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陀螺財經
原文來源:陀螺財經
近日,深陷債務糾紛的 FTX 又有新消息傳來。
眾所周知,2022 年 10 月 FTX 的爆雷事件幾乎點燃了整個傳媒與投資圈,但到了今年,除了債主們仍孜孜不倦地關注其庭審事件外,隨著 FTX 各種暗箱操作浮出水面,行業內其他人士多以頗為鄙夷且評判的態度提及這一機構。
而本次這一消息,恰好與債權人們息息相關。債權人終於在近日得償所願,在最新的庭審會議中,FTX 方表示有望全額償付債權人,預計資金將在 2024 年第二季末之前支付。而壞消息是,不會以當前價格賠償。另一方面,不同於先前的口徑,FTX 表示已然重啟無望,而這,也讓 FTT 的持有者難以接受。
以此而言,這次的消息一如幣圈常態──有人歡喜有人愁。
FTX,加密貨幣市場的難言之隱
在幣圈,FTX 無疑是絕對的明星企業,在 2022 年 10 月之前,其可以稱之為幣圈的上流代表,而在 10 月之後,卻變成了幣圈人人喊打的毒瘤。
關於 FTX 破產事件,在此也不一一贅述,但簡單提一下其債務總額。 2022 年 11 月 11 日,當時是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平台的 FTX 透過官方社群媒體帳號發佈公告宣布,FTX 交易公司、 FTX 美國、 Alameda 研究公司和其他約 130 個附屬公司已經依照《美國破產法》第 11 章開始在德拉瓦州地區法院啟動自願破產程序。在當時,華爾街日報稱 FTX 資金缺口約 80 億美元。但隨著庭審不斷深入,債權總額持續成長,最終索賠超過 36,000 項,債權總額約 160 億美元。
高額的欠款對幣圈影響深遠,實際上,整個 2023 年,加密貨幣市場仍在消化 FTX 帶來的負面影響,最為顯著的價格表現是比特幣一度在 2023 年跌至 16000 美元,而在 FTX 破產一周年後,做市商交易量幾乎腰斬,各交易所的交易量也相應減少一半。除此之外,監管的不斷收緊、黨派博弈的持續深入等外部效應顯現,可以認為,FTX 對於當前加密版圖的塑造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即使在如今 ETF 通過後,FTX 的債權拋售仍對比特幣與其他幣種價格有著較大的影響,但隨著拋售的進行,從數據來看,這一影響正逐漸減少。截至 2024 年 1 月 22 日,FTX 機構已清算其持有的全部 GBTC 2,200 萬股,含約 20,000 枚 BTC 。
也正是因為影響深遠,FTX 的重啟才會如此備受關注,固然其自身問題重重,但導致其現金流難以存續的關鍵所在是此前宏觀緊縮下的流動性環境,而作為前第二大交易所,其曾坐擁 900 萬客戶數據,重啟並非是無稽之談。
FTX 的重啟「狼來了」,FTT「meme」初顯
關於重啟的討論最早開始於 2023 年 1 月,當時 FTX 新上任的首席執行官 John J. Ray III 在公開採訪中表示已建立了特別行動組,對重啟交易所業務持開放態度,並稱客戶對於 FTX 的技術表示認同。當然,當時 FTX 破產仍不到 3 個月,該消息在市場上並無任何水花。
後續,關於重啟的消息不斷。不僅 FTX 無擔保債權人官方委員會的律師事務所多次召開重啟的主題研討會,部分債權人也跳出稱對重啟表示積極,而在 FTX 的庭審文件記錄中,也可以看到含「重啟」相關的財務細節。但債權人的看好,多被市場視為解套操作,而當時,FTX 更多細節的流出,再度加深了其詐騙且不尊重投資者的印象,市場仍對其的重啟表示高度懷疑。
反轉來自 4 月的庭審。 4 月 12 日凌晨,來自 FTX 代理律師事務所 Sullivan Cromwell 的律師 Andy Dietderich 在特拉華州的法庭聽證會上表示,FTX 已收回了 73 億美元的資產,包含 20 億美元現金,43 億美元 A 類加密貨幣,3 億美元的證券,6 億美元應收投資等。其也首次在法庭中提到,FTX 正考慮在未來某個時候重新開啟交易所業務,FTX 的債權人預計將其債權轉換為重新開放的交易所的股份。
先前提及過,市場傳 FTX 資金缺口為 80 億美元,而 4 月就已收回 73 億美元,無疑為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針。受此消息影響,FTT 迅速上升,當日最高突破 3 USDT,漲幅超過 90% 。
由於先前 FTX 的高光時刻,部分投資人堅信其可以從頭再來。在此背景下,FTX 的重組對於平台幣 FTT 無疑是龐大利好,而其曾經風景的歷史價格更讓投資人充滿想像。自此,重啟成為了 FTT 持有者的關鍵字,只要重啟消息面世,FTT 就呈現出高漲趨勢,FTT 的 meme 性質初顯,而 FTX,也不負眾望,陸續傳出利好。
5 月,John J. Ray III 確認 FTX 2.0 計劃,重啟提上時間線;6 月份,一份法庭文件名單中顯示包括納斯達克、 Ripple 、貝萊德等在內的多家公司對 FTX 2.0 重啟有意向。隨後在 10 月 25 日,彭博社報道,FTX 正在與三個未公開的競標者談判重啟其交易平台。
