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 、 STO 、 IMO 、 IEO,市場上出現數個「Offering」你都有搞懂嗎?
「ICO」全稱為 Initial Coin Offerings,應該最為大家所熟悉,特別是 2016-2017 這一年間市場上大量湧現 ICO 公開募資的項目。
「STO」全稱為 Security Token Offerings ,是隨 ICO 浪潮所引發的高關注度而生,由於 ICO 這一募資方式自初期到高峰期均處於「無監管」狀態, 市場慢慢出現失控的跡象,「Exit Scam」一詞也開始在 ICO 投資市場上出現。
各國政府跟監管單位表示這個市場需要管,但要怎麼管?答案多是:需要研究跟討論!再加上 ICO 所發行的代幣是否含證券成份?是否適用於證券法規監管?這些討論慢慢被產業內部消化,「證券型代幣」、「代幣化證券」一方面試圖解決 ICO 的困局,同時把大型投資者、機構帶進市場, STO 的賣點就是合規、受監管。 PwC 旗下機構近日釋出報告指,「STO 在本質上無異於 ICO,但更成熟且受監管」。
「IMO」全稱為 Initial Mining Offerings 或 Initial Miner Offerings ,意為「以礦機為核心發行的虛擬數位資產」的代幣發行模式,指項目方自己售賣礦機或硬件產品,用戶通過購買官方認證的硬件產品來進行挖礦,用這種方式來發行代幣。 IMO 是自 ICO 項目被中國政府當局要求清退後演變而生,迅雷的鏈克(原名:玩客幣)就是基於 IMO 模式,發行企業實際上是用鏈克代替了對參與者所貢獻服務的法幣付款義務,所以被認為本質上是一種融資行為,是變相 ICO 。
「IEO」全稱為 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s,是指直接以交易所作為募資平台,向該交易所用戶發售代幣。簡單來說,其本質也與 ICO 無異,只是「募資者」從原來只有項目方,變成了項目方加交易所兩者。
IEO 再次來襲?
IEO 其實不是什麼新產品,這個詞最近再次被翻出來,主要是幣安 Launchpad 帶動市場重燃。
早在 2017 年 12 月 14 日,幣安 Launchpad 上線了第一個項目 Gifto,後來是 Bread Wallet ,但自 2018 年熊市以來,Launchpad 沒有再推出任何新項目,相信是由於監管壓力以及加密貨幣市場熊市的影響。 2019 年 1 月時,幣安宣布即將在幣安 Launchpad 上線新項目,以幫助更多區塊鏈初創企業籌集資金,緊隨而來的是大家不會陌生的 BitTorrent(BTT)和 Fetch.AI(FET)項目,兩者均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 IEO 募資。
台灣的幣託在 2018 年 5 月也進行了其交易平台代幣的發售,執行長鄭光泰當時強調,「嚴格說起來,幣託這次的代幣發行只能稱得上是 IEO,因為只有在幣託交易所開戶的客戶才可以買。」
由於 BTT 、 FET 的 IEO 把「投幣」再活躍起來,各大交易所也相繼推出 IEO 產品:
3 月 7 日,火幣全球站 CEO 七爺在回應業內媒體採訪時表示,火幣即將推出 Huobi Prime(火幣優選)上幣通道,「Huobi Prime 將圍繞 HT,面向全球優質項目提供一個創新、快速、合規的綜合上幣服務」。他強調這產品既非眾籌也非 IEO,但針對這段介紹,市場已經將其默認為 IEO 產品。
3 月 9 日,BitMax 宣布上線代幣預售,去中心化預言機網絡 DOS Network 項目將通過 BitMax 預售 500 萬枚 DOS 代幣。
3 月 11 日,Bittrex 子公司 Bittrex International 宣布推出 IEO 平台,韓國初創公司 RAID 將於 3 月 15 日早上 9 時在該平台上發售 170 億枚 XRD 。
3 月 12 日,OKEx CEO JayHao 在微博透露,OKEx 即將上線 utility token 銷售平台「OK Jumpstart」,用於扶植真正優質的項目和早期創業者。
此前,趙長鵬在受訪中表示,IEO 模式複制容易,但執行能力就無法被複製,同時幣安在項目選擇上擁有優勢,因此「歡迎其他交易所來抄」。雖說到「抄」,但實際上 IEO 並不是幣安首創,不過在幣安帶起風潮後,各大交易所有些「不落人後」的意味。
對項目方來說,IEO 無疑是個大利好。直接登在交易所的公開募資平台,獲得光環或背書,再來,有交易所自身流量和影響力為基礎,讓募資較易達標。該交易所後續也很可能會成為代幣在二級市場上的主力交易所。這就等於直接替項目方打通一、二級市場,進一步加快代幣在市場的流動。
於交易所而言,可以理解成用其自身的審核制度來代替監管,更重要是交易所從上架代幣變成了發幣方,這相當於變相承擔了投行、央行、證監會、交易所等多重角色,最大的風險就是監管疑慮和品牌口碑,像是項目上線卻無人購買導致眾籌失敗,或是公募投資者被套牢,均對品牌及市場信心帶來損害。
在前面有提到,IEO 本質上與 ICO 無異,只是「募資者」從原來只有項目方,變成了項目方加交易所兩者,因此,若說 ICO 攜帶著泡沫,實際上,交易所用戶在 IEO 上面臨的投資風險依然不容小覷。雖然為了削減泡沫效應,趙長鵬給出的建議是,用較低的價格募資。但是,對用戶來說,所有非正式監管的單方面承諾都有可能成為騙取信任的藉口。有見及此,火幣和 OKEx 為避免監管帶來的風險,兩者推出「類 IEO」產品時皆強調是圍繞在合規和審慎的前提下。
為什麼 IEO 可以成為近期市場爆點?
