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土耳其《資本市場法修正案》於今年 7 月初正式生效,標誌著土耳其在加密市場監管上邁入新的階段,其不僅為當地加密市場提供清晰監理框架,也為全球加密資產服務提供者(CASPs)(即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 VASPs)進入土耳其市場開闢和指引了一條廣闊的大道。
土國這項發牌措拖,除反映出該國政府對加密行業的樂觀態度外,也凸顯了土耳其在全球加密貨幣市場中的戰略重要性。在該國的監管機關土耳其資本市場委員會(CMB)截至 9 月 15 日公布的名單中,目前可見已有 76 家公司有意根據土國新法規在當地開展業務,當中不乏多家國際頭部交易所如幣安、 Coinbase 、 Crypto.com 和 Bitfinex 等,凸顯了土耳其加密市場的巨大前景。
本文便要來窺探,土耳其究竟有何魔力,為什麼可以吸引國際品牌紛紛湧進,更重要的是,土國的監管是否又有台灣可以借鏡之處?
土耳其躋身活躍市場的前沿,新監管框架建新里程碑
首先,土耳其近年在經濟狀況和土耳其里拉的高通膨的加速推動下,該國人們對替代金融工具(如加密資產)的興趣和需求大幅增加,加密貨幣現已成為土耳其流行的儲蓄和投資方式。土耳其很大一部分人口已經持有加密資產或擁有加密貨幣交易的經驗,這同時推動了當地加密資產服務提供者數量的成長。
與此同時,面對使用者和需求的日益增長,土國監管機構面臨的主要挑戰是打擊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以及保護投資者的需求,該國正努力創造一個友好的監管環境,以確保消費者保護和市場透明度,且不打擊加密事業發展。《資本市場法修正案》正正在這樣的一個氛圍下獲得通過生效,且廣受業內人士好評。
然而,建立一個監理框架雖然是關鍵一步,但在草案剛頒布之初,也曾引起當地加密社群熱議:這是否意味著土耳其投資者接下來只能使用本地受規管交易平台,而不能使用國際交易所?
對此,執政黨 AK 黨副主席、也是此次修法草案負責人Ömer Ileri 早前也出面澄清,他強調,該法案並未禁止土耳其居民自主在國際交易所開設帳戶和交易,其法案規管目標是讓國際平台若想在土耳其境內或針對土耳其居民展開業務,需要獲得監管機關之批准。
簡言之,土耳其的監管模式保有了土耳其居民自主選擇國際交易平台的權利,然而,若平台營運者有意面向土耳其居民提供服務,則必須強制受到主管機關監督與規管。
從土耳其資本市場委員會(CMB)公佈的資料上,我們可見包括幣安在內的多家國際交易所,都已在該國設立實體,如幣安設立 Binance TR(幣安土耳其)以因應新規生效後,國際交易所要如何接受當局的監管,並在該國展開營運,為當地用戶提供本地化的服務。
從這一點來看,這毫無疑問是對國際交易平台業者的一大福音。土國監管當局,在合規監管、投資者自主和保護,以及新興科技產業發展這幾方面,做了一個較佳的平衡,我們亦相信,國際平台業者在這樣清晰明確的規管框架且較開放的空間下,可以更有效帶動當地的加密事業發展和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區塊鏈數據分析公司 Chainalysis 在 2023 年 9 月的一份報告中就指出,於 2022 年 6 月至 2023 年 7 月期間,土耳其的加密貨幣總交易量達到 1,700 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印度和英國,躋身成全球加密貨幣活躍市場的前沿地位。
土耳其財政部長 Mehmet Simsek 於 1 月份時表示,當地加密貨幣立法已接近完成,但預期的草案尚未提交議會。全面性針對加密貨幣的立法雖然尚未完成,但土耳其的加密貨幣監管環境已逐步明朗,最新出台這個框架不僅強化監管,亦給予加密資產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
土國當局期望透過新法規來增強市場信任和推動行業規範化,從而吸引國際企業進駐,增加該國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同時引入更多先進技術和服務。
香港、日本前車可鑑,是擁抱創新還是箝制發展?