知情人士表明,坐擁 900 萬客戶的 FTX 在拍賣過程中曾收到超過 75 家機構的關注,但經歷了多輪洽談與考慮後,最終有 3 位潛在買家脫穎而出。這三位分別是 Block.one 旗下聘請紐約證券交易所前總裁 Tom Farley 經營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Bullish 、金融科技新創公司 Figure Technologies 和曾參與 Celsius 破產收購、投資過 Aptos 和 Sui 的加密創投公司 Proof Group 。收購要約將一併遞送至特拉華州的破產法院審核,最終在 2023 年 12 月中旬確立。
而 11 月 9 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 Gary Gensler 更是公開表示,在法律框架範圍內重新啟動 FTX 是可能的。在一連串的利多刺激下,當日 FTT 一小時內迅速拉升 40% 。在收購方披露後,場外用戶也蠢蠢欲動,當時社區消息稱 FTX 或將會按照 11 月 11 日申請破產當天的價格五折(50%)賠付,並需支付 5% 左右的手續費。
在各種消息面的支撐下,FTT 價格持續維持在 2 美元上方,即使是 12 月傳出巴哈馬主體清算的消息也被投資者視為重啟前兆,12 月 11 日,FTT 最高漲至 5.54 美元。
重啟夢碎,債權人卻迎來好消息
但 FTT 美好的夢想,最終卻無奈止步。
在 1 月 28 日的最新公佈庭審文件中,文件顯示 FTX 的賠償是在 2024 年的第二季度,但尚不能完全償還債權人所有損失,目前仍有部分加密貨幣還尚未清算,並在等待或正在清算中。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中對 FTT 的追償進行了明確描述,表示 FTT 的基本價值為零。法院認為,FTT 僅是一種實用代幣,在當前不存在的營運交易所之外沒有任何價值,任何當前的 FTT 市場價格都是投機性的。換而言之,FTT 就是空氣幣,以後也不會存在以 FTT 為平台幣的 FTX 交易所。即使 FTX 作為 2.0 平台重啟,FTT 也不會有任何關係。實際上,從美國監管要求而言,合規交易所本就不應存在發幣情況,這也是為何 Coinbase 選擇上市此資本途徑。
更殘酷的消息隨之而來,1 月 31 日,在最新的法庭聽證會上,FTX 律師 Andrew Dietderich 表示,FTX 不打算重新啟動該平台,該平台花費數億美元收購的企業被證明並無實際價值,有興趣的買家不多。其也表示儘管 FTX 坐擁大量的客戶資源,團隊仍無法找到願意投入巨額資金重啟交易所的投資者。
在確定重啟無望的消息打擊下,FTT 幣價重挫,現報 1.61 美元,7 天內跌幅達 38% 。
但不同於 FTT 持有者悲傷的情緒,債權人的索賠卻迎來了好消息。
隨著加密貨幣市場在近月的持續上漲,FTX 方表示預計已有足夠的資金來全額支付所有已批准的客戶和債權人索賠,根據 FTX 此前公佈的 Top10 持倉資產價值來算,截至 2 月 1 日,這部分追回資產已超 78.3 億美元。
當然,儘管資產足夠賠付,但顯然債權人賠償也不會按照市場最高價值,而是根據提交索賠的申請日期價值而定,該日期集中於 2022 年 11 月前後。舉例說明,FTX 宣布破產的當時,絕大多數幣種已經經歷了巨大貶值,BTC 報價大約為 16000 美元,但如今,BTC 已高達 43000 美元,債權人顯然不能以最高價格為賠償,而僅能以其提交追償的價格為基準,此外,賠償均以美元為本位進行,美國破產法官 John Dorsey 裁定,每項索賠的規模將基於 FTX 申請破產當日所欠客戶或債權人的金額。
幣本位變美元本位,對此賠付方式,自然也有債權人表示不滿。但至少也正是由於目前市場的轉好,FTX 才足以獲得資金增值賠付熊市的欠帳,即使賠付不算最高額,對於債權人而言,無疑也是不幸中的萬幸。但據律師表示,全額賠付並非是一種保證,而僅僅是一種目標,能否賠付仍需依據具體情況而定。
再回顧已鋒鐺入獄的 SBF,或許僅再支撐 3 個月,結局就不可同日而語,但時間難以暫停,世事也難以重來,市場終將對不尊重用戶與不遵循客觀規律的投資者落下鐵鎚。就在近日,FTX 宣布破產當天 4 億美元加密貨幣的流向也被查出,盜竊者為一個大規模的 SIM 卡犯罪團夥,而並非此前眾人猜想中的 SBF,再疊加 FTX 的清償消息,不知面臨 115 年刑期的 SBF 會作何感想。
至於 FTT?炒作也該告一段落,因為不論是否被重啟,該幣種都已宣告毫無價值,更遑論已然確定不會重啟。但最後,FTT 或許也不會歸零,而作為一種 meme 象徵留下,畢竟在加密貨幣市場,人人皆可 meme,動物幣都能橫行,而具有傳奇色彩的 FTT,豈不更符合標準?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MarsBit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連結 | 出處:陀螺財經)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