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信報財經新聞》本週稍早引述消息人士報導稱,滙豐銀行(HSBC)有企業客戶曾協助為「涉及抗爭活動的大型眾籌基金」接受捐款,而被指銀行帳戶的實際用途跟當初開戶不符,上個月遭要求結束戶口,30 日寬限期於本週截止。針對此事,滙豐駐香港發言人陳思詠(Vinh Tran)回應指,

銀行有必要了解客戶背景及需求,且會定期檢視客戶狀況,一旦交易活動與開戶陳述時不同,我們將主動審查所有交易活動,這也可能導致帳戶關閉。

香港社會衝突已持續 5 個月,就在不斷升級加劇之際,比特幣作為「抗審查貨幣」一定程度上已變成「資金避難所」, 又或是成為繞過外滙管制的工具,像是在其他局勢動蕩的地區,如:委內瑞拉、土耳其和伊朗,已明顯可見比特幣溢價的情況出現。

加密貨幣技術公司 SFOX 早前發表最新 《加密貨幣波動率月度報告》指出,「我們的加密貨幣市場指數已於 11 月 11 日,從『溫和』轉至『輕度看漲』,當中原因分別有:習近平講話引發中國市場對區塊鏈的投資熱情;比特幣鯨魚動作頻頻、期貨交易增加,更是為加密貨幣史上最大的波動定下了基調」。SFOX 報告隨後補充道,

儘管「政治動蕩的趨勢似乎並未對加密貨幣整體市場產生明顯影響」,但隨著數位科技、金融方面的知識越來越普遍,不安局勢可能仍將導致人們轉而使用比特幣,以作為「抵禦內亂的避風港」。

不過,區塊客今年 9 月報導表明,就連第三方加密貨幣支付業者似乎也正承受政治壓力,當時,英文網媒《香港自由新聞》(Hong Kong Free Press,HKFP)創辦者兼總編輯 Tom Grundy 在推特發文聲稱,「區塊鏈支付公司 BitPay 在缺乏充分理由之下,拒絕為香港自由新聞轉移捐款,且此情況已持續長達 3 週。有鑒於此,我們目前暫停接受加密貨幣捐贈」,更奮起抵制呼籲各界「永遠不要使用 BitPay」。

接著到了 10 月,據傳香港 P2P 比特幣交易平台 LocalBitcoins 交易量達 1,200 萬港元,破單週歷史新高,而在那更早之前的 8 月,《彭博社》當時指出,投資人已經開始尋找避險資產,波動性高的比特幣也成為選項,在香港的交易市場甚至出現溢價 4% 的現象。眾人推測,政治因素和民眾對香港金融體系缺乏信心,導致當地比特幣需求大增,eToro 資深分析師 Mati Greenspan 更是表示,

香港經濟由政府和金融機構掌理,抗議者可能認為比特幣是退出當地經濟的方式。由於示威群眾曾呼籲發動「銀行大擠兌」,癱瘓金融體系,不少分析師亦認為有此可能。

目前在香港,比特幣仍被定義為「虛擬商品」,遊走灰色地帶,「既不會說你違法,但也不明說合法」,又或因中國全面禁止加密貨幣交易的關係,至今並未跟上日本、新加坡的腳步,允許比特幣合法用於支付。儘管香港金管局表示,「無條例監管比特幣」,但事實上,香港銀行的監管措施近年來逐步加強,甚至早在 2017 年,香港加密貨幣交易所 Gatecoin 的銀行戶口就被銀行突然中止,後來只得轉戰新加坡。

當人們遭排除於傳統金融體系之外,比特幣會不會是更大、更廣的出路?許多人心中似乎已有定數的答案。

正如區塊客早前報導,前 PayPal 財務長 Roelof Botha 在推特發文稱,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無預警下凍結了他的銀行帳戶,讓許多業內人士不禁問道:「你買比特幣了嗎?」


熱門市場動態與新聞傳送門:

區塊客致力於發掘和整理各種與區塊鏈技術有關的內容,只要與區塊鏈或區塊客網站有關的合作和/或建議,我們都非常歡迎。請您發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聯繫。

區塊妹 M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