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央行中的央行」之稱的國際清算銀行(BIS)認為,比特幣具有與生俱來的風險性,遲早會因為遭受「51% 惡意攻擊」而徹底崩潰,更重要的是,「數位貨幣」最好應該由央行發行。
論點 1:比特幣全數出土後,會更易受 51% 攻擊
本周稍早,過去曾多次批評加密貨幣的 BIS 總裁 Agustin Carstens 在胡佛研究所發表演講時表示,比特幣只是「投機性資產」,光靠「供應稀少」、「加密演算法」並不能真正成為貨幣、交易媒介和價值儲存手段。他還強調:
投資者必須意識到,比特幣很可能會徹底崩潰,因為當系統接近 2100 萬枚最大供應量時,比特幣將更容易受到「51% 攻擊」。
所謂的 51% 攻擊是指:當「攻擊者控制全網 51% 以上的算力」後,就可以隨意「改寫」帳本,「把別人的錢變成我的錢」。不過,這種攻擊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有可能發生嗎?
隨著比特幣價格的上漲,區塊獎勵的價值也隨之增加,激勵礦工在挖礦過程中引入更多的算力,而當比特幣全網算力越高,51% 攻擊的代價也就越高,甚至可以說,幾乎很難對比特幣發動 51% 攻擊。
論點 2:比特幣挖礦太耗電
此外, Agustin Carstens 還指「比特幣挖礦太耗電」,去年所消耗的電力足夠讓瑞士全國用一整年。但這種說法已遭反駁,月初就有分析指出,相較於全球銀行的轉帳系統,比特幣的耗電問題其實並不算嚴重。
首先,全世界的銀行必須建造並維護機房、聘僱人員、日常營運也必須消耗大力的水電,以上都必須消耗驚人的環境成本。然而,比特幣僅需 96 兆瓦便能構築出全球轉帳系統,相比之下並不昂貴。
再者,比特幣礦商對成本非常敏感,礦場一年內會朝著電價便宜的地區遷移好幾次,而這些地區電價之所以便宜,那是因為當地剩餘能源過多,像是豐水期的廉價水力發電,這讓比特幣對環境相對友善,不像企業營運大多使用火力燃煤來供應電力。
論點 3:央行才有資格發行數位貨幣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再加全球疫情加速電子支付發展,全球央行都在探究發行數位貨幣的可行性。為此,國際清算銀行甚至專門設立研究中心來深入鑽研這方面的議題。
Agustin Carstens 強調,「穩定的貨幣對市場經濟至關重要」,因此數位貨幣必須由中央銀行來扮演樞紐的角色,才能保證價值的穩定性、供應量的彈性、和監督整個貨幣系統的安全性。
他表示,央行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來提供這種貨幣,若真有這樣的需求,也只有央行才應該發行數位貨幣。
值得注意的是,Agustin Carstens 2019 年 3 月曾對外發言,「建議各國央行不要發行數位貨幣」,理由是:央行數位貨幣可能促使銀行擠兌發生,讓人們能夠加速把他們的資金從商業銀行移往央行帳戶,最終導致整體金融體系不穩定。
但在數個月之後,Agustin Carstens 卻對外表示,BIS 正全力支持全球各國開發央行數位貨幣,似乎已經意識到,「央行發行數位貨幣」這股熱潮勢不可擋。
熱門市場動態與新聞傳送門:
區塊客致力於發掘和整理各種與區塊鏈技術有關的內容,只要與區塊鏈或區塊客網站有關的合作和/或建議,我們都非常歡迎。請您發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