首先,幣安作為此次 IEO 火爆的幕後推手,可謂功不可沒。幣安近年在幣圈的影響力日漸壯大,再者,當下市場缺乏融資方式,加上 IEO 極高的操作性也是其火爆的重點之一。
假若在交易所獨家上線公募,之後獨家上線交易,設在私募部分和團隊部分的代幣還未解鎖,使市面上流通的只是總量的很少部分,形成一種「高控盤」模式,只要搭配營銷策略,可讓幣價有上漲空間,讓投資者覺得有利可圖。
由於三大交易所接連針對 IEO 做了些動作,中國幣圈開始傳出,「IEO 可能是牛市最強勁的背後力量」、「IEO 是牛市的幕後推手」等說法,IEO 也許可以像當年的 ICO 一樣,掀起一輪大牛市,讓項目可以借機「登月」。不過,也有評論認為,「這輪 IEO 的瘋狂,也只是各交易所追逐市場熱點,爭奪人們眼球和短期流量的行為,並不能代表真正的價值。」
這個不新鮮的模式為什麼這麼熱鬧?因為重點不在於「模式」,而是「誰在玩」。「趙長鵬加孫宇晨」才是真正讓原本被冷靜下來的「投幣」活動再起波瀾,在熊市中狂漲五倍、十倍的幣,很難不引起注意。
然而,IEO 只是一種募資方式,其與項目本身的優劣也並無直接關係,因此被質疑這又是一波瘋狂的投機,下場必然會有泡沫產生。一旦幣價破發,曾經歷過前次泡沫爆破的人,將會逃的更快。
IEO 其實就是 ICO,不過…
IEO 是不是「變相 ICO」? 看過前面所說的,會發現其實 IEO 不過也是 ICO,只是 IEO 看來可以解決一個 ICO 根本性的問題,就是「審核」及「信心」。
交易所先對項目進行審查、評估,再來訂立交易方式和發售價格等規則,然後才在其平台上進行代幣公開發售,交易所賭下自己品牌來給市場建立信心。此外,IEO 給投資人增加另一個「參考指標」,在過去的 ICO 模式下,投資者需要做的功課很多,需要考量項目各方面的表現,包括白皮書、團隊、代碼、社群等等;在 IEO 模式下,這些所需要考量的因素也會全部轉移到交易所身上,與此同時,「交易所」也成了投資人可以參考的因素。
在這樣的情況下,IEO 是不是可以把「某某站台」、「某某背書」、「幣圈大佬」等的角色淘汰掉?
另外值得留意的幾點是,(一)IEO 的項目數量不可能像過去的 ICO 那麼多,數量會變得相對稀少,主流的交易所為了名譽不會隨意上架,應該會盡可能進行篩選。 (二)IEO 只是募資的一種方式,項目最終能不能成功,有沒有按照白皮書所寫的執行計劃,是沒有保證的。(三)交易所存在著「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嫌疑。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相關文章
✅【幣市週報】「IEO 代幣」還是「平台幣」好賺? 交易所 IEO 大戰開打
✅【MICA RESEARCH】各大交易所 IEO 平台代幣銷售訊息統整,掌握第一波 IEO 趨勢
✅【幣市週報】IEO 搶購正夯,比特幣寒冬結束? 你可能錯了
免責聲明: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