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總體平均 11.08% 的年化收益率粗略計算, Staking 為持幣者每年創造的收益可達 7.5 億美元。如果將來有更多加密資產支持 Staking,加之幣價上漲,整個市場的增量收益將會進一步擴大。
冰山運動之所以雄偉壯觀,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如果說加密資產市場近三個月以來的連續反彈、突破新高是整個產業水面上的八分之一,那麼其他如技術進步、行業採用和加密金融創新則構成了水面下的剩餘部分。拋開技術和行業採用不談,在年初至今的加密金融創新領域,許多新的嘗試正在重塑 ICO 崩塌之後加密金融創新的生命力,Staking 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其中一個。
相關內容:誘人的「Staking Economy」,到底是怎麼回事?
它的興起,是行業全面轉向 POS 、類 POS 共識機制的必然。目前已經有 EOS 、 Tezos 、 Cosmos 等超過 70 隻加密資產支持 Staking,另外還有以太坊、 Cardano 、 Polkadot 等近 20 隻加密資產準備支持 Staking 。而根據現有數據統計,Staking 能為投資者帶來的年化收益最高可達 158.10%(Livepeer),平均在 10%~20% 左右。

Staking 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說它是「行業全面轉向 POS 、類 POS 共識機制的必然」?為什麼它會被認為是 2019 年上半年最重要的區塊鏈金融話題之一?它是否值得參與以及如何參與?風險和收益如何衡量?
在弄清楚這一連串疑問之前,不妨先記住幾個結論:
1. Staking 的本質是 “抵押挖礦”,在 POS 、類 POS 共識機制的項目中,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加密資產抵押鎖倉參與 Staking 保本 “賺幣”,收益率以幣本位計算,目前仍有大量加密資產沒有參與 Staking;
2. Staking 收益依賴於加密資產的通脹模型設計,主要是加密資產增發獎勵。因此 Staking 有可能進一步刺激通脹,而扣除通脹的真實 Staking 收益率有可能是負的,選項目不能只看收益率;
3. Staking 對小額持幣人是規模不經濟的,但對 Hodler 來說卻是不錯的選擇;
4. 目前還沒有 Staking 對加密資產二級市場價格影響的精確衡量。如果把 Staking 近似看作短期銀行存款,Staking 收益率和加密資產交易收益率將形成競爭關係;
5. 重要提示:將加密資產委託除去賺取 Staking 收益並不意味著穩賺不賠,靠譜的 Staking as a Service 服務商尤為關鍵。
Staking 興起
簡單來說,Staking 即 POS(或類 POS 機制,如 DPOS 、 LPOS 、 BPOS 、 HPOS 等)機制下的 “抵押挖礦”,這是採用 POS 共識機制的區塊鏈網絡所獨有的。
在 POS 區塊鏈網絡中,節點(類似 POW 機制中的 “礦工”)負責打包交易信息、維護網絡運行、參與社區治理(這一過程也可以稱之為 “挖礦”),但這一過程沒有區塊獎勵,挖礦收益取決於他們在網絡中抵押的加密資產數量:抵押的資產越多,收益越多。
通過抵押加密資產進行挖礦並取得收益的過程被稱之為 “Staking” 。這個過程與 POW 共識機制下礦工通過花費大量電力和算力進行計算挖礦有所不同。在 POW 共識機制下,挖礦有區塊獎勵,而算力多寡決定了挖礦產出能力。

