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家區塊鏈人力資源新創公司 ChronoBank 公布了一項調查,發現多達三分之二的「打工仔」願意接受用加密貨幣來支薪,亦有超過八成願意用來支付花紅等績效獎勵。
筆者對調查結果有點保留,畢竟結果很視乎取樣的隨機性。你問一下多少香港人願意用比特幣來「出糧」,大概七成會「耍手擰頭 (拒絕)」,或許調查結果只顯示到美國大城市等市場的心理而已。
其實這並非只是打工仔是否願意的問題,因為加密貨幣本身並不是那麼流通或高認受性,不管在法律上、日常應用上都有它的制肘,比特幣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在現實世界流通而設計,而是一種原生於互聯網的電子貨幣,用來支薪還有很多問題要克服。
首先比特幣並非任何國家的法定貨幣,使用它來支付確實容易帶來稅務問題。很多國家都想追蹤國民的加密貨幣資產,有報告就指美國政府已花費了至少 500 萬美元聘請承包商進行區塊鏈分析,追踪國民的加密貨幣資產,其中美國國稅局(IRS)就簽署了 9 份合同,總值達 220 萬美元。
除了防堵恐怖組織資金流這種大義名份,其實更重要還是想打擊洗黑錢、逃漏稅、非法匯款等犯罪。別說是大企業,十個打工仔、十一個都想少付一點稅,不過一旦被稅局追查的代價卻太高,要是被稅局盯上,認為你逃稅甚至洗黑錢,後續的「成本 (代價)」會是相當高昂。
用加密貨幣來支薪最好還是乖乖報稅,但問題是「加密貨幣不獲政府認可為法定貨幣」,那稅民應該怎樣報稅才對?即使作為一種有價資產來報稅,但價格如此浮動應該用什麼時候的價格來報稅?如果以賣出時的價格做標準,但要是每筆小額支付都要計一次,豈不是太麻煩?
相信有不少香港人因為服務的是外國公司,因此在支薪時很可能都以外幣為單位。如果是匯率相對穩定的美金還好,要是使同其他法幣,匯率就成為很影響收入的問題。舉例說,同樣是支薪兩萬,但用港幣還是人民幣已經很不同,如果匯率有利時更變相獲得加薪。
相信這也是一些人願意用比特幣來支薪的理由。但要賺到這種匯率的紅利,前提是必須用比特幣作為計價單位,也就是說薪水是「一枚比特幣」,而不是「等值於數千美元」的比特幣,否則其實沒什麼匯率紅利可言,因為比特幣貴了也只是令每個月收到的比特幣數量相對變少,而且還虧了每次兌換回法定貨幣的手續費。
這個兌換成本也是另一個影響是否願意用比特幣來支薪的因素。先不說其他市場,在香港用電子支付還不算很普及,很多商戶仍然堅持只接受現鈔作支付手段,結果你還是得把比特幣換成港元現鈔才能支付,這就很影響生活便利。
但「用比特幣來支付薪水」是否真的不可行呢?也不是。也許有讀者以為是說日本,誠然日本是一個對比特幣相對較為友善的國家,很多商戶都接受客人直接用比特幣支付,不過這並未普及到各個生活層面,比香港的八達通支付滲透率還要低,支付方法始終要雙方同意才成。
日本、美國已有不少人實驗過只用比特幣來過活(據說最近也有中國案例),並且也算成功,不過筆者不是說這一種。最近微信 Wechat 就宣布,可以用香港的港幣錢包直接在中國用人民幣消費,銀聯會負責結算並自動兌換。其實技術上比特幣一樣可以這樣做,即使是用港元消費也能從比特幣錢包裡扣錢。
市面上一早有金融科技公司,將比特幣錢包結合到傳統的扣帳卡(Debit Card)系統,雖然卡裡儲的是比特幣,但只要在任何接受 VISA 或 MasterCard 支付的商戶就能用當地的貨幣來消費,就像我們能用港幣結算的信用卡在外地刷卡消費一樣。
這可能是最為接近完美的解決方案,畢竟金融卡系統已通行全球。不過比特幣從設計之初就不是為了在現實世界流通而設,而是一種原生於無國界的互聯網電子貨幣,也許未來人類會更倚賴互聯網來生活和消費,屆時這些問題可能會自然地消失也說不定。
聲明:文章由客座作家 Boris Lee 撰寫,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