似這樣的借殼上市企業,加上不算穩定的加密資產有可能會遭遇拋售的結局。
而還有一種企業,在營運規則當中就直接表明拋售將成為遊戲規則的一部分。以 TONX (前身為 VERB Technology) 為例,這家上市公司透過 5.58 億美元的巨額 PIPE(私募股權)融資,由 Kingsway Capital 、 Pantera 、 Kraken 等機構支持,重組為 TON 儲備公司。而它的設計當中,有這樣的規則:
如果 TONX 股價高於 NAV(溢價),公司將增發股票,購買更多 TON 。
如果 TONX 股價低於 NAV(折價),公司已授權高達 2.5 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畫。
就目前而言,這家公司的 mNAV 為 0.495,也就是處於折價的水平。一旦啟用股票回購計劃,目前僅有的 6,700 萬美元現金並不足以支持 2.5 億美元的回購,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只能賣出 TON 資產。而一旦走出這一步,將陷入一個惡性循環,TON 價格走低,TONX 股價可能也會受到影響。即便是回購,也可能拯救不了市場的信心。

歸總而言,這個世界上似乎不存在永遠向上的飛輪,看似擁有無限子彈的 DAT 公司在其機制的背後也有許多的隱患,況且許多公鏈的基金會也似乎正在採用類似的模式放大槓桿。
「多頭加速器」,也是「熊市下降螺旋」的潛在推手
那麼,在市場缺乏信心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問一個問題,DAT 公司的崛起,究竟是牛市末期短暫的狂熱,還是加密行業一個具有長久潛力的資金來源?
從短期的市場表現來看,即便是入場的步伐放緩,這些 DAT 公司仍然是加密市場較為穩定的新鮮血液,並且不在某種極端情況下,這些企業不會輕易出售持有的加密資產。部分山寨幣,DAT 企業的持股佔比已經超過了總市值的 5% 甚至更多。
這些公司合計已從傳統資本市場向加密生態系統注入了數千億美元的資金。它們是市場上最龐大、最集中的買家群體之一。
但由於這些企業的動機和規則設計各不相同,這些 DAT 公司同時也是較不穩定的資金來源。在牛市中,它們是完美的「牛市加速器」。它們利用傳統金融市場的槓桿和監管優勢,源源不斷地吸收資金,有效地推動了市場的上漲。
在熊市中,這些企業可能因為其債務契約、公司章程和股東訴求而被迫清算。雖然這種事件發生的機率很小,不過,一旦發生也不可避免地成為放大系統性風險的「死亡螺旋」加速器。
當然,即便目前的市場悲觀情緒濃厚,但客觀現實是「黑天鵝」並未到來,就 DAT 儲備策略這個商業模式來說,一切仍在初期階段,最終的結果仍需市場和時間檢驗。或許,經過這輪市場回檔的 DAT 公司們,又將成為下一輪成長的新動力。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PANews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連結 )
免責聲明: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