Staking 已經成為 2019 年加密金融創新的主流趨勢。
這一趨勢由 Stake.us 獲 Pantera Capital 、 Coinbase 、 DCG 等機構 450 萬美元投資引燃,並得到 3 月初主網上線的明星項目 Cosmos 加持,而 Coinbase 宣布面向機構客戶展開 Tezos 的 Staking 服務,EOS 、 LivePeer 以及以太坊 2.0 、 Dfinity 、 Polkadot 、 Harmony 則進一步將 Staking 推向大眾視野。
根據 StakingRewards.com 統計,截至 6 月 5 日,全球共有 75 隻加密資產支持 Staking,以太坊、 Cardano 、 Polkadot 等 16 個項目也將在下半年陸續支持 Staking 。
Staking 正在為持幣者帶來增量收益。正在進行 Staking 的 75 個項目,總市值高達 217 億美元——按目前平均 31.2% 的 Stake 比率(處於抵押狀態不能出售的加密資產佔比)計算,Staking 鎖定的市值近 68 億美元。進一步,按照總體平均 11.08% 的年化收益率粗略計算,Staking 為持幣者每年創造的收益可達 7.5 億美元。如果將來有更多加密資產支持 Staking,加之幣價上漲,整個市場的增量收益將會進一步擴大。
不過,不同項目帶來的 Staking 收益可能會有較大差別。目前 EOS 通過 Staking 鎖定的市值最大,約為 28 億美元,按其 1.84% 的年化收益率計算,相當於每年派發了 5000 多萬美元的紅利。

Staking 運行機制:普通人如何 “躺賺”?
Staking 的收益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區塊獎勵(系統通過通脹增發的加密資產)、節點記賬收入,而區塊獎勵是最主要的。
對於普通人來說,理解 Staking 有兩個關鍵點:第一, Staking 是一種保本收入(幣本位);第二,Staking 本質是通過抵押加密資產獲得記賬權,有鎖定期(比如,Cosmos 的委託-解綁時間是 21 天),是一種被動收入。正因如此,通過 Staking 獲得收益被認為是 “躺賺”,而 Staking 帶來的收益也被形像地稱為 “睡後收入” 。
1. 普通人如何參與 Staking?
持幣者可以通過自行驗證和委託給節點運營商兩種方式參與 Staking 。但在實際操作中,自行驗證的可行性是有問題的:
·抵押餘額限制:大部分加密資產都設置了參與 Staking 的最低抵押餘額,比如 Dash 要求最低持有 1000 個。按照 5 月 31 日 165.18 美元的收盤價計算,這意味著至少需要投入 165180 美元才有資格參與 Staking,小額持幣者因此被擋在了 staking 的大門外。
·成本限制:運營節點同樣有固定成本支出,搭建節點的技術門檻及需要的配置的設備成本較高。因此,交 “過路費” 要好於自建高速公路。此外,由於目前大約有 75 只加密資產已經支持 Staking,不同加密資產 Staking 機制各不相同,自行驗證很難做到規模經濟。
·專業化限制:作為 POS 區塊鍊網絡中的主幹,節點要保持穩定正常的運行時間(7*24),有持續處理網絡事務量的能力,確保安全、根據需要管理網絡更新。個體很難保證過程的連續性和安全性。
此外,在 POS 機制下中,節點不再通過算力競爭記賬權,獲得記賬權的概率取決於其擁有的權益(Stake)多少。權益可以是節點持有的加密資產數量,也可以是關於加密資產數量的函數——這意味著,如果節點持有的加密資產數量比較少,那麼它創建下一個區塊的可能性也將大大衰減,而隨時可能出現的系統故障和違反網絡協議的錯誤操作則進一步加大了收益的不確定性。
這些限制性因素讓自行驗證顯示出規模不經濟的特點,為 Staking as a Service 的出現提供了契機。
通過將手中的加密資產抵押給提供 Staking as a Service 服務的節點運營商,由它們代為管理資產、節點或行使相應的權利(如投票參與共識的權利),持幣者無須滿足最低抵押餘額限制就可以參與 Staking 分享收益,並在一定程度上隔離了風險。但持幣者也需要向節點運營商支付一定的服務費(一般從 Staking 收益中扣除),費率在 5%~25% 不等。以 Coinbase 為例,其獨立子公司 Coinbase Custody 今年 3 月 29 日宣布向機構客戶提供 Tezos 的 Staking 服務,並從 Staking 收益中收取約 20%~25% 的手續費。

