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於 5 日刊載研究顯示,加密貨幣採礦要產生與實體礦業對等的市場價值,開採成本要高上許多。
隸屬美國能源部的研究機構 ORISE 對於加密貨幣採礦與實體採礦 (如:金、銀、鋁、銅等) 的能源消耗進行比較。科學家回顧 2016 年 1 月 1 日到 2018 年 6 月 30 日資訊,開採比特幣、以太幣、萊特幣、門羅幣每產生一美元的價值,就會分別消耗 17 、 7 、 7 、 14 兆焦耳。
另一方面,開採鋁、銅、金、銀、稀土金屬每產生一美元的價值,就會分別消耗 122 、 4 、 5 、 7 、 9 兆焦耳。相較之下,除了鋁及稀土金屬以外,加密貨幣都較其他實體採礦耗能。
該研究指出,加密貨幣不僅是較為耗能,比特幣、以太幣、萊特幣耗能也正在逐年增加,例如比特幣於 2016 年需要 17 兆焦耳產生一美元價值,現在則是需要 19 兆焦耳。
也因次,研究數據中涵納的三年,採礦造成三百至一千五百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高耗能一直是主流加密貨幣的痛點,據 2 月份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冰島的加密貨幣挖礦產業預計將在 2018 年度消耗比家庭用電更多的能源。今年 8 月份美國參議會也特別會加密貨幣礦場用電問題舉行聽證會,會中也針對礦場設施是否會影響到多數人家庭用電的成本。
此外,該報告也以國家別為各種加密貨幣開採造成的碳足跡做追蹤,發現比特幣造成的碳足跡遠超過其他加密貨幣。並指出一枚比特幣價格超出一枚門羅幣報告當時的價格 49 倍,但產出比特幣每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卻是門羅幣的 132 倍。

然而,也是有乾淨能源的專家提出不同見解,認為該研究的論點過於簡單化,就冰島的例子而言,透過再生能源的使用對於二氧化碳的排放影響是不大的,不能以耗能多寡直接定義為環境破壞的因素。
免責聲明: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