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說作者 | Shulden

本期編輯 | Colin Wu

5 月 10 日,超級公鏈 DFINITY 創始區塊啟動,其鏈上治理系統 NNS(網路神經系統)開始釋放 ICP 代幣。作為今年來最受期待的公鏈之一,Dfinity 承載著網路應用跑在區塊鏈上的期許。

Dfinity 上線,ICP 釋放隨即被眾多主流頭部交易所上線。ICP 的價格也不出意外的暴漲,助推 Dfinity 整體市值突破 800 億美金,同時眾多早期獲得空投的社區成員紛紛暴富。

近期,隨著 ICP 投資者回歸理性,疊加加密貨幣大盤的回調,6 月 17 日數據顯示 Dfinity 市值 7 天暴跌 29.4%,是市場追蹤網站 CoinGecko 上所有主流加密貨幣中跌幅最大的。

Dfinity 創始人 Dominic Williams 也非常自信,他批評了波卡和以太坊的二層擴展解決方案,認為他們提供了一種脫節的用戶體驗。

Williams 認為二層節點會給以太坊用戶帶來摩擦點,讓他們暴露在交易對手方的安全漏洞中,並強調了以太坊一半以上的節點由亞馬遜網路服務託管。他談到,

區塊鏈不應該在亞馬遜雲端服務平台上運行,因為在那裡他們可以竊取驗證器密鑰並做各種壞事。

對波卡即將推出的分片平行鏈生態系統,Williams 將其中繼鏈比作為一個「中心化的收費中心」。

Williams 也談到 Dfinity 的不足。在 2020 年 12 月謹慎推出主網以來,Dfinity 一直沒有被更廣泛的加密社區和社交媒體上猖獗的 FUD 所真正了解,他歸咎其問題來源於項目糟糕的營銷能力。

從 Dfinity 的定位以及未來的場景出發,Dfinity 自認為是「AWS + 以太坊」的綜合體。那麼參照 AWS 和以太坊當前的市值,Dfinity 的 130 億美金市值那就是嚴重低估?或者說 Dfinity 還遠遠未達到基於區塊鏈的網路電腦(互聯網計算機)這一定位的高度。

網路上有太多關於 Dfinity 的基本面介紹,在此不做贅述。今天我們就簡單剖析 Dfinity 與網路電腦的差距,或者說 Dfinity 未來要達到其定位的高度,獲得更高市值與認可,無法繞開的幾個關鍵點。

 低成本獲取更高性能的基礎設施,支撐大規模應用流暢運行

網路應用一直繞不開儲存、運算、頻寬這 3 大核心資源。Dfinity 立志打造基於區塊鏈的超級電腦,未來想讓各種網路應用可以輕量化的運行在 Dfinity 網絡上,自然也需要依賴這 3 大資源。

DFINITY

Dfinity 網絡情況,目前節點機器數僅 119 個

在 Dfinity 網絡中,由具有高性能內存與運算資源的伺服器作為容器,應用的代碼直接運行在容器上,多個容器構成一個數據中心,然後通過 NNS(網路神經系統)來管理這些容器和數據中心。

這一技術理念其本質其實是中心化的雲端運算+治理系統+支付系統,通過治理系統程式運行狀態更可信、更安全。那麼問題來了,Dfinity 如何低成本獲取高性能的雲端運算資源?

據 IDC 行業的報導,全球雲端運算行業有大量伺服器閒置,這些過剩的運算、儲存資源如果能被 Dfinity 所用,而不用節點或數據中心運營商 (礦工) 額外購置新的伺服器作為容器。這種基礎設施的獲取途徑將助推 Dfinity 走向綠色環保、可持續性發展。

這裡,由於共識機制以及經濟模型的差異,Dfinity 採用了與 Filecoin 不太一樣的基礎設施資源的獲取方式。在 Filecoin 的生態中,礦工既是儲存空間和頻寬的提供者,也是共識的維護者,礦工通過為了獲取更多的出塊獎勵,需要不斷提高儲存資源的供給。

Dfinity 的共識是 PoS,共識達成是依賴神經元(鏈上治理者)而不是數據中心,神經元才是礦工,數據中心只是資源提供者。數據中心收益來源於兩部分:一部分增發的 ICP + 用戶使用資源支付的 cycle 或穩定幣。這意味著數據中心的規模將受到其收益的調節,這種調節機制有助於 Dfinity 有序按需獲取基礎設施資源。