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許多節點運營商,錢包、交易所、加密資產託管機構正在成為普通人參與 Staking 的入口。
2. 收益的影響因素
衡量收益最直接的標準是收益率。 Staking 收益率近似等於通脹率和抵押率的比值;較高的通脹率和較低的抵押率會帶來更好的收益率,也意味著較高的收益。大多數支持 Staking 的項目都會在官網上提供 Staking 收益計算器,通過 Stakingrewards.com 也能進行方便的查詢。
Staking 收益率=通脹率/抵押率 *抵押率(Staking Ratio)是指用於抵押而不能出售的加密資產佔比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在影響 Staking 收益。包括通脹率在內,這些因素大致歸為三類:不變因素、可變因素和風險因素。
·不變因素(既定的):主要是通脹率。通脹率是由項目設定的增發模型決定的,這一部分可近似視為不變因素。固定通脹率模型(如 EOS 、 Stellar 等)和調整型通脹率模型(如 Cosmos 、 Tzeos 、 Livepeer 等)是當前兩種主要的增發模型。

在 Cosmos 的通脹模型中,66% 的抵押率(Staking Ratio)是一個臨界點。小於這一比值,通脹率會逐漸向 20% 調整,相應地,年化收益率也較高;大於這一比值,通脹率將逐漸調整到 7%,年化收益率隨之下降。這一機制使 Cosmos 的通脹模型鼓勵及早參與 Staking 以獲取早期紅利。目前,Staking Rewards 顯示,Atom 的抵押率已經升至 72.29 % 。
·可變因素(隨時間或者其他條件而發生變化):包括抵押率、支付給節點運營商的手續費、委託給節點運營商的抵押資產數量、記賬收入、加密資產在二級市場的價格表現等。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抵押率和手續費越高,收益越低;記賬收入越高,收益越高;委託資產越多、二級市場價格越高,以美元計價的收益也越高。

以太坊 2.0 計劃的 Staking 年化收益率在 1.56%~20% 之間。收益率與抵押率負相關,當抵押率是 100% 的時候(此時,驗證 ETH 數量達到 134217728),ETH 年化收益率僅為 1.56% 。
·風險因素(隨機的):包括 Slash 、安全、節點宕機等等,其中 Slash 被視為最大的風險因素。當節點不遵守協議規則(比如對區塊進行雙重簽名)的時候,就有可能觸發 Slash——輕則區塊獎勵取消,重則賬戶裡的抵押餘額也會有一定比例被罰沒。 Cosmos 規定的罰沒比例是 5% 。
3. 真實收益率
在 stakingrewards.com 上方便地查詢加密資產 Staking 的年化收益率,但考慮到 POS 或者類 POS 機制的加密資產所具有的 “通脹” 性質,扣除通脹的真實收益率更值得關注。

messari.io 給出了真實收益率的參考值,在有數據可查證的項目中,EOS 、 XTZ 、 NEO 、 LSK 、 BTS 的真實收益率均為負值——其中,NEO 的真實收益率甚至高達-13.70% 。這意味著,POS 或者類 POS 機制的項目,Staking 帶來的收益遠遠不能抵消通脹帶來的加密資產價值稀釋。這並不是否認 Staking 的價值。如果沒有參與 Staking,持幣者所要忍受的通脹損失只會更高。
4. 機會成本
持幣者需要權衡的另一項因素是 Staking 的機會成本。一般來說,Staking 會要求一段時間的鎖定期,在這期間,加密資產價格漲跌便構成了 Staking 最主要的機會成本。
以 EOS 為例。其年化收益率僅為 1.84%,而截至 6 月 3 日,按美元計價的 7 天、 30 天 EOS 價格漲幅卻分別達到 18.09% 和 51.30% 。如果 Staking 期間 EOS 持續上漲,那麼對於持幣者來說,收益就是雙重的:既有 Staking 帶來的保本增值收益(持有的加密資產變多了),也有幣價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升值了)。但如果 Staking 期間幣價猛烈下跌,持幣者很可能會因喪失在二級市場上進行操作的機會而只能任由以美元計價的財富縮水。從這個角度來看,Staking 尤其適合加密資產的 Hodler 們。
5. 選擇 “靠譜” 的節點運營商
抵押加密資產給節點運營商並不意味著穩賺。尤其是當節點運營商缺乏經驗或誠信記錄的時候,持幣者所暴露的風險尤其高。已經有一些第三方數據研究機構提供獨立的監測工具,以監測節點的運營狀態,但業態還沒有完全建立。

