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報告》指出,台灣新創僅有 28% 已經開始營利且有獲利。至於新創營收為何不如預期?主要原因不外乎:營運或研發成本過高、缺乏有效的商業模式以及相似產品或服務競爭者過多。
無論規模大小,新創公司的生命週期、成長規律往往都有模式可循。一般而言,起步階段「初創期」需先渡過三年,然後才進入三到五年的「成長期」,真正走向「成熟」企業往往需要走完十年的歷程。每家公司的發展進度略有差別,但是都必須經歷這樣的過程。想要一步登天是不現實的,而且是非常危險的(被資本堆砌和左右的項目除外)。
要知道,台灣政府對「新創」的定義,恰恰正是創業三年內的公司。但用「三年」來定義一家公司的存活,各界正反評價不一,有人認為,三年就像是條黑白分明的界線,也有過來人批評說,這是相當糟糕的分類方式。
歷經三年,破蛹成蝶
區塊客自 2017 創立迄今,曾跟大家共度過 ICO 時代的輝煌,也書寫過 IEO 的瘋狂,期間更有無數「致力於解決產業痛點」的區塊鏈項目主動敲門,望能透過區塊客的影響力,在大中華區打響事業版圖的第一槍。
2019 年,加密貨幣市場經歷大盤整,台灣區塊鏈新創公司也迎來一次洗禮,有的閃耀全球,有的消失匿跡,區塊客特此針對圈內創業三年的公司,與您分享第一手的「區塊鏈創業經驗談」。
這一趟穿越加密貨幣時代的奇妙旅程,區塊客在努力不懈的同時,也有幸結交了如今仍屹立不搖的區塊鏈公司及企業,在台灣, STAR BIT (思偉達創新科技)便是其一了。從一開始「出身」去中心化交易所, STAR BIT 並沒有停滯在舒適圈,而是連續開發了更多元的區塊鏈應用(DApp),為許多傳統企業提供導入區塊鏈技術的解決方案,因而累積了深厚的技術底蘊。
「歷經三年破蛹成蝶」,這便是區塊客對 STAR BIT 最完美的詮釋。在我們眼中,執行長鄧萬偉(Sway)從來都是毫無畏懼的,總是挺直腰桿領頭帶著 STAR BIT 團隊為了台灣的金融新契機「證券型代幣發行(STO)」,過五關斬六將,四處奔波研擬執行方案,盼的是台灣終有一日能突破傳統框架,台灣的金融科技產業能就此刻上新的篇章。
2017 年,加密貨幣和區塊鏈開始攫取眾人目光的一年。當時,STAR BIT 以「亞洲第一間去中心化交易所」嶄露頭角,看好市場活絡之後的交易流水,也走在時代的先端,落實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思想,進而建立這個不怕被駭的交易平台,期待以此深入挖掘更多的區塊鏈應用。 Sway 坦言,
當時只覺得是投資一項先端技術,一邊發想商業模式,一邊開發像是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軟體應用。
從 2017 年底比特幣站上歷史高點,到隔年資金崩盤迎來一波大熊市,Sway 回顧過去數年發現,大環境轉變甚多,新興市場的脆弱也一覽無遺。創新的科技,讓許多年輕人與創業家賺進大筆財富,不僅累積了豐厚的資產,更多的是「那一抹年少輕狂的自信」,然而,他也不禁感歎,當潮水退去,不到半年的時間,許多曾經叱吒風雲的同業,轉瞬間銷聲匿跡。
想起剛踏入這個產業打拚時所看到的市場面向,全心全意地想融入這繁華的風景,其實,都只是自我建築的夢幻城堡。 Sway 說,
一次與金融友人聊天時,他告訴我,全世界的比特幣市值也比不過一檔台積電股票時,突然有一個畫面涌上腦海——「孫悟空與五指山」。
STAR BIT 雖以交易所出身,也曾榮登全球第二大去中心化交易所,但所幸過去積極專注技術研發,巧妙地躲過了「因為炒作加密貨幣而傷亡慘重」的這一波。經過數年沉澱、累積了技術實力,這才鞏固了市場地位。
憑藉過往經驗,他們開始協助來自各產業的客戶開發出結合區塊鏈的實際應用,上至支付、遊戲,下至門市、金流,成為台灣得以掌握區塊鏈技術早期商機的產業先驅。
佈局台灣首間合規 STO 交易所
近期,STAR BIT 積極佈局成為台灣第一間合規的 STO 交易所,當被問及對台灣 STO 法規的發展及優勢有何看法時,Sway 娓娓道來說「這得先講回到經營者心態的問題」,
這樣我聯想到,《水滸傳》梁山泊 108 條好漢最後期面臨的是抉擇,應該「繼續盤據梁山泊」或是「接受朝廷招安的選擇」? 而,虛擬貨幣業者也面臨是要自己野蠻發展,還是配合政策合法合規發展的十字路口。
他更坦言,「台灣因為民間業者聲量大,所以起步早,雖然起步早,但第一個界定虛擬貨幣類似證券的 STO 專法卻又綁手綁腳」。STAR BIT 過去陸續開發了 FinTech 在區塊鏈的相關應用,確實讓團隊具備了發展 STO 所必備的關鍵技術及優勢。但畢竟身處金融業,傳統金融業者的競爭自然是無法避免。
Sway 認為,關鍵在於:從「純中心化的金融世界」到「半中心化」,這一步到底要走多久?換言之,許多人理想中的去中心化就「不要想了」,但若能換位思考,將部分證券業加入區塊鏈,成為「半中心化」的架構,就能海納更多業者,創造更多的空間。如此一來,這才是真正邁向新產品、新市場。
展望 2020 年
STAR BIT 預計將於 2020 上半年上線台灣第一家 STO 交易所,並以平台技術實力降低各個傳統券商的入門檻,啓動 STO 市場。 Sway 强調,「這是有戰略意義的, STO 市場被敞開大門,區塊鏈與虛擬貨幣才能真正走入一般人的生活,才會有接下來的故事」。
另外,STAR BIT 也正與國內大型科技業者技術合作,協助佈建國家級區塊鏈的基礎設施,Sway 舉例道,「基本上你可以想像成一條『台灣公鏈』,而作為『台灣公鏈』,整體的設計及架構更是一定要符合諸多的規範」。
我們雙管齊下,一邊往上做應用, 一邊往下建地基;現在的區塊鏈,還太早了。
初期,STAR BIT 仍會投入較多資源在金融科技(Fintech)產業,畢竟考量現實營運需求,也很遺憾的,「沒有商業模式,沒有市場的產業,是沒辦法存活的」。最後,Sway 更期許 STAR BIT 能一路伴隨著產業成長,並透過自身的影響力集結衆多產、官、學、研共同往前邁進。
區塊客推薦文章:台灣 STO 法案上路前,必須知道的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