回頭檢視亞太地區發展現況,自香港政府公布《有關香港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以來,銳意把香港打造成 Web 3 中心,此舉一度讓香港成為全球加密貨幣業者關注熱點,新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發牌制度更早於去年 6 月生效。然而隨著 OKX 、 Huobi HK 等多家國際平台相繼撤回香港牌照申請,這項措施帶來的實際成果,大眾一目了然,簡單來說就是:限制多、成本高,難以吸引國際平台落地。
香港《明報》引述業界人士說法指出,香港平台的流動性和可交易的幣種數量不及海外,平台考慮合規等成本後,不夠吸引在香港取得牌照經營。
另一方面,日本虛擬資產市場因發展較為成熟,其監管制度也是鄰近國家常作為參考依據之一。然而,趨於嚴格的監管法規,事實上導致了日本加密市場發展在過去幾年來受到相當箝制。
據台灣《信傳媒》報導指出,日本 GMO Coin 執行長石村富隆近期在會見台灣立院和金管會參訪團時便表示,日本虛擬資產成交量曾佔全球約 30%,但因規範過於嚴格,現已大幅降至 5% 左右,他更直指,「這是日本監管失敗之處,也把許多原先有意在日本落地的外資給嚇跑了。」
可見無論是香港或日本的做法,從產業發展面而言,未來仍有許多可進一步完善和討論之處,但也為作為在政策制定方面後進者的台灣,提供一個可謹慎思考和借鑑之經驗。
台灣「登記制」預計今年底上路,能否助產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台灣立法院在今年 7 月三讀通過《洗錢防制法》修正案,明定虛擬資產業者(VASPs)必須完成登記才能提供服務;另據媒體引述官員說法指出,現行已完成法遵聲明之業者若在緩衝期過後仍不合規,屆時將面臨退場,至於有關「退場機制」的具體細節、如何實施,金管會目前仍在研議中。
《洗錢防制法》的修正前後差別在於,原先的規定,台灣金管會對虛擬資產業者是採取 「法遵聲明」的監管方式,要經營虛擬資產業務就必須完成「法遵聲明」,但修法後則會改採「登記制」以加強監管。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法遵聲明」並未明訂業者具體資格條件;而「登記制」則會明訂資本額、資安、人員等資格條件。換言之,對申請人的門檻相較於過去無疑將有更高的標準與要求。
若以台灣產業現狀而言,國際交易平台為多數投資者使用的管道已是產業內昭然若揭的事實。惟至今仍未能見到任何國際平台業者出現於金管會《法遵聲明》名單之上,無論是對於落實投資者保護,甚或推動產業健全發展,恐都有所不利。
監管已成未來趨勢,台灣是否能主動擁抱 Web3 發展機遇?
近年來各國對加密市場監管力度逐漸加大,然而,在實際監理做法上,各國卻有著不同的實踐路徑。觀察目前全球各監管機關在處理加密貨幣法規方面,或有採行相對保守或禁制性的作法的國家或地區,但也有如本文所介紹的土耳其,當局目前所建立的框架相對開放,在不阻礙創新事業發展的同時,確保使用者、投資者受到高度保障。
不難預料,接下來土國申請名單或仍會持續增加,且看其他各國會否借鏡,以在新興科技產業爭取更前沿的國際關注,吸引國際品牌落地,增加各種投資機遇,這對於廣大的投資者而言,亦是佳音。
綜觀全球,已有更多監理官逐漸認識到 Web3 產業之潛力,諸如杜拜,因此其在政策制定過程中,亦積極試圖在穩定金融秩序、落實投資者保障以及推動產業創新取得平衡。未來,若台灣也期待能夠如這些在法規上較為前沿的國家,得以吸引優質國際 Web3 業者來台發展投資,以活絡整個加密貨幣產業,那麼監管與營運環境兩者的平衡絕對是關鍵所在。
監管機關如何為加密貨幣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法律環境,且在完善立法和提高民眾的金融知識下,將有助於加強市場並提高其穩定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