相比較於 Filecoin 網絡簡單粗暴的獲取大量閒置儲存資源,Dfinity 顯得更合理科學。

開發者生態建設,決定 Dfinity 能走多遠

公鏈的發展與網路應用的發展有著不同的範式:網路應用基本由用戶驅動,而公鏈則是由開發者驅動,這種模式可以分別從騰訊和以太坊的發展歷程可以驗證。

Dfinity 作為應用型公鏈,以太坊的發展之路有諸多借鑑支持。回顧以太坊的發展歷程,經歷了以 Cryptokitties 為代表的鏈遊開發熱、到以 Uniswap 為代表的 DeFi 應用熱潮、以及當前已經湧現的 NFT 熱潮。各種類型應用走向火熱,都伴隨著開發者群體的規模擴大。開發者的不斷聚集,使同類型應用的功能與體驗不斷升級,從而帶動了大規模用戶的湧入。

區塊鏈應用相比較於傳統網路應用的門檻與募資模式,也一定影響著 Dfinity 應用開發路徑:優先開發出幣圈群體的產品。

面向 Dfinity 網絡,開發者需要精通 Rust 語言或者 Motoko 才能實現應用的部署。Rust 語言作為近幾年剛剛興起的新興語言,在開發者圈使用度並不高,Motoko 語言作為知之更少。普及這兩種語言以及降低基於 Dfinity 構建應用的門檻,對 Dfinity 而言,顯得迫在眉睫。Dfinity 基金會似乎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已推出高達 2.2 億美金的開發者激勵計劃,試圖通過重金打造其開發者生態。

可以預見的是,不久的未來可能可以看到一些以太坊或者幣安智能鏈(BSC)上的應用將以另一種名稱或形式跑在 Dfinity 網絡上,屆時這些應用的性能與體驗或許就能說明 Dfinity 的價值。

DFINITY

基於 Dfinity 開發的應用 CanCan(去中心化 Tiktok)

經濟模型的平衡性與可持續性,充滿變數與挑戰

可以預見,Dfinity 未來將演變為一個電腦生態系統,經濟模型的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個生態系統的規模。在目前 Dfinity 的經濟模型設計中,存在多層 Token 設計與角色設計:

1)ICP 作為結算工具與治理代幣:

  • 節點成為神經元(一種鏈上治理的角色)參與鏈上治理需要鎖倉 ICP 進行 Staking,同時獲得 ICP 激勵;
  • ICP 本身有增發機制
  • 容器資源使用者需要消耗 ICP 兌換 cycle 支付給資源提供者(ICP 兌換 cycle 單向不可逆)

2)Cycle/穩定幣作為資源消耗的支付媒介:支付資源的使用費

3)節點(運算資源提供方)、數據中心運營商(運算資源提供方)、神經元(鏈上治理者)、開發者、用戶和投資者(持幣用戶)

多層 Token 結構的設計,雖然能夠有效降低 ICP 價格巨額波動對資源價格波動的影響,但是也增加了系統的複雜性。在 Dfinity 網絡之間不同角色的作用和利益訴求存在較大差異,如何打造自動調節機制有效的平衡各方利益訴求,以求生態系統的穩定,存在較大的難度。

以第一性原理出發,決定 ICP 價格或者說 Dfinity 市值的原動力還是在用戶規模。只有一定規模的用戶使用了 Dfinity,才能為 Dfinity 生態的長遠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持續獲取用戶,才是決定生死的根本。

區塊鏈行業的長久發展絕不是依靠發行多少種 Token,圈入多少炒幣用戶來驅動。還需要湧現出更多類似於 Dfinity 這種,弱化去中心化的概念,強化應用所需的基礎設施的項目。

Dfinity 很近,網路電腦很遠,Dfinity 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火星財經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鏈接  | 出處:吳說區塊鏈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熱門市場動態與新聞傳送門:

區塊客致力於發掘和整理各種與區塊鏈技術有關的內容,只要與區塊鏈或區塊客網站有關的合作和/或建議,我們都非常歡迎。請您發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聯繫。

區塊客