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個月以來,與 DeFi 相關的數位資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其中許多都獲得了 100%以上的收益。
儘管許多人都認為:「DeFi 不過泡沫一場」,但這波熱潮依然快速竄起,而顯然,它沒有像分析師所預期的「一兩個禮拜就消退」,反而在這段期間還繼續保持強勁勢頭,導致大量新用戶湧入以太坊。
一如既往,只要有熱潮,當然就會有專家出來說話。他們警告稱,以太坊本身還有很多問題懸而未決,根本還沒準備好迎接 DeFi 狂潮。
數學家、前對沖基金經理、奧地利加密貨幣交易平台 Morpher 的創始人 Martin Froehler 就認為,儘管以太坊是在區塊鏈產業內,最能讓 DeFi 表現的舞台,但以目前情況來看,這個網絡的能力還不足以擔此重擔。他說道:
以太坊每秒只能處理大約 15 筆交易,再加上 15 秒鐘的出塊時間,無奈的是:在金融領域內,瞬間就等於永恆。系統設計使然,每個人都必須透過以太坊才能跟 DeFi 交互。這就是大規模採用的巨大障礙。
Martin Froehler 還相信,以太坊是「最去中心化」的智能合約平台。但礙於網絡仍然存在許多弊端,開發人員不得不尋找解決方案來應對這些問題。此外,還有許多業內人士認為,這次 DeFi 狂潮來得有點猝不及防,完全是開發人員預料之外的事情,所以,就算以太坊 2.0 升級上線,網絡也未必能應付得了,因為就算性能被提高了,以太坊手續費還是一樣貴得離譜。
去中心化交易所 1inch 執行長 Sergej Kunz 就表示,為了確保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以太坊必須重新考慮基礎建設。他如是說:
你必須重新考慮一切。你可以遷移智慧合約的代碼,但不能擴展。為了能夠擴展,你必須創建標準並基於新的分片架構(例如 NEAR,類似於以太坊 2.0)引入新的協議。
對此,DApp 和交易場所的連接協議 ParaSwap 創辦人兼執行長 Mounir Benchemled 就指出,以太坊正在引入 Layer 2 等解決方案,以應對高成本問題。但更令人擔憂的是,該如何向終端用戶解釋 layer 2 運作的複雜性,以及無法立即向這些用戶支付資金的風險。他指出,
為了使其正常工作,所有應用程式都需要朝一個平台遷移。大型項目可能會達成共識,但是對於擁有自己計劃的其他項目而言,這可能很難。這就需要搭建新的橋樑,以實現互操作性。
儘管以太坊區塊鏈前路荊棘滿佈,但他們都異口同聲表示:「DeFi 將繼續存在。」
免責聲明: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