在這種情況下,有幾個簡單的標準作為選擇節點運營商的參考:歷史 Staking 回報率、社區貢獻、聲譽、官網上披露的安全架構和防攻擊解決方案。一些項目方也會在自己的官網上掛出節點運營商的運營情況。

Staking 生態正在形成
2019 年的一個大趨勢是,POS 、類 POS 共識機制正在取代 POW 。如果說 POW 激發了礦業 1.0 時代,產生了從上游的礦機芯片研發、製造、銷售,到中游的基礎設施配置(如水冷、佈線、電源、場地、二手礦機買賣,礦池架設運營、骨幹網絡配置,雲算力網站部署)再到下游的礦業金融、交易所、錢包、媒體和數據服務等產業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POS 則有望將礦業推入 2.0 時代,這個時代很可能是以 Staking 為核心的。
1. Staking 生態圖景
從大的脈絡上看,Staking 參與者主要有三個層次:
· 有 Staking 需求的持幣者
既包括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如加密風險投資、加密對沖基金等),也包括基金會(如以太坊基金會、 ADA 基金會等)、企業或者項目方。
· Staking 入口
連接持幣者和 Staking 服務方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它們以錢包、交易所、加密託管機構、 POS 礦池為主體,為持幣者提供存儲加密資產和參與 Staking 的通道。
· Staking 服務方
驗證節點、節點運營商。一般來說,持幣人獲得 Staking 收益首先要選擇節點進行委託,節點運營商接受委託並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在現實中,錢包、交易所、加密託管機構常常可以憑藉自己的入口優勢成為驗證節點或者節點運營商。
除此之外,數據與研究機構、工具和應用開發者、安全團隊也隨著 Staking 市場需求的激發而被創造出來,它們共同構成了 Staking 生態圖景不可或缺的部分。

