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 (WEF) 指出,區塊鏈是顛覆性科技,創辦人 Klaus Schwab 更表示區塊鏈將帶動繼蒸汽機、電力和電腦發明而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而開源鏈 (OpenSourceChain) 是全球第一個以電子的廣義 IP 運用智慧合約方式進行量化的平台;開源鏈平台對區塊基礎設施中心 (包括以太坊等),來建構電子的 IP 應用層。利用區塊鏈技術驅動傳統網路的技術開發流程、供應鏈、IP 交易、媒體及網路社群的變革。把電子 IP 量化,讓數位資產能自我演化、增值,並且增強參與者信任,從而把價值回饋給所有的使用者。

區塊鏈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已成為全球熱潮。大陸新創團隊首創全球唯一由區塊鏈所驅動的電子產業應用公鏈「開源鏈」(OpenSourceChain),透過廣大開源鏈的使用者把網路數位內容佈局到開源鏈之上,以提高企業及個人 20% 至 50% 的效率。

您是否有想過可以利用按讚以及評論進行投資?透過開源鏈,一旦在平台上發表的評論獲得其他使用者的認同,就能獲得平台獎勵,開源鏈即是利用使用者其影響力來為 IP 定價。

開源鏈生態系統演化出對數位資產的驗證、評比以及改進等各類 DApp;更會再進一步演化出對參與者、開發者以及供應商評比的各類 DApp,最終將建立在電子產業中從研發到銷售、從投資到量產的全生態系統。而最終使用者可透過此生態系統更透明的瞭解產品、以及產品設計者、生產者等形成無障礙互動。

市場痛點對症下藥! 提升產業效率

全球電子產業規模龐大,以晶片銷售額為例,在 2017 年已達到 4,046.82 億美元,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與發展空間。因此,隨著物聯網的技術發展,萬物互聯,各種晶片、電子電路都將滲透幾乎所有行業。同時也帶動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推升,大量的工程師在各行業的產業鏈中不斷勞動;

然而,摩爾定律的發展卻讓工程師的知識結構急速老化,為了維持自身價值,工程師必須拼命學習新知識,最終個人技術價值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下滑。

因此,開源鏈的應運而生,革命性的解放工程師生產力,加大提升全球電子產業的效率。

區塊鏈技術興起後,以區塊鏈為基礎,並利用其去中心化、訊息不可竄改性、智能合約以及保密安全等特點,為 IP 確定價值。使用者可通過開源鏈實現技術共用,並利用自己的智慧財產權獲得收益。而電子產業既可透過開源鏈平台獲得最先進的趨勢,並避免低水準的重複開發,降低企業成本以提高產業鏈效率。

開源鏈技術讓網路數位內容,包括知識、經驗、資料等在更廣義的範圍成為 IP 並得到認可;並讓開放原始碼成為獲取回報的一種手段。開源鏈更將促進技術交流、IP 演進加速、IP 聚合加速,最終提升產業鏈生產效率。並打破電腦領域的技術壁壘,成為電子產業的核心驅動力。

 按讚、評論能賺錢! 發掘新商業模式

開源鏈其技術架構採用互動展示層、業務邏輯層、記錄層佈局,底層的記錄層是以太坊及以太坊分叉鏈,儲存記錄各個 IP 的屬性以及指紋等核心訊息;中層是平台業務邏輯層,負責規則算法引擎、開源智能合約管理以及 IP 的搜索、去中心化儲存等;上層是互動展示層,處理與平台和其他參與者的挖礦及錢包功能。

開源鏈的獨特優勢包括去中心化的身份認證,讓使用者不必擔心遭到駭客攻擊丟失代幣而損失價值。通過底層的主鏈發行的代幣 OSCH Token,既可在交易所與以太坊等進行貨幣交易互換,也能直接在平台上進行購買互動。此外,由於平台具有回報功能,為避免垃圾訊息氾濫,因此開源鏈創建反垃圾引擎功能,對於任何發文、下載、投票等皆視為交易行為,會收取代幣;為了提高使用率,使用者若在平台上表現活躍及突出時,平台也會給出對應獎勵,促進平台平穩運行。

應用拓展性高 挖出市場龐大商機

開源鏈創造性的利用區塊鏈結合電子、IT 產業智慧財產權開放原始碼市場,並建立智慧財產權的新機制,解決摩爾定律所產生的知識應用不全面、以及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等問題。

開源鏈團隊認為目前開源鏈應用可拓展性包括半導體市場及 IC/PCB 市場;未來目標市場則放眼以半導體為智慧硬體核心的下游,包括輻射醫療、航太、機器人以及 AI 等高端製造業。看好電子產業 IP 有極大的時效性,不開放原始碼的 IP 將隨著時間而迅速貶值。

開源鏈是一個擁有市場潛力、產業前景廣闊的新技術,對於在電子產業以及 IT 技術等,提出了一個全新的並且完全可行的解決方案構想。開源鏈針對市場痛點對症下藥,其所擁有的優勢可望激發市場潛力,並提高產業效率,未來將會掀起革命性發展。

開源鏈團隊已成功舉辦在新加坡、日本、韓國、美國及世界各地的活動,近期將在 7/7(六)於台北舉行台灣首次見面會,這次巡迴台北將帶來精采內容分享。

為服務所有台灣觀眾,開源鏈團隊特別舉辦單日【午場】及【晚場】的兩場見面活動,有興趣的朋友不容錯過!


區塊客致力於發掘和整理各種與區塊鏈技術有關的內容,只要與區塊鏈或區塊客網站有關的合作和/或建議,我們都非常歡迎。請您發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