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清算銀行(BIS)的研究人員正致力於研究未來的支付方式,並且在 3 月 1 日發布最新報告,詳細闡述有關未來的支付方式革新之道。

素有「央行中的央行」之稱的國際清算銀行(BIS)在長達 138 頁的報告中探討超越當前金融領域的主題,指出即將來臨的趨勢很可能會塑造未來的支付基礎設施,包括代幣化證券、央行數位貨幣、跨境支付和端對端(P2P)創新。

國際清算銀行研究部主管 Hyun Song Shin 表示,「改革的腳步和潛在的顛覆」已經檢視新的支付系統型式成為決策者的優先事項。國際清算銀行總裁 Agustín Carstens 在報告導言中表示,

改善付款方式最具變革性的選擇是點端對端(P2P)安排,也就是將付款人和收款人直接連結,最小化中間機構的數量。

代幣化證券

報告指出,在分佈式帳本上的代幣化證券可能簡化結算結算循環程序,而且其效率程度比部分投資人願意忍受的更高。

這樣的結果顯然與國際清算銀行研究人員原先認為交易者已習慣效率不彰的結算週期的預期矛盾。這些結算循環程序陷入諸多障礙、中介機構與流動性管理疑慮。交易者則在這些限制下進行操作。

舉例來說,如果基於分散式帳本的系統靠著裁減中間機構來顛覆系統,產生的效率可能會大幅改變市場後置作業的現實,結果嚇壞習慣舊有方式的持股人。報告指出,

市場參與者可能不希望轉移到更短的結算循環程序,因為這可能會增加流動性要求,並使得造市商能獲得結算所需的現金或證券的時間減少。

這種風險、報酬難題與研究人員致力於研究未來證券化的做法相反。展望未來,國際清算銀行團隊發現了許多短期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在實行任何重要分散式帳本系統之前加以解決,像是證券代幣的合法問題等。

就算解決上述問題,還有例如運作風險等更多問題存在。這份報告表示,這是因為分散式帳本和智慧合約在清算和結算領域「仍有待證明」,也必須解決目前以帳戶為基礎系統的主導優勢情況。

研究人員指出:「代幣化系統能與當前基於帳戶系統互相操作,將是代幣化系統能否成功的關鍵。」

央行數位貨幣(CBDC)

研究人員官員證券代幣化的假設只是這份報告談到未來支付潛在革命的未來特點之一。目前在銀行界中熱門題材之一是數位貨幣。國際清算銀行對於央行數位貨幣也存有大量問題:這類央行數位貨幣應聚焦零售散戶或批發躉售?基於帳戶或是基於代幣?它們應該在分佈式帳本、中心化模式,或是混和式系統運作?央行數位貨幣是必要的嗎?

國際清算銀行並未在其「零售央行數位貨幣」這一章節明確回答這些問題,但研究人員列出每種情況涉及的考慮因素。

舉例來說,他們指出,開發出不會比現有支付系統更具優勢的數位貨幣是沒有意義的。消費者使用央行數位貨幣的便利性不會比使用現金或信用卡方便,零售商也不會容忍無法根據「尖峰需求」運作的系統。

研究人員指出,這是基於分散式帳本的央行數位貨幣可能失敗之處,因為共識機制通常會減緩交易處理量,為面向零售系統帶來可能的麻煩,這類系統每天必須處理多達數百萬美元的小額付款。

不過研究人員說,批發躉售系統(例如銀行與主要參與者之間的大規模支付)可能更容易適應分散式帳本的一些共識限制。 此外,央行數位貨幣系統如何去中心化也是個問題。去中心化去除中心點故障的風險,但也增加了新的弱點,像是共識機制棉林壓力,例如阻斷服務式駭客攻擊。不過,一些央行確實正在推動基於分散式帳本的央行數位貨幣試驗。

國際清算銀行總裁 Agustín Carstens 在報告表示,從本質上講,全世界都需要思考新型後端支付基礎設施帶來的影響,像是 Facebook 的 Libra 已讓央行高度戒備。國際清算銀行認為這個問題是持久、且尚未有答案的,同時強調全球有必要合作予以回應。


熱門市場動態與新聞傳送門:

區塊客致力於發掘和整理各種與區塊鏈技術有關的內容,只要與區塊鏈或區塊客網站有關的合作和/或建議,我們都非常歡迎。請您發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