2. Staking as a Service 漸成趨勢
在 Staking 生態形成的過程中, Staking as a Service 成為需求驅動的全新業務形態,為個人自行驗證規避了准入、成本、風險等問題,標誌著 Staking 走向專業化。
目前市場上提供 Staking as a Service 服務的主要是錢包、交易所、加密資產託管機構以及 POS 礦池,同時加密投資機構、新興的數據研究機構、第三方專業機構等也在分食這個市場的利潤。國內已經湧現出一批 Staking as a Service 服務商,如 HashQuark 、 Wetez 錢包、火幣礦池、 Cobo 錢包、幣信錢包、 Matpool 、 Stake.fish 等。
隨著競爭日趨激烈,Staking as a Service 服務商的關鍵是掌握大量的持幣用戶資源或持幣大戶資源,費率、競爭、系統懲罰、安全,構成了他們面臨的主要挑戰。
·費率
當前整個市場的 Staking 年化收益率平均為 11.08%,服務商會從收益中收取 5%~25% 左右的手續費。以當前 7.5 億美元的 Staking 整體收益規模、 15% 的費率計算,每年服務商可以從中獲取約 1.125 億美元的收入。如果市場規模繼續擴張,收入規模繼續上漲,必定會有更多的參與者湧入 Staking as a Service 賽道。競爭將拉低服務商的平均費率水平,甚至令部分運營成本高昂的服務商退出競爭。市場結構或將轉向寡頭壟斷。
·競爭
競爭不只是 Staking 服務商之間的競爭。 Staking 需要將加密資產抵押並且有一定的鎖定期限,如果用付息的固定期限銀行存款產品類比 Staking,那麼它面臨著同期二級市場投資收益、其他加密金融產品收益(如去中心化借貸等 Defi 產品)的競爭。
Staking 帶來的保本增值收益或許更受加密資產長期持有者(Hodler)的歡迎,小額加密資產投資者或許會比較少地選擇 Staking 服務——Staking as a Service 因此是有強烈的 to B 服務傾向的。
·系統懲罰
作為 Staking 服務商,和採用自行驗證方式的個體一樣,最不能忽視的風險就是 Slash 風險。在一些 POS 機制項目的設計中,Slash 不僅會沒收區塊獎勵,也可能罰沒部分抵押資產。
在 Tezos 發布的 Staking 懲罰列表中,有服務商在 1 分鐘內甚至被罰 18748 個 XTZ,按 6 月 5 日 1.2 美元的 XTZ 均價計算,損失高達 22497.6 美元。更有服務商因為連續失誤而受到懲罰。圖片來源:tzscan.io
·安全
代客戶持有大量加密資產參與 Staking 也增加了服務商的安全風險。過去,交易所是黑客入侵的首要目標,將來,Staking 服務商也可能成為黑客的目標。當前最普遍的攻擊手段可能是 “長程攻擊” 。
Staking 悖論:繁榮生態還是加速中心化?
參與率不足是採用 POS 共識機制的加密項目當前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以 EOS 發起的降低通脹率投票為例,在長達 3 個月的投票期中,EOS 官方收到 778 個賬戶的 2563 萬投票,投票參與率僅為 2.5% 。
Staking 以通脹獎勵為激勵,鼓勵更多持幣者主動參與到區塊鏈項目的社區和網絡驗證中去,特別是 Staking as a Service 服務商的出現,讓小額加密資產持有人也有了公平參與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看,Staking 有望為區塊鏈項目的生態繁榮做出貢獻。
但 POS 共識機制加密項目還面臨另外一個重大問題,即資源過度集中在大戶手中,網絡的馬太效應越來越強。 Staking 似乎不僅沒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有可能加劇這個問題。 Staking as a Service 的運作模式,相當於為區塊鍊網絡增加了一個第三方機構,由它代持加密資產,持幣者只是獲得了加密資產的 “收益權”,而持有加密資產所附帶的其他權利如參與共識的權利,則被讓渡出去了。
相比於收益權,參與共識的權利可能更為重要——借用 Nervos 首席架構師 Jan 的觀點:“(投票參與共識的權利)意味著你可以對交易進行排序,而排序決定了你的交易能不能及時上鍊,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的訂單能不能及時成交……僅僅是交易順序的不同就能造成巨大的獲利。”
小結
和 2019 上半年另一個備受矚目的話題 Defi 一樣,Staking 顯示了加密金融原始的創新能力。它通過通脹獎勵的方式將一部分通脹收益轉移給加密資產持有人,減輕了持幣者資產被稀釋的風險,但是它又是矛盾的—— 過度的激勵可能帶來不受約束的高通脹,不僅對加密資產二級市場的價格形成拋壓,也可能令加密項目內部形成惡性循環。
但它也是 POS 時代全面到來形成的新機會,機會的意義遠遠大於對通脹和可能加劇中心化的擔憂。在目前已經或者將要支持 Staking 的逾 90 個項目中,市值排名前 50 的項目就有 21 個,接近半數,市場正主動選擇 Staking 。
粗略估計,每年 Staking 或為加密資產持有人帶來數億乃至數十億美元的增量收入。一個 Staking 的大生態圖景正在形成,Staking as a Service 、數據研究、安全服務、應用開發……更多的參與者捲入、更為活躍的加密金融市場—— 源源不斷的參與力量正是整個加密產業繼續繁榮的動力。
未來,毫無疑問,Staking as a Service 將成為 Staking 生態中商業模式的核心,作為專業服務機構,它們有能力持幣者篩選機會、隔離風險。錢包、交易所、加密資產託管機構、 POS 礦池借助其先天優勢成為 Staking 的天然入口,對於後入場,準備分食 Staking 大蛋糕的新興第三方服務機構來說,當前正是最緊要的窗口期。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火星財經 授權節錄及轉載)
原文:火星財經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免責聲明: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